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5年 汉文帝三年 农历六月中至七月
夏日的长安,暑气蒸腾,蝉噪声声。未央宫颁下的那道肯定靖王忠诚、准许招抚乌孙的诏书,如同一阵清风,暂时驱散了笼罩在靖王邸上方的政治阴霾。持续月余的朝觐风波,随着匈奴使团的悻悻离去而渐趋平息。靖王李凌深知,此番入朝,虽历经险阻,然终获善果,不仅化解了潜在的危机,更为北地郡的西域战略争取到了至关重要的“名分”。然,长安非久留之地,天威咫尺,固然可借势,然亦易招猜忌。北地边陲,方是根本所在。且夏日将尽,秋防在即,匈奴新败受挫,然狼子野心不死,边塞仍需主帅坐镇。加之与乌孙军须靡之盟约既得朝廷默许,后续事宜千头万绪,需尽快返回主持。因此,在诏书下达、局势明朗后,李凌即上表恳请还镇。皇帝刘恒温言抚慰,赐予金帛、宫酒,准其所请。六月十五,靖王车驾仪仗离开居住了近两月的长安诸侯邸,踏上了返回北地的归途。此番归程,与来时的心境大不相同。来时常怀谨慎试探之意,归时则带着战略初步成功的笃定与落实大计的责任。世子李玄业随行在侧,经过此番帝都风云的洗礼,其见识、气度乃至心性,皆有显着成长,眉宇间少了几分青涩,多了几分沉稳与深思。车驾一行,依旧由五百精锐骑兵护卫,浩浩荡荡,出长安横门,沿泾水河谷官道,向北而行。然而,归途并非坦途,万里征程中,既有对北地军政事务的急切牵挂,亦有对沿途民情吏治的悄然考察,更有对落实西域新策的深远谋虑。
车驾行驶在宽阔的直道上,夏日原野,禾黍青青,一派生机勃勃。李凌并未终日安坐车中,时常命停车,与李玄业并肩而行,借景抒怀,借事喻理,继续对儿子进行教诲。
“业儿,”李凌望着远处劳作的农人,缓缓道,“长安月余,你亲历朝会、御宴、廷辩,可谓见识了天家威严、庙堂机锋。你观此番入朝,我北地能涉险过关,最终得陛下首肯,关键何在?”
李玄业沉思片刻,恭敬答道:“回父王,儿臣浅见,其关键有三。其一,根基在于北地实绩。 我北地连年御胡有功,安民有方,府库充实,此乃硬道理。纵有谗言,实绩当前,陛下与诸公亦需权衡。其二,在于父王应对得宜。 无论是朝会奏对,还是御宴周旋,乃至石渠阁定策,父王始终持守‘忠谨、务实、恭顺’之则,不卑不亢,言辞有据,化解猜疑于无形。其三,亦赖功臣元老之助。 周太尉、灌丞相等,或因旧谊,或为国事,鼎力相助,其声威足以影响圣听。”
“嗯,能见于此,说明你未虚度此行。”李凌颔首,“然,尚需悟到更深一层:陛下为何最终倾向我方? 非仅因我北地之功,亦非全赖元老之言,更因陛下乃明智之主,能见长远。其初登大宝,内需稳定,外患匈奴。我‘招抚乌孙、断匈右臂’之策,正契合其‘以静制动、长治久安’之思。故,为政者,不仅需自身正、实力强,更需善体上意,顺势而为,将己之谋划,置于国家大计之中,方能成事。此番,我便是将北地之利,与汉室之安,巧妙结合,方得陛下认可。”
“父王教诲,如醍醐灌顶!儿臣铭记于心!”李玄业豁然开朗,深感父亲洞见之深。
“此外,”李凌语气转为严肃,“长安之行,亦让你见识了朝局之复杂。功臣、外戚、宗室、言官,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我辈边镇重臣,处此漩涡,需时刻谨记‘守臣节,握实力,慎言行,远党争’。不结党,不营私,唯以忠君体国、守土安民为本,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儿臣明白!定当以父王为楷模,恪守臣道,不涉朝争,一心经营北地,以报君恩。”李玄业郑重应诺。父子二人在归途中的这番对话,标志着李玄业的政治思维,正从处理具体政务,向把握宏观政治格局的更高层次升华。
【系统提示:宿主成功完成高风险朝觐任务,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将边镇利益成功融入中央战略,化解危机并赢得发展空间… 宿主状态:政治地位得到巩固,战略布局获得官方认可,统治合法性增强,继承人经历高端政治历练,心智与见识实现质的飞跃…】
车驾行进速度较快,沿途郡县迎送,一切从简。李凌利用此机,亦不忘考察关中至北地一带的民情政风。他注意到,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关中地区民生恢复明显,村落稠密,田野整治,仓廪可见,显示出“文景之治”的早期迹象。然,越往北行,近边郡县,则明显能感受到胡患带来的压力,城防更固,民风更显彪悍,亦可见战争遗留的痕迹。这些直观印象,让他更坚定了经营好北地、构建稳固边防的决心。
六月下旬,车驾进入北地郡境。早有快马将王爷归来的消息传回狄道。长史周勃率郡府主要官员,出城十里相迎。见到风尘仆仆但精神矍铄的李凌与沉稳有度的世子,周勃等人激动不已。
“王爷!世子!一路辛苦了!”周勃上前施礼,神情欣慰,“长安之事,我等已有耳闻,王爷临危不乱,终使朝廷明鉴,实乃北地之福!”
“勃兄辛苦了!诸位辛苦了!”李凌下马,扶起周勃,看着一众忠心僚属,心中感慨,“本王离郡两月,全赖诸位同心协力,保境安民,方使本王无后顾之忧。此间详情,容回府再叙。”
回到熟悉的靖王府,李凌即刻升堂,听取周勃、赵破奴、公孙阙等人汇报他离郡期间北地军政要务。
周勃禀报:“王爷,自您入朝后,郡内政务平稳,夏粮长势良好,秋收在望。边郡各县,谨遵王爷令谕,安守本分,未生事端。今岁户籍大比,已近尾声,数据正在核实汇总。”
赵破奴洪声道:“王爷放心!末将谨守边关,日夜不敢懈怠!匈奴自去岁败后,今春仅有小股游骑骚扰,皆被末将派兵击退,斩首百余级,缴获战马数十匹!边境安然无恙!”
公孙阙则补充了西域方面的最新进展:“王爷,玉门屯所报,自得王爷长安消息,屯所已加派斥候,监控西域动向。乌孙军须靡得我密令后,已积极筹备遣使事宜,其使团不日将出发前往长安。河西休屠王等部,得知朝廷有意经营西域,态度亦更加恭顺。”
听完汇报,李凌深感欣慰,北地大局稳固,僚属得力,为他落实新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首先对众人期间的辛劳予以嘉奖,随即传达了朝廷诏书精神及长安之行的最终结果,尤其强调了陛下对招抚乌孙策略的认可。
“此乃天赐良机!”李凌目光扫过众人,声音铿锵,“陛下既明诏准许,我北地‘西进经略’便有了堂堂正正之名!然,名正需言顺,言顺需事成!接下来,我等需全力以赴,将朝廷认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他随即下达一连串命令:
“勃兄, 内政方面,秋收在即,需全力保障,确保仓廪充实。户籍核查结果,需尽快核定,以为赋役之本。吏治考核,需常抓不懈。”
“破奴, 边防守备,万不可因朝廷认可而松懈!需防匈奴恼羞成怒,秋高马肥之时前来报复。各塞需加强警戒,游骑斥候范围外扩,务求先知敌情。另,需从此次缴获胡马中,择其优者,充实驿传及斥候队伍,提升机动性。”
“子通, 西域事务,乃当前重中之重!其一, 立即以本王名义,修书军须靡,祝贺其遣使入朝,并明确告知,朝廷已开绿灯,望其把握时机,表文务必恭顺诚恳,贡礼宜精不宜多,重在心意。其二, 加强与玉门屯所联系,增派得力人手,将其建设成为集情报、贸易、外交前哨于一体的坚固支点。其三, 精心准备秋季官督商队,规模可较前次扩大,携带更多西域急需的物资(如优质铁器、茶叶、药材、精美漆器等),待乌孙使团在长安获得册封后,立即西行,既可巩固关系,亦可获取厚利。其四, 河西走廊的经营需加速,与羌胡各部的联系需深化,可考虑在关键节点设立半官方的‘货栈’或‘会盟点’,以保障商路安全,笼络人心。”
“业儿,” 李凌最后看向儿子,“你随我入朝,见识大增。如今归来,需将所学所思,用于实践。秋收、户籍、乃至与西域河西之文书往来,你需多多参与,协助周世伯、公孙先生处理。尤其要留意各方信息之汇总分析,锻炼统筹之能。”
“儿臣(老臣、末将)领命!”众人轰然应诺,士气高昂。王爷归来,不仅带来朝廷的肯定,更带来了清晰的方向和昂扬的斗志。
七月初,北地郡全面转入秋收前的准备阶段。李凌归来的消息和朝廷的新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各地官吏尽心履职,边军摩拳擦掌,百姓期盼丰收,一派欣欣向荣。李玄业迅速投入到繁忙的政务中,其处理文书的效率与决策的稳健,较之入朝前又有明显提升,令周勃等人赞叹不已。
七月上旬,就在秋收即将开始之际,两份重要的边境军情相继送达狄道。
第一份来自朔方方向:赵破奴派出的精干斥候,深入漠南数百里,确认匈奴右贤王本部主力,确有向西移动的迹象,其王庭已迁至阴山以北更西的位置,似将战略重心进一步转向西域。但漠南仍留有部分部落,活动频繁,劫掠成性。
第二份则来自玉门屯所:乌孙军须靡的正式使团,已由其国相泥靡率领,携国书、贡礼(包括良马、美玉、地毯等)出发东来,预计一月后可抵玉门。同时,斥候发现,匈奴阿莫里部加大了对伊犁河谷的攻势,军须靡压力依然巨大,再次密信请求北地能否在其使团抵达长安前,再提供一批紧急军械援助。
军情摆在李凌案头,他立即召集群僚商议。
“匈奴西顾,其志在西域无疑。此对我减轻正面压力有利,然对乌孙及西域诸国则是巨大威胁。”李凌分析道,“军须靡此时遣使,正当其时。然,其求援之事,颇为棘手。若大肆援助,恐授匈奴以柄,亦易使朝廷再生疑虑。若不援,军须靡若败,则前功尽弃。”
公孙阙道:“王爷,不若折中。我可筹集一批非制式但质量上乘的枪头、箭镞(无铭文)、以及大量疗伤药材,伪装成商队货物,由精锐小队护送,绕行险峻小道,速送军须靡。量不必大,但需精,可解其燃眉之急,助其顶住阿莫里压力,支撑到使团抵达长安。此事需绝对隐秘,即便泄露,亦可推说为商队私贸,非官方行为。”
赵破奴赞同:“末将认为可行!选‘猎狐营’死士执行,定能安全送达!”
李凌沉吟片刻,决断道:“便依此议!子通,破奴,此事由你二人负责,务必隐秘、迅速!告诉军须靡,此乃最后一批额外援助,待其得汉廷册封,一切需依朝廷法度行事。”
“诺!”
策略已定,北地郡这台精密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一边收获秋天的果实,一边将战略的触角,坚定不移地向着西方延伸。归程的结束,意味着新一轮耕耘的开始。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三年……秋七月……”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三年夏,凌公自长安还镇,携诏书之利,北地人心振奋。凌公部署秋收,巩固边防,加速西进。世子玄业历练归来,参赞政务愈熟。乌孙使发,匈奴西顾,边事愈繁。”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归程万里,上帝载誉还镇;雏凤清声,圣嗣历炼成长;圣域西略,得风而行。”
* 北地秘录·凌公归镇:“李凌长安归来,西略得旨,北地气象一新;世子成熟,政务益精;边情迭报,凌公应对有方,根基愈厚。”
(第三百九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