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沪上奕 > 第198章 白鸽的真实身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七日,澳门。细雨如织,笼罩着这座在战火中侥幸保持中立的半岛,将妈阁庙翘起的飞檐和殖民风格的建筑外墙洗刷得格外清晰,却洗不去空气中弥漫的、来自对岸香港的焦灼与不安。在距离内港不远的一处由葡萄牙商人提供的安全屋内,黛终于获得了片刻喘息。身体上的伤口在药物的作用下开始愈合,但精神上的创痛却愈发清晰——白鸽牺牲时那决绝的眼神,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她的脑海。

她坐在临窗的书桌前,窗外是灰蒙蒙的海天一线,偶尔有躲避战火的渔船蹒跚驶过。手中是莫里森神父通过隐秘渠道辗转送来的、白鸽遗留的极少几件私人物品:一个边缘磨损的皮质证件夹,一枚样式普通的银质顶针,还有一本薄薄的、用暗语写就的、几乎被翻烂的《山海经》袖珍本。

黛首先打开证件夹。里面除了几张早已过期的伪造身份证明,夹层里还有一张微微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年轻许多的白鸽穿着一身半旧但整洁的阴丹士林蓝布旗袍,站在北平燕京大学的校门前,嘴角带着一丝含蓄而明亮的笑意,眼神清澈,充满了那个时代女学生特有的、对知识与未来的憧憬。照片背面,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一行小字:“民国廿五年秋,与漱溟兄摄于母校。愿以身许国,不负韶华。——慕华”

“慕华……”

黛轻轻念出这个名字,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这个充满家国情怀的名字,与后来那个代号“白鸽”、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冷静果决的女特工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她是谁?那个“漱溟兄”又是谁?这张照片暗示的白鸽(或者说慕华)的过去,远远超出了黛之前的了解。她不仅曾是学生,还很可能出身良好,受过高等教育,这与她后来展现出的卓越军事素养和特工技能,似乎存在着某种断裂。

带着更深的疑惑,黛拿起了那本《山海经》。她深知,对于受过严格训练的特工而言,一本看似普通的书籍,往往是最佳的密码本或信息载体。她仔细翻阅着,很快,在一些描述奇异山川和神怪的段落旁,发现了用极细的铅笔留下的、并非书中原文的批注。这些批注看似是随感的读书笔记,但结合特定的页码、行数和词语,黛运用其深厚的训诂学知识,开始尝试破译。

“……‘西山经’三次,‘南次二经’首句,‘其状如鸡’后标注……这指向的是……”黛的手指在书页上快速移动,口中喃喃自语。随着破译的深入,一段被刻意尘封的往事,如同沉船般缓缓浮出水面。

白鸽,本名苏慕华,出身于江南一个崇尚“经世致用”的儒学世家,其父曾是晚清立宪派官员,民国后转向实业救国。她自幼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不仅熟读经史,亦精通数理外语。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她深受当时一批关注社会现实、探索救国道路的学者影响,尤其与一位笔名“漱溟”、实际是地下党活跃分子的学长志同道合。那段时光,是她人生中最富理想主义色彩的篇章,她相信可以通过教育、实业和温和的改革来拯救积贫积弱的祖国。

然而,一九三七年的炮火彻底粉碎了她的书桌。北平沦陷,家族企业被日军强占,她亲眼目睹了导师和同学在日机的轰炸下殒命。极度的悲愤与幻灭,促使她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留学名额,毅然加入了当时正面战场抵抗最为坚决的国民政府军事系统,并因其出色的学识和心理素质,被选入军统接受严格的特工训练。

《山海经》的批注中,有一段破译后的话,清晰地记录了她当时的心路历程:“‘夸父逐日,道渴而死。’昔日以为不智,今方知非逐‘日’,乃逐心中不灭之光。纵死不悔,然此身已非旧时之我。” 她意识到了抗争的必要与残酷,也痛苦地感受到了自身从“慕华”到“白鸽”的撕裂性转变。她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女学生,她必须学会隐藏、欺骗、甚至杀戮。

更让黛震惊的是,在关于“昆仑虚”和“轩辕国”的章节旁,白鸽用密码记录了她对“创世纪”组织最早的接触和怀疑。她在执行一次针对日军高层情报的窃取任务时,意外截获了一些零散的、关于一个超越国家、旨在应对“全球性灾难”的神秘组织的信息。起初,她以为这只是某个西方势力的幌子,但深入调查后,她发现了这个组织理念中蕴含的、与法西斯主义如出一辙的极端精英主义和反人道逻辑。她开始怀疑,军统内部高层可能与这个组织存在着某种暧昧不清的联系,甚至可能被渗透。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此非祥瑞,实为大凶之兆。‘创世纪’许诺之‘方舟’,恐非救赎,乃择人而噬之巨兽。吾等在前线与倭寇以命相搏,身后阴影中,或有更可怖之敌……”这段破译出的文字,让黛脊背发凉。白鸽早已洞察了“创世纪”的本质,她的警惕和怀疑,不仅针对日本人,也针对自己阵营内部可能的背叛。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何她在密室中,如此坚定地要将信息传递给黛这个“局外人”,因为她可能已不再完全信任自己所属的系统。

黛的思绪回到了那个命悬一线的密室,白鸽在高烧中紧紧抓住她的手,说的那句“……‘创世纪’的方舟计划不是拯救,而是清洗……”那不仅仅是情报,那是她用生命验证的、血淋淋的结论!一种混合着巨大悲伤、深刻敬意和恍然大悟的情绪冲击着黛。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引导者,拥有着破解文明密码的钥匙,却不知白鸽早已在另一条更为黑暗和复杂的战线上,孤独地战斗了许久,并用自己的牺牲,为她铺平了最关键的一段路。

她拿起那枚银质顶针,在指尖摩挲。顶针内侧,刻着两个几乎磨损殆尽的字:“不忮”。出自《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这或许是白鸽(慕华)在经历无数黑暗后,对内心净土的最后坚守,是她对抗这个充斥着嫉妒、贪婪与暴戾世界的微弱宣言。

窗外,雨势渐歇,一缕微弱的阳光试图穿透云层。黛将照片、《山海经》和顶针紧紧贴在胸前,仿佛能从中汲取到那位早已将个人生死与身份荣辱置之度外的战友留下的最后温度与力量。

白鸽的真实身份,不仅仅是军统特工“白鸽”,也不仅仅是燕京学生“苏慕华”。她是那个时代无数理想幻灭后又于废墟中重铸信念、看清了双重黑暗却依然选择向死而生的灵魂缩影。她的牺牲,因此具有了超越个体、照亮历史幽暗深处的悲剧性光辉。

黛知道,自己肩负的,已不仅是“创世纪”的秘密,更是白鸽未竟的信念与嘱托。前路或许更加艰险,但她的脚步,却因这血与火淬炼过的“真实身份”而变得更加坚定。她望向北方,那片被战火笼罩的土地,轻声低语,如同立下誓言:

“慕华学姐,你的路,我会走下去。这火种,必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