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215章 经济文化融合方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养心殿的彻夜密议之后,韦小葆并未立即在朝会上抛出自己的主张。他知道,如此打破常规的方略,若无充分铺垫和精心包装,只会被视为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他需要时间沉淀思路,更需要一份能清晰阐述其理念、并具备相当操作细节的正式奏章。

接下来的几日,韦小葆闭门谢客,将自己关在书房。他铺开宣纸,手持兼毫,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脑海中,前世所知的那些关于地缘政治、经济一体化、文化认同、心理战等零散知识,与当下台湾的具体情势、大清的国力现状以及这个时代的认知局限,不断碰撞、融合。他要做的,是提炼出一套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康熙能够接受,同时又尽可能接近现代统合策略的“三管齐下”方略。

数日后,一份题为《陈台湾善后并永久安辑方略事》的万言奏折,被郑重地呈递到了通政使司,最终摆在了康熙的御案上。这份奏折,立刻在早已因台湾问题而暗流涌动的朝堂上,引发了比之前技术总局争议更为剧烈的震动。

奏折的开篇,韦小葆并未直接提出具体策略,而是首先深刻剖析了台湾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他指出,台湾孤悬海外,郑氏经营数代,水师尚存实力,兼有海峡天险,单纯武力征服,代价巨大,且“恐伤及岛上无辜黎庶,有违皇上好生之德”;而若仅靠招抚,则“彼必恃险要价,或阳奉阴违,难以根除后患,恐遗子孙之忧”。他明确提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达到“疆土归一,政令通达,民心悦服”三大目标。

接着,他笔锋一转,正式提出了那惊世骇俗的“三管齐下”之策:

其一,经济开放,利导融合。

韦小葆认为,郑氏集团之所以能顽抗,经济封锁虽是原因之一,但也使其内部更加封闭,民众生计困苦,反而容易为上层裹挟。他主张,在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有限度、有管理地开放对台通商。选择福建厦门、泉州等港口,设立“特许商埠”,允许经过审核的大陆商船,运送台湾急需的粮食、布匹、铁器、药材等民用物资入台,同时收购台湾的蔗糖、鹿皮、硫磺等土产。

“此非资敌,实为釜底抽薪之策。”他在奏折中详细阐述其用意,“一则可缓解岛上民生困苦,使普通百姓得沐皇恩,渐消敌意;二则可利用经济纽带,使台湾经济逐步与大陆融为一体,使其认识到脱离大陆则生计难以为继;三则可借此渠道,派遣精干人员以商贾身份潜入,搜集情报,接触岛上不满郑氏统治的士绅百姓,暗中运作,分化瓦解其统治基础。通商之利,朝廷可课以关税,充盈国库,实为一举数得。”

其二,文化认同,宣扬王道。

韦小葆尖锐地指出,多年隔绝,使得岛上年轻一代对大陆缺乏认同,容易被“明郑正统”等说辞蛊惑。他建议,利用通商、渔民往来、乃至秘密渠道,大规模向台湾输送大陆的书籍、历法、戏曲唱本、医药方剂。内容不仅限于儒家经典,更应包括介绍大陆风土人情、物产丰饶、皇帝勤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的通俗读物。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他写道,“需让台湾军民知晓,天朝并非洪水猛兽,乃是礼仪之邦,皇上乃天下共主,仁德布于四海。使其心向往之,则郑氏割据之根基自溃。可暗中资助岛上心向朝廷的士人办学讲学,传播声教。待时机成熟,甚至可准许台湾士子参加福建科举,给予出身,使其精英有晋身之阶,自然归心。”

其三,军事威慑,以战促和。

韦小葆并未忽视武力的作用,但他强调武力的运用方式。他坚决反对贸然发动全面渡海登陆作战,认为那是下策。他主张,“示之以力,慑之以威”。具体而言,一是命令福建水师频繁举行大规模操演,舰船耀武于海峡,展示强大军容;二是利用技术总局改进的火炮、战船(在可控范围内),在澎湖外围或特定海域进行“威慑性”的实弹射击,展示碾压性技术优势;三是继续保持严密封锁,但重点打击郑氏的战船和军事物资运输,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

“如此,非为即刻决战,而在彰显朝廷平定台湾之决心与能力,促使郑氏内部主战派动摇,主和派得势。以强大的军事压力为后盾,配合经济、文化之策,迫其认清形势,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在我方掌握绝对主动下的和谈归顺。”

在奏折的最后,韦小葆总结道:“此三策,经济为脉络,文化为魂魄,军事为筋骨,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看似迂缓,实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正道。若能持之以恒,快则一二年,慢则三五年,必可使台湾上下归心,兵不血刃,或仅以极小代价,永绝东南海疆之患,使台湾宝岛真正成为我大清东南之屏障,而非肘腋之巨患!”

奏折递上,韦小葆便在家中静候。他知道,这份融合了经济战、文化渗透和心理威慑的“融合方略”,对于习惯了非战即抚、线性思维的大清君臣而言,不啻于一记重磅炸弹。它挑战了传统的平叛逻辑,其复杂性、长期性和对“王道”“德化”表面下的权谋算计的直白阐述,必将引来狂风暴雨般的质疑和反对。

然而,他相信,以康熙的雄才大略和对长远利益的考量,一定能看出这份方略中蕴含的深远智慧和更低的整体成本。风暴即将来临,而他,已经做好了在朝堂之上,为自己这超越时代的构想,进行另一场艰苦辩护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