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 > 第208章 花鼓新声与淮水安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8章 花鼓新声与淮水安澜

日头略略西斜,第一波赴宴的乡亲们大多已心满意足,席间喧闹的谈笑渐渐被饱足后的慵懒取代。

王卓见时候差不多了,趋步至朱元璋身侧,低声请示:“陛下,首轮宴饮已毕,是否按例上鸡蛋汤了?您也可起驾稍作歇息。”

说道这里,得解释下“流水席”与普通宴席的区别,这“流水席”宾客随到随坐,如流水般更迭,前客让后客,追求的是一个热闹红火,一份人间烟火气。

而那最后一道“鸡蛋汤”,滚沸的汤水中蛋花翻飞,在民间戏谑的智慧里,便得了“滚蛋汤”的浑名,既是宴席终结的含蓄提示,也带着几分熟人之间玩笑的亲昵。

朱元璋微微颔首,正欲借着朱高炽的手臂起身。就在此时,席间不知从哪个角落,响起了几声略显迟疑、却韵味十足的乡音吟唱。

那调子,是在场许多老人都熟悉的《凤阳花鼓》的旋律。起初只是三三两两,仿佛试探,但很快,这歌声便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最终汇成了一股整齐、洪亮、充满真挚情感的声浪,席卷了整个宴席场地: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这唱的是凤阳的龙兴祥瑞,颂的是当下的太平恩典,再不见半分愁苦。

听着这发自肺腑的乡音,看着那一张张饱经风霜却此刻洋溢着满足与感激的脸庞,朱元璋伫立原地,深邃的目光扫过全场,仿佛要将这一幕刻入心底。

他紧抿着唇,眼角细微的纹路却柔和了下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他胸中激荡——是欣慰,是骄傲,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

朱元璋没有立刻离去,直到歌声余韵在风中渐渐飘散,才转向王卓,声音低沉而带着一种罕见的感慨:“听见了吗?这才是咱凤阳该有的声响,该有的气象!”

他略一停顿,目光变得幽远,语气里掺入了一丝沉重与决绝:“王卓啊,咱知道……在后世,咱这凤阳花鼓,怕是唱着另一套词儿吧?‘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话,像根刺,扎在咱心里很久了。”

王卓心中剧震,猛地抬眼看向皇帝。这版充满悲愤与讽刺的花鼓词,按历史应在明末清初才流传开来,朱元璋如何得知的?

朱元璋没有说消息来源,他只是用一种近乎执拗的眼神盯着王卓,那双看透人心、掌控天下的眼睛里,此刻竟流露出一种对历史评判的深切在意,以及一种绝不服输的倔强:“咱不在乎后人如何评说咱朱元璋的狠辣,但咱绝不允许,凤阳的父老乡亲,真的因为咱坐了这江山,而背上‘十年九荒’的骂名,过上那等苦日子!咱回来了,就一定要为家乡,做实打实的事!”

王卓瞬间领会了这不仅是帝王的乡土情结,更是一位开国皇帝对自身功业与故土命运捆绑在一起的终极关怀,是对潜在历史污名的一种提前反击。

他收敛了所有杂念,神情变得无比严肃,沉声应道:“陛下圣虑深远,臣明白了。”他略一整理思绪,开始系统地陈述:

“历史上,凤阳及整个淮河流域,确为水患频发之地。其因由复杂:其一,天时不利,此地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其二,地势使然,淮河流域地势低平,水系庞杂,一旦上游来水凶猛,下游宣泄极为不畅;而其中最致命者,其三,乃在于黄河夺淮之祸!数百年来,黄河屡次决口南下,夺淮入海,其携带的亿万钧泥沙,淤塞了淮河干流及无数支流,抬高了河床,致使淮水失去出路,动辄泛滥成灾,这才是‘十年九荒’的真正根源!”

他见朱元璋听得目光炯炯,知道说到了要害,继续深入,并给出解决方案:“如今,治理淮河的时机已经成熟!黑山峡巨型水利枢纽工程已然动工,此乃千年大计。未来,通过此枢纽科学调控黄河之水沙,可从根源上彻底锁住黄河夺淮之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于淮河上中下游,系统性地修建大型水库以蓄洪调峰,构筑现代化水闸以精确控流,大规模疏浚拓宽下游入海通道,并全面加固、提升两岸堤防体系。此事关乎陛下龙兴之地的万世安宁,关乎千万生民的身家性命。”

最后王卓说道,“臣请命,返京之后,立即联系东大,调动最顶尖的水文、地质、水利工程专家,组建专项团队,亲赴淮河沿岸实地勘察测量,运用最先进的计算模拟技术,为淮河流域量身打造一套全方位、系统性、可持续的治理方略。”

“治理淮河,不仅在于消除水患,更在于化害为利,初步目标,便是要将淮河的防洪标准,硬生生提升到百年一遇的等级!让凤阳,让整个淮河两岸,从此永绝大规模洪涝之忧!”

“百年一遇……” 朱元璋缓缓重复着这四个字,仿佛在咀嚼其背后代表的巨大意义与安宁。他仿佛看到了那条肆虐了千百年的淮河,终于被套上了枷锁,变得温顺;看到了凤阳的田野岁岁丰收,百姓再无流离之苦。这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这是他朱元璋,对故乡、对历史的一个郑重交代。

“好!好!好!” 朱元璋连道三声好,每一声都比前一声更加坚定、洪亮。他伸出粗糙有力的大手,重重地按在王卓的肩头,目光灼灼:“这件事,咱就全权交予你了!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务必给咱办得漂漂亮亮,要快,更要稳妥,要真正让咱的乡亲,子子孙孙,都能享受到这份福泽!”

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一件夙愿有了实现的清晰路径,朱元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畅快而深沉的笑容。

他在太孙朱高炽的稳稳搀扶下,缓缓转身,离开了这片依旧洋溢着饭菜香气与真挚谢意的土地。

身后,是即将迎来命运转折的淮河,是一个在他的意志与“东大”技术合力下,注定要与“荒”字彻底诀别,谱写全新篇章的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