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沪上奕 > 第199章 最后撤离通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九日,澳门。这座在战火中诡异地维持着纸醉金迷的半岛,空气中漂浮着咸湿的海风、咖啡的焦香、以及一种紧绷的、仿佛随时会断裂的虚假平静。黛藏身于风顺堂区一栋有着绿色百叶窗的葡式民居阁楼里,窗外是狭窄的、用碎石铺成的斜坡街道,偶尔有穿着考究的葡人军官或者行色匆匆的商人走过,与对岸香港的满目疮痍形成刺眼的对比。

经过连日的潜伏与试探,那条通过“永和”杂货铺老掌柜接上的、通往自由世界的“最后通道”终于显露出模糊的轮廓。然而,这条通道并非坦途,而是布满了看不见的荆棘与抉择。通道的守护者,是一位自称“教授”的神秘人物——一位因欧战爆发而滞留在远东的德裔犹太学者,汉斯·弗兰克尔。他表面上是澳门大学一位研究古代贸易史的无害学究,实则与一个横跨欧亚、旨在救助受迫害知识分子的地下网络“雅典娜之盾”有着深层联系。

此刻,在阁楼昏暗的灯光下,黛正与弗兰克尔“教授”进行着第二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会面。弗兰克尔年约五旬,头发银灰,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肘部打着皮质补丁的旧西装,眼神锐利而充满审视,带着旧大陆学者特有的、混合着智慧与疏离的气质。

“陈小姐,”弗兰克尔用带着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缓缓说道,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上面摊开着一幅古老的、标注着季风与洋流航线的东南亚海图,“‘雅典娜之盾’的宗旨是拯救承载知识的大脑,是延续文明的种子。我们评估每一个求助者,依据是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其所能带来的……‘附加值’。”他的目光落在黛随身携带的、那个看似普通的硬纸盒上,里面藏着那截挖空的蜡烛。

黛的心脏微微收紧。她明白,“附加值”指的就是那卷胶片,那份关于“创世纪”和“方舟计划”的致命名单。弗兰克尔的话语冷静得近乎残酷,剥离了所有温情脉脉的掩护,直指交换的本质。

“教授先生,”黛迎着他的目光,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我理解您的原则。但这份‘附加值’所揭示的威胁,并非针对某一国家或民族,而是针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它关乎的不是一场战争的胜负,而是我们是否还有未来的选择。”

弗兰克尔微微倾身,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一个迷人的论述,陈小姐。但请原谅我的直接,我们收到过太多类似的‘关乎人类存亡’的警告。纳粹说他们在打造千载帝国,东京的宣传机器也在高呼‘大东亚共荣’。狂热者与先知往往使用相似的语言。你如何证明,你带来的不是又一种包装精美的……末日预言?或者说,你如何证明你自己,以及你这份信息的……真实性?”

这是来自纯粹理性主义视角的质疑,不带任何情感偏向,只相信证据与逻辑。黛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无法提供世俗意义上的“证据”,那卷胶片的内容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解读,而她自身的身份更是无法核实。

她深吸一口气,决定不再纠缠于无法证明的“真实性”,而是诉诸于对方所宣称的宗旨的内在逻辑。“教授先生,我无法像展示一件古董一样向您展示未来的灾难。但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您和‘雅典娜之盾’致力于拯救知识,是因为相信知识本身具有价值,能够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对吗?”

弗兰克尔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

“那么,”黛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当有一种力量,并非基于知识的传承与共享,而是基于对知识的垄断和对生命的无情筛选,试图扑灭绝大部分的‘光’,只保留它认为‘有用’的那一小簇时,您所致力于拯救的一切,其意义何在?如果承载知识的‘大脑’们所回归的,是一个被预先设定好只允许百分之一人口存活的、黑暗的‘方舟’,那么现在的拯救,岂不是在为未来的屠宰场输送……祭品?”

她引用了白鸽遗物中那本《山海经》的隐喻:“‘西山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音如钦倪,其名曰狰,是食人。’” 她直视弗兰克尔,“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名为‘进步’或‘拯救’,实则为‘狰’的怪物。它吞噬的,将是人类多样性的根基,是文明得以自我修正和创新的土壤。拯救个别学者,而放任这个吞噬文明的怪物壮大,这在逻辑上,是否是一种根本性的矛盾?”

弗兰克尔沉默了。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海图上印度洋的区域。黛的论述,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他信念核心可能存在的一个悖论。他拯救个体,是为了文明的延续;但如果文明本身正被引向一条自我毁灭的歧路,那么对个体的拯救是否失去了最终的指向?这是一种基于更高层面文明存续逻辑的反诘。

长时间的静默后,弗兰克尔终于再次开口,声音低沉了许多:“即使我接受你的逻辑,陈小姐,实际操作也充满极限。通往印度、再转道中东或北非的路线,每一段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葡萄牙当局在日本人压力下,监控日益严密。我们拥有的资源有限,每一次行动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暴露。” 他提出了一个冰冷的选择,“我们最多只能安排一个位置。你,或者这份‘信息’。”

抉择的利刃,瞬间悬在了黛的头顶。是自己逃离这梦魇之地,获得肉体的安全,还是将这份用白鸽和无数无名者鲜血换来的真相送出去,让希望得以延续,而自己则可能永远留在这片沉沦的土地上?

没有犹豫。

黛将那个装着蜡烛的硬纸盒轻轻推向弗兰克尔。“信息比传递信息的人更重要。”她的声音异常平静,仿佛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庄子·养生主》有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我只是那节即将燃尽的薪柴,而这火种,必须传下去。”

弗兰克尔深深地看了黛一眼,那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超越了理性评估的、复杂的情感——有惊讶,有敬意,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他接过纸盒,郑重地放入一个内衬绒布的、带有密码锁的金属小箱中。

“路线已经安排好。”他恢复了之前的冷静语调,“明晚子时,内港三号码头,一艘悬挂葡萄牙国旗的货轮‘海洋女神’号。它会将‘它’带到果阿,那里有我们的人接应。”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你,陈小姐,我很抱歉。但如果你需要,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份新的、在澳门暂时立足的身份文件,以及一小笔……”

“不必了。”黛打断了他,脸上露出一丝疲惫而决然的微笑,“我的路,还没走完。”

她知道,杉田的阴影并未远离,程海颐的背叛像一颗定时炸弹。她留在澳门,既能吸引追兵的注意力,为“海洋女神”号的顺利启航争取时间,也或许……还能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为那未竟的事业,再寻一丝微光。

弗兰克尔离开了,带着那承载着文明重量的金属小箱。黛独自留在阁楼,望着窗外澳门迷离的夜色。她放弃了最后的撤离通道,将自己置于更不可测的未来之中。然而,她的心中却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她想起了白鸽,想起了密室中的七十二小时,想起了《孟子》中的那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她选择了“义”。这选择本身,就是对她所守护的文明价值最有力的践行。夜色深沉,前路未卜,但那火种,已然踏上了远航的旅程。而她,将继续在这片黑暗中,作为一块沉默的、燃烧的薪柴,直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