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209章 “韦氏新政”的雏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9章 “韦氏新政”的雏形

技术总局的成果,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最终在帝国的权力中心——紫禁城内外,形成了清晰可辨的波纹。朝野上下,无论是赞赏者、忌惮者,还是纯粹的旁观者,都无法再忽视这股由韦小葆一手催生出的新生力量。不知从何时起,“韦氏新政”这个带着鲜明个人印记的称呼,开始在官员们的私语、士林的清议乃至市井的闲谈中悄然流传。

这个称呼的诞生,本身就蕴含着复杂的意味。它既是对技术总局一系列举措的概括,也隐隐将其与传统的、由朝廷集体推动的“政令”区分开来,打上了韦小葆个人的烙印。

在都察院某些清流御史的奏章私议中,“韦氏新政”带着明显的贬义。他们忧心忡忡地指出,技术总局“重利轻义”,“以器乱道”,其行事风格“不循旧制,不守祖宗成法”,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士风日下,人心不古”。更有人尖锐地批评,韦小葆这是在“挟技自重”,用一些奇巧之物收买民心,架空六部,其心可诛。他们将技术总局内部那套独立的薪酬、晋升体系视为对朝廷官制的破坏,将工匠、算学生员地位的提升看作是对士大夫阶层的挑战。

然而,在户部、工部一些较为务实的官员,以及部分地方督抚眼中,“韦氏新政”却代表着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高效与务实。他们看到了新式堆肥法带来的增产希望,看到了黄河模型在治河方略上提供的全新视角,看到了改进织机、水车可能带来的实际效益。这些人或许对韦小葆本人观感复杂,但对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他们抱持着欢迎的态度。私下里,已开始有地方官员通过各种渠道,向技术总局咨询农具、水利方面的事宜,甚至试探能否派人前来“观摩学习”。

而在技术总局内部,“韦氏新政”则是一种骄傲的自称,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这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他的专业能力和实际贡献,而非出身或八股文水平。项目成功的奖金、公开的表彰、破格提拔的机会,都极大地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尊称韦小葆为“总办”或“韦公”,视其为这方新天地的开辟者和领路人。一种基于共同事业和专业认同的、超越传统君臣或上下级关系的凝聚力,正在这里悄然形成。曾柔在给王屋派师门的信中,便兴奋地写道:“……此地不同江湖,亦异官场,但以实学论高低,以成效定奖惩。女儿每日所学所用,皆觉有益于民,方知世间另有报国之路……”

这股风潮也吹进了韦小葆的国公府。苏荃作为内宅总管,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外界对韦小葆态度的微妙变化,前来拜访、请托的官员家眷明显增多,言辞间更多了几分敬畏与打探。双儿则从市井采购的下人口中,听到了更多关于“韦公爷”神通广大的传奇故事。连建宁公主在宫中,也偶尔会听到太监宫女私下议论她那“能耐通天”的额驸,这让她在好奇之余,也隐隐有几分与有荣焉。

这一日晚膳后,韦小葆在书房翻阅各地情报汇总,苏荃端着一盏参茶走了进来,轻轻放在案头。

“相公,”她语气温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近日外间对你和那技术总局,议论颇多。‘韦氏新政’之说,沸沸扬扬,恐非全然是福。”

韦小葆从文卷中抬起头,揉了揉眉心,笑了笑:“树欲静而风不止。我等既行非常之事,自当承受非常之议。只要所做之事,于国于民有利,皇上心中自有衡量。”

“话虽如此,”苏荃走近一步,低声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今总局声势日隆,直隶百姓几乎只知‘韦公爷’而不知……妾身是怕,功高震主之嫌,难以消弭。”

韦小葆放下茶盏,目光变得深邃:“夫人所虑,我岂能不知?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技术之道,乃强国之基,非一人一国所能私有。皇上是明君,只要我等持身以正,行事为公,将成果明明白白摆在台面上,些许流言,动摇不了根本。况且……”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许:“这‘新政’之名,虽有些扎眼,却也未必全是坏事。至少让天下人知道,除了读经科举、论资排辈,还有另一条路可走,还有另一种力量在生长。”

几乎与此同时,乾清宫西暖阁内,康熙也在灯下审视着几份不同的奏报。一份是直隶巡抚关于秋粮预计增产的喜报,其中特意提到了技术总局推广新法的功劳;一份是都察院御史参劾韦小葆“标新立异、收揽人心”的奏章;还有一份,是暗探汇总的关于市井间“韦氏新政”传闻以及民间对韦小葆近乎神话的赞誉。

康熙的手指在那份参劾奏章上轻轻敲击着,脸上看不出喜怒。

“韦氏新政……”他低声咀嚼着这个词,嘴角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弧度,“好一个‘新政’。”

他欣赏韦小葆的才干,乐见技术带来的实效,但作为一个帝王,他本能地对任何可能脱离掌控的、带有个人色彩的“体系”保持高度警惕。技术总局就像一柄他亲手递出的利剑,如今这柄剑不仅锋利无比,似乎还在自行凝聚剑鞘,甚至隐隐发出了自己的嗡鸣。

“李德全,”康熙忽然开口。

“奴才在。”随侍的大太监连忙躬身。

“明日传旨,朕要再看一次黄河模型。另,着韦小葆将技术总局成立以来,所有已成、在研项目,列一详细清单,连同所用钱粮、参与人员、已见成效,一并呈报。”

“嗻。”

“韦氏新政”的雏形,便在这样一片赞誉、猜忌、审视与期待的复杂目光中,逐渐清晰起来。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衙署的运作,而是开始被视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搅动着大清王朝固有的权力格局和意识形态。韦小葆站在了这股风潮的浪尖,他一手推动的变革,在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将他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政治漩涡中心。前方的路,是坦途还是深渊,或许连他自己,也无法完全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