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带着DeepSeek闯大明 > 第141章 星火燎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启明四年,夏。

联邦的疆域内,变革已从高层蓝图和实验室,如同涓涓细流般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悄然改变着这个古老国度的肌理与脉搏。

在河北保定府下辖的一个普通村庄——李家庄,以往这个时候,正是农闲时节,村民们大多聚在村口大树下纳凉闲谈,或是进城打些短工。但今年,景象截然不同。

村子东头,一座新建成的红砖厂房里,传出有节奏的“哐当”声。这是由几位从西山工械营退休返乡的老工匠牵头,联合村里富户和普通农户集资入股建立的“李家庄农具合作社”。他们利用联邦银行提供的低息“兴业贷款”,购置了几台简易的蒸汽机和机床,专门生产一种名为“启明犁”的新式铁犁。

这种铁犁由西山格物院农业机械所设计,结构轻便,犁头采用冷锻工艺,坚硬耐磨,深耕效果远胜过去的木犁和旧式铁犁。合作社不仅供应本村,产品还通过新修的官道,销往邻近州县,供不应求。

村长李老栓,如今也兼任合作社的理事,他穿着虽仍是粗布短褂,但精气神十足,正带着几个外地来的客商参观厂房。

“您瞧瞧,这犁头,这光泽,这分量!”李老栓拍着刚刚下线的铁犁,满脸自豪,“用上它,一头牛能干过去两头牛的活儿!地还能耕得更深,庄稼长得更旺!我们合作社这半年,光是分红,就让村里每户多了三块银元的进项!”

客商们啧啧称奇,当场就签下了一笔不小的订单。李老栓送走客商,看着厂房里忙碌的乡亲,又望了望村口那条新修的、能并行两辆马车的灰泥路,心里感慨万千。这一切的变化,都始于那位远在西山的执政官,和他带来的“格物”与“实干”。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松江府(上海),变化则更为剧烈。

黄浦江畔,昔日杂乱无章的码头和货栈区域,已被一片初具规模的工业区所取代。高耸的烟囱林立,喷吐着或浓或淡的烟雾。这里不仅有传统的纺织工坊,更出现了由联邦工贸司直接投资兴建的“松江机器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分厂”。

机器制造局内,机声隆隆。不再是单纯的手工打磨,而是大量使用了标准化车床、铣床和钻床。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在流水线旁忙碌,生产着各种规格的螺栓、齿轮、乃至小型蒸汽机。厂区内还设立了“工人夜校”,聘请落魄秀才和格物院毕业生,教授工人们识字、算数和基础的机械原理。

年轻的工徒阿水,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油污,就急匆匆地赶往夜校。他原是城里的孤儿,靠乞讨和打零工为生,是联邦新政兴办的“慈工局”招收了他,给了他一份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西山那些大匠一样,造出神奇的机器。

江南造船分厂的船坞内,火花四溅。工人们正在联邦工程师的指导下,建造一艘五百吨级的“浦江级”内河蒸汽明轮客货船。这艘船将用于长江下游航运,其设计和核心部件来自西山,但大部分船体和舾装工作则由本地工人完成。这不仅是技术的转移,更是产业能力的培育。

松江府的变化,是联邦“产业扩散”政策的一个缩影。为了平衡地域发展,减轻核心区的压力,同时也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联邦开始有计划地将部分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但市场需求巨大的产业,向沿海和内陆条件较好的城市转移。

与此同时,思想的变革也在以更广泛的方式进行。

由顾炎武主持编纂的《联邦常识读本》,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通过各地的蒙学堂、阅报栏和流动书贩,发行到了千家万户。读本内容包罗万象,从基础的卫生知识(如勤洗手、喝开水)、农事常识(如轮作、选种),到浅显的物理现象(如杠杆、浮力)、国家地理,再到《联邦宪章》的核心要义和公民权利义务。

许多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乡的农夫、工匠、妇人,第一次知道脚下的大地是个球体,第一次明白打雷闪电不是雷公电母发怒,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完粮纳税的“草民”,更是这个名为“联邦”的国家的一份子。

在西北的兰州,一座利用黄河水力发电的小型电站开始向城内部分官署和街道提供照明。当夜幕降临,电灯亮起的那一刻,整座城市都为之轰动。人们聚集在明亮的街道下,仰望着那如同小太阳般的光源,眼中充满了惊奇与对未来的憧憬。

星火,已然燎原。

从北疆到江南,从沿海到内陆,工厂的轰鸣、学堂的书声、电灯的光芒、新式农具的效率、以及那份逐渐萌生的国家认同与公民意识,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画卷。

这股由西山吹出的变革之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它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善,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的变革。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朝代的、建立在工业、科学与公民意识基础上的全新文明形态,正在华夏大地上,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