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尸卒:开局吞噬华雄 > 第342章 诸葛之谋、高干反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2章 诸葛之谋、高干反复

冀北,刘骏大军行营。

刘骏看着手中两份几乎同时送到的急报,一份来自庐江黄忠,详细禀报了江夏之事;另一份来自襄阳细作,汇报了周瑜趁机攻打江夏,刘表已派兵救援的消息。

“汉升果真武艺了得,江夏可惜了。黄祖一死,我与刘表……”刘骏揉了揉眉心,语气却并无多少责怪之意。他对黄祖也没什么好印象,死了也就死了。只不过,此时他并不想南北开战。

诸葛亮在一旁微笑道:“黄将军虽擅自动兵,却处置得当,及时退兵并去信说明,占住了道理。刘景升恐怕还得感谢汉升替他除了个不听调遣的部将。”

刘骏嗤笑一声:“感谢倒不至于,他现在怕是焦头烂额,忙着应付争抢江夏的各方势力才是。刘景升此人,优柔寡断,日后必被刘备所图。”

刘骏随口点评一句,又由衷赞叹道:“周瑜这一手,倒是玩得漂亮。趁虚而入,直取江夏。果真狡猾如狐。”

诸葛亮羽扇轻摇:“孙权、周瑜野心不小,取江夏是假,图谋荆州为跨江之基是真。此乃吞狼谋虎,逐步蚕食之计。”

“那我等该如何应对?”刘骏看向诸葛亮,“是帮刘表,还是隔岸观火?”

诸葛亮从容笑道:“主公,刘表与我等有盟约,且势弱,而且刘表为邻,于我方有利。

反之,孙权得江夏乃至荆州,则势力大涨,必成左近心腹大患。故而,当助刘表,拖住孙权。”

他略一沉吟,继续道:“但我军北伐在即,不宜直接介入荆襄战事。

可令黄将军固守庐江,按兵不动,同时暗中给予刘表一些物资支援,如箭矢、粮草,以全盟约,助其抵御江东。如此,既不让孙权轻易得手,亦不使我军深陷南线泥潭。”

刘骏点头:“善!就依孔明之计。”

他当即下令,“传令黄忠,严守庐江,对荆州战事保持中立,但江东军若胆敢犯境,不必请示,立即予以坚决回击!

另,以我的名义去信刘表,表达支援之意,并送去一批箭矢,以示同盟之谊。”

“主公英明。”诸葛亮拱手,随即又道,“此外,曹操处,亦需防备。我军北上,曹操未必安分。”

刘骏眼中寒光一闪:“不错。曹阿瞒最会趁火打劫,而且臭不要脸。孔明,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微微一笑:“亮,已有计较。或可令其自顾不暇。”

……

许昌,丞相府。

曹操看着手中探马送来的最新情报,脸上露出难以抑制的喜色。

“刘仲远竟北上打胡人去了!好!好啊!”曹操放声大笑,“此真乃天助我也!”

下方,荀彧、荀攸、程昱、刘晔等谋士齐聚。

他们早已多次就是否趁火打劫沟通过,一致认为成王败寇,刘仲远意欲以大义名分阻挡他人相攻,实属天真。

程昱率先开口:“丞相,刘骏主力远在塞外,短时间内难以回师。昱以为,当立即出兵,攻其不备!”

荀攸看着舆图,沉吟道:“攻何处为宜?冀北?青州?还是徐州?”

荀彧分析道:“冀北乃刘骏新得之地,民心未附,若断其与幽州联系,或可令其首尾不能相顾,兵败而归。

青州位置关键,取下青州,可将刘骏势力拦腰斩断。徐州乃其起家之地,根基深厚,一但攻下,则伤其根本。”

众谋士议论纷纷,各有主张,但无一例外,都认为要么攻北,要么攻南,要么断其中路。

曹操听着众人的分析,眼中精光闪烁,心中权衡着三个目标的利弊。无论打哪里,似乎都充满了诱惑。

然而,曹操与他的谋士们并不知道,就在他们踌躇满志之时,一场针对他们后方的暗流已然涌动。这暗流的源头,正是来自那位远在冀北的诸葛孔明。

早在刘骏决定北上,大军开拔之前,诸葛亮便已在全局的棋盘上,为曹操准备了一枚关键的棋子——并州高干。

高干,字元才,袁绍外甥,出身名门望族,素以“并州名士”自诩。

昔日袁绍败亡,冀州易主,高干审时度势,率并州归降曹操,被表为并州刺史。

初时,曹操对其礼遇有加,安抚其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猜忌渐生。

曹操不断以“协防”、“调训”为名,分拆其部众,安插曹氏亲信,更将他的家眷“请”至邺城名为厚待,实为质控。

高干表面上对曹操恭顺,内心却积郁日深,常感寄人篱下,壮志难酬,昔日一方诸侯,如今却要看人脸色,动辄得咎。

这一日,一位自称来自河北故地的商人,辗转通过高干麾下心腹,将一封密信送到了他的案头。

信上火漆封印,纹路奇特。

高干屏退左右,疑惑地拆开,只看了一眼落款,心头便是一震——“淮安诸葛孔明顿首”。

信中,诸葛亮并未客套,开篇便直刺高干心中最痛之处:

“元才将军勋鉴:久闻将军并州名士,世受袁公厚恩,雄踞一方,威震河朔。

今再观将军之境遇,亮不禁扼腕叹息。

曹孟德者,猜忌之主也。外示宽宏,内怀鸩毒。将军试观,张邈、王垕之事岂远乎?袁氏旧部,零落殆尽,此非鸟尽弓藏之先兆耶?”

信中字字如刀,戳得高干脸色发白。他攥紧了信纸,继续往下看:

“将军乃本初公至亲,血浓于水。今本初公基业倾覆,二子蒙尘,将军不思雪耻复业,反委身事仇,纵得一时之安,然将军自度,以曹公之心性,能容袁氏血脉久居高任否?

他日天下稍定,将军欲求一富家翁而不可得矣!届时,非但身败名裂,累及家小,且为天下笑耳!”

“为天下笑耳”五个字,狠狠砸在高干心头。他想起昔日袁绍帐下的风光,对比如今在曹操麾下的憋屈,一股羞愤之气直冲顶门。

信的末尾,诸葛亮笔锋一转,给出了看似光明的出路:

“今我主镇国侯,提仁义之师,廓清环宇,北逐胡虏,声威日隆。曹贼慑于兵锋,乃欲趁隙南顾。此正将军奋起之时也!

将军若能振臂一呼,据并州之险,复擎义旗,则河北义士必云集响应。我主亦会倾力相助,钱粮军械,旦夕可至!此,绝无虚言。

届时,将军既可报袁公旧恩,雪身家之耻,亦可裂土封侯,名垂青史,岂不远远胜于如今这仰人鼻息之囚徒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