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 第138章 实验室的未来:通信卫星的布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8章 实验室的未来:通信卫星的布局

陈默推开实验室的门时,助理已经把投影仪支棱起来了。几张长桌拼在一块,上面堆着刚打印出来的资料,纸页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墙上的白板擦得干干净净,就角落里还剩一行没来得及擦的小字:“赵天虎减震结构参考方案”。

他走过去,用指腹轻轻抹掉了那行字。

“人都通知到了?”他问。

“来了八个,还有五个在路上,说堵车。”助理低头看了眼手表,“估摸着还得十来分钟。”

陈默点点头,拉开椅子坐下。窗外的天色正一点点暗下来,楼道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他从随身包里取出那块从赵天虎修车厂带回来的金属片,搁在桌角。这东西不值钱,但打磨的痕迹规整,能看出是反反复复试出来的结果。

他盯着看了两秒,还是把它收进了抽屉。

人陆陆续续进了会议室。有穿工装裤的技术员,也有戴眼镜的年轻人,怀里抱着笔记本和计算器。大家都没怎么说话,只是互相点头致意。等最后一个人坐定,陈默才站起身,按下了投影键。

屏幕上跳出一张简图:地球轨道、三颗虚拟卫星的位置标记,还有一条醒目的红色发射时间轴——1985年。

“今天叫大家来,就说一件事。”他声音不高,语气平常得像在聊晚饭吃什么,“咱们要做自己的通信卫星。”

会议室里静了一瞬。

有人抬头,有人低头翻本子,还有个戴圆框眼镜的小伙子手一滑,笔差点掉在地上。

“不是……”那人憋了半天,“咱们现在连地面中继站都还没建全吧?”

“对。”陈默点头,“所以得抓紧。”

另一个女技术员举手:“资金呢?设备呢?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资金我来想办法。”他说,“设备可以分段造,先做模拟,再搭原型。至于失败——”他顿了顿,“我们不做那种板上钉钉能成的事。”

这话一出,屋里反而安静下来。

有人开始记笔记,有人交换眼神,还有人悄悄按下了录音键。

陈默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个简单的信号传输模型。“我们现在掌握的协议架构,比国外公开的先进至少五年。这不是猜的,是实测数据撑着的。接下来三个月,我要组建三个小组:一个负责地面控制模块,一个攻关星载电源系统,第三个,主攻抗干扰通信链路。”

他转过身:“愿意留下的,现在就可以报名。不想干的,绝不勉强。”

没人动弹。

过了几秒,那个圆框眼镜的年轻人举起手:“我参加电源组。”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不到两分钟,所有位置都填满了。

陈默笑了笑:“明天开始,每天早八点打卡,迟到一分钟,扣五毛钱。”

有人忍不住笑出声。

会议开了一个多小时,散场时天已经黑透了。助理收拾着材料,其他人三三两两往外走,边走边争论着轨道倾角和发射窗口的问题。

苏雪是从走廊另一头走来的。

她穿着浅色衬衫,肩上挎着包,手里拎着个保温桶。看见陈默站在门口送人,她停下脚步,扬了扬手里的东西:“给你带的饭。听说你中午就没吃。”

“谢谢。”他接过,揭开盖子,是热腾腾的小米粥和两个素菜包子。

“你还真敢宣布。”她看了眼会议室里还没关掉的投影,“通信卫星?这可不是修车厂开业剪彩。”

“可道理是一样的。”他咬了一口包子,“有人信,就能做成。”

她靠在门框上,没急着走:“外面记者都等着呢,说要采访‘民间科技带头人’。”

“让他们等。”他喝了口粥,“反正我又不是明星。”

“但他们问了一个问题。”她盯着他,“国外是不是也在搞类似的项目?”

陈默放下碗,笑了笑:“他们搞的,是我们故意放出去的假技术。”

苏雪一愣。

“王振国那批人不是白抓的。”他语气平淡,“我们顺手往他们能拿到的渠道里塞了几套‘完美方案’,参数漂亮,逻辑严密,就是一上天就失联。现在欧美几家公司在争着买授权,忙着建配套基站。”

“你是说……他们在用我们的淘汰货?”

“不止是淘汰货。”他眼睛亮了一下,“是专门设计出来会干扰自身系统的毒药。等他们投入量产,信号串扰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到时候,全球都在找漏洞,只有我们知道怎么修。”

苏雪沉默了几秒,忽然摇头:“你这个人,嘴上说得慢条斯理,心里早就把别人绕进去了。”

“我不喜欢输。”他说,“尤其是替国家打的仗,必须赢得干净。”

她看着他,忽然问:“下一步呢?卫星之后,你还想做什么?”

陈默没立刻回答。他把空碗放进保温桶,合上盖子,然后伸手握住她的手。

他的掌心有点凉,手指修长,指甲剪得很短。

“我想让中国科技,走在世界最前面。”他说。

苏雪没抽手,也没说话,只是轻轻回握了一下。

远处传来电梯启动的声音,几个刚离开的研究员正一边下楼一边争论太阳能板的转换效率。走廊尽头的灯忽闪了一下,又被重新点亮。

“发布会定在明天上午十点。”陈默松开手,转身走进实验室,“媒体我都请了,你也来吗?”

“你说呢?”她跟在他身后,“这种时候,我什么时候缺席过?”

第二天九点半,实验楼前的空地上已经支起了临时台子。背景板是手绘的卫星构型图,下面写着“星辰计划启动仪式”。十几家报社和广播站的记者挤在前排,有的调试相机,有的核对提纲。

陈默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一页纸。

“各位。”他开口,“今天我们不讲困难,也不谈条件。我们就说一件事——中国人,也能造出属于自己的通信卫星。”

台下响起零星掌声,很快连成一片。

一个戴鸭舌帽的记者举手:“陈先生,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宣布布局低轨通信网络,您认为我国在这个领域有没有追赶的机会?”

陈默看着他,笑了笑:“其实他们现在用的技术,是我们两年前故意流出去的。”

全场一静。

“我们不仅有机会。”他声音平稳,“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跟在别人后面跑。”

记者们哗然,有人飞快记录,有人互相传纸条。

发布会结束前,又有记者追问:“这个项目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陈默回头看了眼实验楼的窗户。那里贴着一张新的轨道模拟图,红线贯穿南北半球。

“只要我们想做。”他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人群散去后,苏雪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水。

“刚才那句话,挺像口号的。”她说。

“不是口号。”他接过杯子,“是计划。”

他拧开杯盖喝了一口,热水氤氲的气雾掠过镜片,又迅速散开。

“接下来一个月,所有人加班。”他边走边说,“我要看到第一版地面站设计方案,还有星载计算机的初步选型报告。另外,联系一下航天局的老专家,请他们来指导几次。”

“这么急?”

“不急不行。”他脚步没停,“有些事,晚一步,就是十年。”

他们穿过走廊,推开实验室的门。里面灯火通明,几个人已经在调试新装的示波器。墙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任务分工表。

陈默走到主控台前,打开电脑。

屏幕亮起的瞬间,一封新邮件跳了出来。

发件人没有署名,标题只有一行字:【减震结构优化建议V2.0】。

他盯着那封邮件看了两秒,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小李。”他喊了一声,“把赵天虎上次发的图纸调出来,对比一下附件内容。”

助理应了一声,开始操作。

苏雪站在他身后,看着屏幕上并列展开的两张设计图。

“你还真把他当技术顾问用了。”她说。

“基层有人在动脑子。”他轻声说,“这才是最可贵的力量。”

他伸手点了点鼠标,下载附件。

文件解压后跳出一份完整的力学模型分析报告,数据详尽,推导清晰,末尾附了一句手写扫描的话:

【陈哥,这次我用的是你教的方法,能不能上卫星?】

陈默没回答。

他把那句话截了图,拖进即将发送给团队的群邮件里,正文只打了两个字: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