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88章 未雨绸缪,反客为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8章 未雨绸缪,反客为主

公元前185年 汉文帝三年 农历五月下

长安的五月,天气渐趋炎热。未央宫柏木森森,投下浓重的阴影,蝉鸣声一日响过一日,搅动着帝都的沉闷。靖王李凌父子下榻的诸侯邸内,气氛却比天气更为凝重。乌孙密使阿史德深夜来访带来的消息,如同投入静潭的巨石,彻底打破了表面上的平静。匈奴使者不日将至,并可能携诬告而来,此事若处理不当,不仅北地与乌孙悄然建立的联盟将暴露于天下,更可能使李凌深陷“交通外藩、图谋不轨”的滔天罪名,后果不堪设想。御宴之上勉强维持的平衡,顷刻间可能被打破。然而,危机之中亦蕴藏着转机。世子李玄业提出的“反客为主”之策,得到了李凌的肯定。与其被动等待匈奴发难,不如主动出击,将西域之事纳入朝廷认可的“大义”名分之下。此举风险极高,犹如刀尖起舞,需要极其精准的谋划与恰到好处的时机。接下来的几日,靖王邸看似门庭深锁,一切如常,实则内部暗流汹涌,李凌与核心幕僚公孙阙、以及被寄予厚望的世子李玄业,闭门密议,精心策划着一场关乎北地命运的政治博弈。

五月二十,乌孙密使阿史德离去后的第二天。靖王邸书房门窗紧闭,虽值白昼,室内却点着灯烛。李凌、公孙阙、李玄业三人围坐在一张长安周边的舆图前,面色肃穆。

“王爷,世子,”公孙阙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低沉而清晰,“匈奴诬告,其心可诛。然,其所恃者,无非是捕风捉影,难以实证。其所图,乃是以‘私通外藩’之嫌,引发陛下与朝臣对我北地之猜忌,尤其是我与乌孙军须靡之往来。阿史德所言‘共分西域’云云,虽是构陷,然若陛下心生疑虑,则我百口莫辩。”

李凌指尖划过舆图上河西走廊至西域的广阔区域,目光深邃:“子通所言极是。匈奴此计,攻心为上。陛下初登大宝,正值树立权威、巩固中央之时,对拥兵边镇,本就心存警惕。我北地近年战绩彪炳,已招人侧目。若此时再与西域势力过从甚密,纵无实据,亦难免‘尾大不掉’之讥。”

“父王,公孙先生,”李玄业凝神思索片刻,开口道,“儿臣仍以为,‘先发制人’乃上策。然,如何‘先发’,如何‘制人’,需细细斟酌。奏章如何写,何时上,向何人上,皆关乎成败。”

“业儿虑得周全。”李凌赞许地点头,“奏章乃关键。子通,你精于文翰,且熟知朝堂典故,起草之事,由你主笔。需把握几个要点:”

“其一,定性与正名。 需将乌孙之事,明确定义为‘招抚藩属,断匈奴右臂’之王道策略。言明军须靡乃乌孙先王正统,素有向汉之心,然受匈奴及其扶持的叛臣阿莫里迫害,处境艰难。我北地与之接触,非为私利,实为贯彻陛下‘怀柔远人’之圣意,在西域扶持亲汉势力,以削弱匈奴。”

“其二,陈述利害。 需详陈西域之于汉家安危之重要性。匈奴控西域,则得其良马、粮草,如虎添翼,可长期为患中国。若汉能得西域,则可断匈奴右臂,使其腹背受敌,永绝边患。此乃百年大计,利在千秋。”

“其三,撇清嫌疑,彰显忠诚。 需主动提及与军须靡之有限接触(如少量物资援助,意在助其抗胡,稳固人心),但必须强调,一切行为皆在边将职权范围内,为‘权宜之计’,且所有往来皆有记录,随时可供朝廷核查。最终目的,是助其‘遣使入朝,请求内附’,归之于王化。将主动权交还朝廷,表明我北地绝无擅专之心。”

“其四,攻击对手。 需点明匈奴之所以诬告,正是惧我此策成功,故欲先发制人,破坏汉与西域之和好。将其行为定性为‘离间天朝与藩属,阻挠王化’的恶行。”

“其五,提出请求。 奏章最后,需诚恳请求陛下圣裁。或遣使西域,招抚乌孙;或明发诏书,认可军须靡之地位,授其封号,使其名正言顺抗胡;或责令我北地继续执行此策,但需朝廷明确方略。总之,要将球踢给朝廷,表明我恭顺听命之态度。”

公孙阙一边聆听,一边飞速记录,眼中精光闪烁:“王爷所虑极是!此五要点,层层递进,攻守兼备。既阐明了西进之必要性,又化解了‘私通’之嫌,更将匈奴置于破坏大局之地。奏章语气需格外恭谨,引经据典,彰显王爷忠君体国之深意。下官即刻草拟,务求字斟句酌,滴水不漏。”

“善!”李凌颔首,又问道:“然,奏章写成,何时上奏?通过何途径?是依常例递送公车司马门,还是寻机面呈陛下?”

李玄业沉吟道:“父王,儿臣以为,若依常例递送,奏章必先经尚书台,恐被有心人截留、篡改,或提前泄露,反使匈奴使者有所准备。面呈陛下,虽直接,然若无合适契机,贸然请见,恐引人疑窦。”

公孙阙接口道:“世子所虑极是。下官有一议:陛下近日或将于石渠阁召见诸王、重臣,论经议政。此非正式朝会,气氛相对宽松。王爷或可借此机会,在议及边事或《王制》中‘怀远’之策时,顺势引出西域话题,而后请求陛下容臣细禀,再呈上奏章。如此,既自然,又能直达天听。”

“石渠阁论经……”李凌若有所思,“确是一个机会。然,届时周勃、灌婴、薛欧等重臣皆在,需应对得当。业儿,届时你随为父同往,静观其变,若有人发难,你需沉住气。”

“儿臣明白!”李玄业郑重应道。

“此外,”李凌目光锐利起来,“单靠一道奏章,恐仍显单薄。子通,需双管齐下。”

“王爷之意是?”

“联络盟友,造势于无形。”李凌沉声道,“你可设法,通过可靠渠道,将‘匈奴欲诬告边将,破坏招抚西域大计’之风声,悄然透露给太尉周勃、丞相灌婴等与北地有旧、且与匈奴有宿怨的功臣元老。不必明言,只需让他们知晓此事利害关系即可。这些老臣,深知匈奴之患,亦不愿见边镇不稳,或可在此事上,为我发声。”

“妙计!”公孙阙击节赞叹,“此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功臣元老在朝中呼应,陛下权衡之下,必更倾向我方。”

“还有,”李凌继续部署,“稳住乌孙,争取时间。 需立刻密令玉门屯所,加派精锐,护送一批最急需的箭簇、药材,走最隐秘的小路,火速送往军须靡处,助其顶住当前压力。告知军须靡,朝廷之事,本王正在周旋,令其务必坚持,并准备好正式遣使入朝、奉表称臣的一切事宜。唯有乌孙展现出归附的诚意与实力,本王在朝廷的建言方有根基。”

“诺!下官即刻去办!”公孙阙深感责任重大。

“最后,”李凌看向李玄业,语气凝重,“京中耳目,全力启动。 令‘潜渊’各点,不惜一切代价,严密监控匈奴使者团行程,探听其抵达长安的确切时间、下榻之处、以及与何人接触。我们要掌握其一举一动,方能随机应变。”

“儿臣(下官)领命!”李玄业与公孙阙齐声应道。

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反击战,悄然拉开了序幕。接下来的几日,靖王邸内外,看似平静,实则高效运转。公孙阙闭门草拟奏章,字字推敲;李凌则以“静养”为名,谢绝大部分访客,实则与李玄业反复推演石渠阁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之言辞;数匹快马则悄无声息地驰出长安,分别奔向西北方向的玉门关,以及北地郡狄道城,传递着至关重要的密令。

五月二十五,一个消息通过“潜渊”密探传回:匈奴使者一行约二十人,已抵达左冯翊境内,预计两日后抵达长安,入住蛮夷邸。使者为首者,竟是右贤王麾下的显赫人物——且鞮侯渠勒,以其狡诈善辩着称。

消息确认,李凌心中最后一丝犹豫尽去。对手已亮出兵刃,唯有迎战。

五月二十七,宫中传出旨意:陛下明日将于石渠阁召见宗室诸王、三公九卿及部分重臣,以《春秋》决狱为引,论及安边抚远之策。

时机到了!

是夜,李凌父子与公孙阙再次密议至深夜,将奏章最终定稿,又细细揣摩了明日应对的每一个细节方才歇下。长安的夜空,星汉灿烂,却透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即将在帝国的最高学术殿堂内展开。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匈奴传:“匈奴……数使使来……汉亦留之相当。”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三年夏,匈奴使将至,欲诬靖王。凌公纳世子议,定先发之策,密撰奏章,联络元老,备陈招抚乌孙以制胡之利,谋定而后动。”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未雨绸缪,上帝洞悉奸谋;反客为主,圣嗣献策定计;圣域巧施纵横,以应谗谤。”

* 北地秘录·凌公长安谋:“匈奴诬告在即,李凌父子定策先发,草奏章,通声气,谋朝会,长安暗战序幕启。”

(第三百八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