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142章 自请解散参谋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封赏的余波在京城权贵圈中荡漾数日,韦小葆府邸的门槛几乎被道贺者踏平。然而,身处漩涡中心的韦小葆,却比任何人都清醒。康熙那厚重却止步于核心权位的赏赐,以及朝堂上那微妙的沉寂,都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他这柄过于锋利的“科学之剑”,已让执剑者感到了些许不安。

功高震主,非虚言也。韦小葆深知,若不能主动化解这份潜在的猜忌,昔日荣宠转瞬间便可化为催命符。他需要一场姿态足够低、诚意足够显、且符合他自身长远利益的行动,来打消康熙的疑虑,并为自己的下一步铺路。

几日后的常朝,当各部院奏事完毕,康熙惯例性地询问“众卿还有何事”时,韦小葆手持玉笏,稳步出班,躬身朗声道:“臣,韦小葆,有本启奏。”

刹那间,整个太和殿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他身上。百官心中好奇,这位风头正劲的韦爵爷,又要抛出什么惊人之举?

“爱卿有何事奏来?”康熙端坐龙椅,语气平和。

韦小葆神色肃穆,声音清晰而坚定:“启禀皇上,臣蒙皇上天恩,委以征西重任,赖皇上洪福,将士用命,侥幸成功。然,战事既息,刀兵当藏。臣所辖之‘抚远大将军’一职,乃战时特设,非常制也。今西北已靖,臣恳请皇上,准臣上交大将军印信,解散幕府,卸去军职,以使兵权归于朝廷,制度复于常态。”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主动上交兵权?!这可是无数武将攥在手里死都不肯放的东西!更何况是韦小葆这样刚刚立下不世奇功、在军中威望正隆的统帅!他竟如此轻描淡写地就要交出去?

连康熙眼中都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讶异,他身体微微前倾,确认道:“韦爱卿,你……此言当真?”

“臣不敢妄言。”韦小葆语气诚恳,“臣之本分,乃是为皇上、为朝廷分忧解难,而非贪恋权位。如今边患已除,臣若仍据大将军之位,非但于国无益,亦恐引人非议,有违臣之本心。”

他顿了顿,继续道:“此外,臣在西征期间,为应对战事,曾设立一‘技术参谋部’,专司军械改良、工事营造、情报分析、后勤优化等务。此部属战时临时机构,人员亦多从各军、各衙门临时征调。如今战事结束,此部亦无存在之必要。臣恳请,将此‘技术参谋部’一并解散,其所属人员,遣返原籍原职,其所整理之各项技术文档、图册,臣已命人誊抄整理完毕,愿悉数上交朝廷,存入工部、兵部档案,或可于日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

他不仅交兵权,连他赖以成名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技术参谋部”也主动解散,甚至连核心技术资料都愿意无偿上交!

这一下,连那些原本对韦小葆心存忌惮或不满的保守派大臣,都有些动容了。这份姿态,实在是太低了,低到让人无法再质疑其忠诚。

康熙凝视着殿下躬身不起的韦小葆,心中感慨万千。他原以为需要自己旁敲侧击,甚至稍加压制,才能让这年轻的功臣懂得收敛锋芒。却没想到,对方竟如此识大体、知进退,主动将最敏感的权力交出,还附赠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智慧,更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权位、着眼于大局的胸襟。康熙心中的那点猜忌与顾虑,在这一刻,几乎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欣赏与信任。

“爱卿……赤诚为国,公而忘私,实乃百官楷模!”康熙的声音带着由衷的赞许,“准奏!韦小葆上交抚远大将军印信,解散幕府。其‘技术参谋部’一应文档,着工部、兵部派员接收,妥善保管,详加研究,择其善者推广之。”

“臣,谢主隆恩!”韦小葆再次叩首。

退朝之后,消息传出,朝野再次震动。韦小葆自请解散参谋部、上交兵权的举动,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有人认为他深谙急流勇退之道,是真正的聪明人;有人则认为他心怀坦荡,忠君爱国,不恋权势。无论如何,经此一事,韦小葆“功高不震主”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圣眷不仅未减,反而更加稳固。

回到府中,张玉麟有些不解地问道:“大帅,参谋部乃我等心血所聚,其中诸多技术、方法,皆远超时代,就此上交,是否……”

韦小葆笑了笑,打断他:“玉麟,眼光放长远些。参谋部是解散了,但知识和人才还在。技术文档上交朝廷,若能推广开来,惠及的是整个大清。至于那些核心的思维方法和管理模式,朝廷未必能立刻消化。而我们……”

他走到窗前,望着府邸外熙攘的街道,目光深邃:“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从台前走到了幕后。兵权上交,消除了皇上的猜忌,换来的是更广阔的的行动自由。技术资料上交,彰显了我们的无私,也为日后以民间力量推动‘科学’奠定了基础。记住,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掌控多少军队,而在于能否引领时代的认知,在于能否将理性的思维,注入到这个国家的血脉之中。”

张玉麟恍然大悟,钦佩之情更甚。

韦小葆自请解散参谋部的举动,如同一招精妙的弃子,不仅化解了眼前的危机,更以退为进,为未来在更广阔领域施展抱负,铺平了道路。科学的火种,并未因机构的解散而熄灭,反而以另一种更加灵活、更加深入的方式,开始悄然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