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208章 康熙的惊喜与警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去秋来,京畿地区的田野里,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泛起层层波浪。今年风调雨顺,但更让直隶百姓津津乐道的,是那由技术总局推广开来的“新式堆肥法”与零星开始使用的“新式步犁”。虽然新犁尚未普及,但堆肥法几乎无需成本,只需稍改习惯,便能眼见着地里的庄稼比往年更显壮实,穗头也更沉。田间地头,老农们黝黑的脸上绽开难得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口中念叨着“韦公爷功德”、“技术总局是咱庄稼人的福星”之类的话语。

这些来自民间的、朴素的赞誉,伴随着各地官府关于“秋粮长势普遍优于往年”的奏报,以及暗探们收集到的市井舆论,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入了紫禁城,呈送到了康熙的御案前。

这一日,秋高气爽,康熙难得有暇,在几位近臣的陪同下,再次微服来到了京郊技术总局的衙署。与上次来看黄河模型时相比,这里显得更加繁忙而有秩序。穿着统一深蓝色棉布短褂的工匠和吏员们行色匆匆,或抱着图纸,或拿着奇形怪状的测量工具,彼此见面多以“某工”、“某书记”相称,讨论着“参数”、“比例”、“实验数据”等新鲜词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而务实的气息。

韦小葆闻讯迎出,正要行礼,却被康熙摆手制止:“朕今日是随意来看看,不必拘礼。”

康熙首先去了农学署的试验田。看着那一片片划分整齐、挂着不同标识牌的田块,尤其是那片正在进行杂交育种的区域,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明显异状,但那种精细管理和系统记录的方式,让康熙暗自点头。随行的农学署老吏激动地指着那些采用了新堆肥法的田块,汇报着预估的增产数据,虽未最终称量,但那沉甸甸的稻穗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爱卿此法,于细微处见真章,惠及黎庶,朕心甚慰。”康熙对身旁的韦小葆说道,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能看到粮食增产,百姓称颂,这无疑是任何一位希望有所作为的君主都乐见的局面。

随后,他们又来到了水利署那巨大的黄河模型前。与上次相比,模型更加精细,旁边还多了许多记录着不同实验条件下水流、泥沙数据的表格和图谱。曾柔正和几名算学生员一起,根据最新的实验数据调整着模型中某处堤坝的微小角度,她专注的神情和熟练的操作,让康熙也不禁多看了一眼。韦小葆简要汇报了近期通过模型实验验证的几条治河新思路,其系统性和前瞻性,再次让康熙感到耳目一新。

接着,康熙又参观了工学署新改进的一款水力纺织机模型,其效率比旧式织机提升了数成;在医药署,听取了关于尝试建立“防疫条陈”和搜集整理民间验方的汇报;甚至在格致基础署,看到几名年轻生员正在韦小葆的指导下,摆弄着一些杠杆、滑轮组,学习着最基础的力学原理。

一路行来,康熙脸上的惊喜之色越来越浓。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於传统六部衙门的、高效运转的机构。这里没有冗长的公文旅行,没有相互推诿的官场习气,有的只是对具体问题的专注研究和务实的解决方案。技术总局就像一股清泉,注入这庞大帝国略显僵化的躯体,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活力与成效。

然而,随着惊喜而来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警觉,开始在康熙心中悄然滋生。

他敏锐地注意到,在这个技术总局内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行逻辑和评价体系。官员的升迁奖惩,不再完全依赖于上司的考语或资历,而与实际的项目成果、技术创新紧密挂钩。那些工匠、算学生员,在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话语权,他们形成了一个以“技术”为纽带的、紧密的团体。他们尊崇韦小葆,不仅因为他是总管大臣,更因为他是一切新知识、新方法的源头和最高裁决者。

更重要的是,康熙意识到,技术总局所做的事情,以及它带来的声誉,正在悄然改变某些力量格局。那些受益的农民,感念的是“韦公爷”和技术总局,这种民意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而那些汇聚于此的“技术官僚”和能工巧匠,他们的忠诚和抱负,似乎也更多地与这个能让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及其创建者联系在一起,而非完全遵循传统的君臣纲常或士大夫的道德准则。

这个由他亲手批准设立、本意是框住韦小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机构,其产生的影响,似乎正隐隐超出他最初的预期。它绕开了盘根错节的传统士大夫集团,直接与底层百姓和实用人才对接,建立起一种新的、以“技术实效”为核心的权威体系。而这套体系的顶端,站着的是韦小葆。

回宫的路上,康熙坐在御辇中,闭目养神,脑海中却不断回放着在技术总局的所见所闻。韦小葆的才能和忠诚,他目前并不怀疑。技术总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也乐见其成。

但是,一个不受传统文官体系制衡、且能直接收获民心的“技术官僚”体系,一个声望日益高涨、几乎被民间神化的能臣……这二者结合,长远来看,会对皇权构成怎样的影响?

“驭人之道,在于恩威并施,在于平衡制约。”康熙在心中默念。技术总局这步棋,看来比他想象中更要精妙,也更要小心把握。用得好,是强国的利器;若有偏差,或许会反伤自身。

他对韦小葆的惊喜与赏识依旧,但那份源于帝王本能的警觉,也已悄然生根。下一次的互动,将不再仅仅是君嘉臣忠的佳话,而必然掺杂进更多关于权力、制衡与理念的微妙博弈。风,起于青萍之末,而康熙已经感受到了那来自京郊的、带着泥土气息和金属质感的新风,所带来的些许凛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