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5年 汉文帝三年 农历七月下至八月
七月的北地,暑气未消,秋意已悄然萌动。天空高远湛蓝,阳光依旧炽烈,但早晚时分,已有凉风送爽。广袤的原野上,粟黍渐黄,穗实饱满,在微风中泛起层层金浪。湟水水量较春夏稍减,水流依旧充沛,灌溉着即将迎来丰收的土地。狄道城外,官道两旁的杨柳枝叶繁茂,绿意深沉。靖王李凌自长安归来已近一月,北地郡的政务机器在其坐镇下,高效而平稳地运转着。秋收,作为一年农事的顶点,关乎仓廪盈虚、民生温饱,乃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在朝廷认可了西域战略的背景下,确保内部的稳定与富足,显得尤为重要。李凌归镇后,立即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秋收工作的督导中。他深知,再宏大的战略,也需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经长安朝觐得以正名的“西进经略”,亦需抓紧时机,加速推进。乌孙军须靡的使团正在前往长安的路上,北地承诺的隐秘援助需及时送达以稳固战线,筹备中的大规模官督商队需尽快组织以畅通商路,玉门关外屯所需加强建设以巩固前沿。内政与外交,民生与战略,在这个夏秋之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世子李玄业在父亲指导下,愈发深入地参与到郡务管理中,其沉稳细致的作风,赢得了僚属们的普遍赞誉。这个秋天,对北地而言,是收获的季节,更是将战略蓝图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关键时期。
七月廿五,靖王府议事厅。李凌召集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及各曹主官,听取秋收准备工作的最终汇报。
“王爷,”劝农掾率先禀报,面带喜色,“托陛下洪福,王爷庇佑,今岁风调雨顺,更兼去岁水利兴修见效,春耕夏耘得力,北地全境秋粮长势极佳!尤其是狄道、安故、勇士等腹心县份,粟黍穗大粒满,预计亩产可比去岁丰年再增半成以上!各县已报,收割事宜均已安排妥当,只待时机成熟,便可开镰。”
仓曹掾接口道:“王爷,郡内大小粮仓均已清点、修缮完毕,备足晾晒场院、粮具、防虫药剂。各县三老、啬夫已受训,将严格监督收割、打晒、入仓各环节,确保颗粒归仓。运输车辆、民夫亦已调配到位。”
“好!”李凌面露欣慰之色,“春华秋实,乃天地之恩,亦是我军民辛勤所系。秋收事关重大,不容有失。勃兄,传令各县:一、 即刻颁布秋收动员令,全民参与,抢抓农时,务必在霜降前完成收割。二、 严令各级官吏,必须深入田间,协调组织,解决困难,尤其要帮助军属、孤寡及去岁受灾户完成收割。三、 加强防火防盗,各乡里实行联保,昼夜巡查,严防奸人纵火、盗窃粮谷。四、 公平计量,依律征收田赋,绝不许胥吏盘剥克扣。若有违者,严惩不贷!五、 收割后,及时组织秋播冬麦,不得延误。”
“老臣遵命!定当督促落实,确保丰产丰收,赋税如期!”周勃慨然领命。
李凌又看向李玄业:“业儿,秋收乃郡国要务,你随周世伯,总揽秋收督察之事。要亲赴各县,巡视田亩,查看仓廪,体察民情,处置突发事件。此乃体恤民瘼、历练政务之良机。”
“儿臣领命!定当恪尽职守,不误农时,不负父王所托!”李玄业肃然应答。他深知,父亲将此重任交予自己,既是信任,更是考验。
【系统提示:宿主于战略布局期高度重视农业根本,展现出“民以食为天”的务实统治理念,将内政稳定与外部拓展紧密结合… 宿主状态:统治重心回归基础生产,通过保障秋收巩固战略实施的根本,继承人通过主持大型民生工程,治理能力向全面性、实操性深化…】
秋收动员令迅速传遍北地各县。八月初,广袤的田野里,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景象。成千上万的农人,男女老幼齐上阵,挥舞着镰刀,收割着金黄的谷物。打谷场上,连枷起落,脱粒扬场,一派热火朝天。官道上,运输新粮的车队络绎不绝。李玄业与周勃带领督察组,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乡县之间。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收割进度、粮食成色;巡视粮仓,检查储存条件;接见乡吏、三老,询问有无困难;甚至亲自挽起袖子,参与劳作,体验农事艰辛。在李玄业的严格督促和周勃的娴熟调度下,北地郡的秋收工作井然有序,高效推进。期间,也曾遇到局部地区突发暴雨、个别胥吏试图在计量上做手脚等小插曲,均被李玄业及时察觉并果断处理,其明察秋毫、处事公允的作风,给基层官吏和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凌虽坐镇狄道,亦不时轻车简从,巡视郊外农事,以示重视。北地上下,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与忙碌之中。
就在秋收紧张进行的同时,西域方向的战略推进亦未停歇。八月初十,郡丞公孙阙向李凌呈报了最新情况。
“王爷,玉门屯所飞马传讯:我军精锐小队已成功将首批紧急援助物资(箭簇五千、药材十车)安全送达乌孙军须靡手中。军须靡得此援助,士气大振,已成功击退阿莫里部一次猛攻,战线暂时稳定。其再次致谢,并言及使团已过车师,正加速向长安进发。”
“另,关于秋季官督商队,臣已与市舶司、大商户议定初步方案:计划组织一支由三百峰骆驼、百辆大车组成的大型商队,携带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非兵器)、漆器等物,于九月中旬出发,前往乌孙及更西诸国。商队由郡府派一司马率两百精兵护卫,并配有通译、医匠。此行,除常规贸易外,亦肩负宣示汉威、联络西域亲汉势力、绘制舆图、搜集情报之责。所得利润,四成归官,六成分于商户。”
“此外,玉门屯所扩建事宜已启动,拟增筑烽燧两座,扩建营房、货栈,并打探深井一口,以屯驻更多士卒,储备更多物资,使其成为我西进真正之桥头堡。”
李凌仔细听取汇报,沉吟道:“军须靡处暂稳,是好消息。然,匈奴主力西移,其压力恐将长期存在。商队规模甚好,然安全第一,路线需精心选择,避开匈奴重点控制区。玉门屯所扩建,乃长远之计,需加快进行。子通,此事你需亲自盯紧。另,告知军须靡,汉廷既已认可,待其使团抵达长安,获封赏后,双方往来便可渐趋公开、常态化。然,当前仍需谨慎,尤其要防备匈奴破坏商路。”
“臣明白!定当周密安排,确保万无一失。”公孙阙领命,又道:“王爷,还有一事。河西休屠王遣使来告,其境内发现小股匈奴斥候活动,疑为匈奴西进大军之耳目,亦可能欲劫掠商旅。休屠王已加强戒备,并请示我方,若遇袭,可否依前约求助?”
李凌目光一凝:“匈奴触角已伸至河西!此非小事。告诉休屠王,但有其需,我北地必发兵相助。令玉门屯所及赵破奴,加派游骑,巡视河西走廊东段,与休屠王部形成犄角之势,确保商路东段安全。必要时,可准许屯所守军越境百里,协同清剿胡虏斥候。”
“诺!”
八月十五,中秋前后,北地郡的秋收工作进入高潮,大部分地区已收割完毕,进入晾晒、入仓阶段。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岁确为罕见丰年,各县粮仓爆满,百姓喜笑颜开,社会秩序井然。然而,就在这丰收的喜悦中,一份来自朔方前线的紧急军报,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都尉赵破奴亲自驰归狄道,风尘仆仆,入府禀报:“王爷!朔方急报!匈奴右贤王本部虽西移,然其留在漠南的别部大人呼衍斜,纠集各部残兵及新附之众,约八千余骑,趁我秋收,边防稍懈之际,突袭我高阙塞外之粮草转运站!守军百余人力战殉国,粮草被焚掠大半!虏骑得手后,迅即远遁,入漠而逃!”
消息传来,议事厅内气氛顿时一紧。秋收时节,边防确易疏于防范。
李凌面色一沉,并未立即发作,而是冷静问道:“破奴,详细情形如何?敌军如何突破警戒?我军损失确切几何?虏骑踪迹可曾掌握?”
赵破奴痛心道:“回王爷!是末将疏忽!那呼衍斜极其狡诈,选在黎明前最黑暗时,派死士潜行,摸掉我外围哨卡,而后大队骑兵突袭。转运站守军寡不敌众……殉国一百零七人,伤三十余。损失粮草约五千石,军马二百匹。虏骑行动迅捷,撤入漠北后,利用沙暴掩护,失去踪迹。末将已派‘猎狐营’精骑追入漠南百里,然……虏已远遁。此乃末将布防不周之过,请王爷治罪!” 说罢,单膝跪地。
李凌深吸一口气,上前扶起赵破奴:“破奴请起。胜败乃兵家常事,胡虏狡诈,防不胜防。你镇守边关,辛苦备至,偶有疏失,岂可全怪于你?阵亡将士,厚加抚恤,其家眷优免赋税十年。伤者全力救治。”
他踱步至地图前,凝视朔方方向,目光锐利:“呼衍斜此举,意在报复前仇,劫掠资财,扰我秋收,挫我士气。其虽得小利,然暴露其势衰力疲,只敢袭扰,不敢正面攻坚。然,此风不可长!必须予以坚决回击!”
“王爷,末将请令!愿亲率五千精骑,出塞追击,即便追至天涯海角,也定要斩了呼衍斜,为将士报仇!”赵破奴激愤请战。
“不可!”李凌断然否决,“敌已远遁,漠南地域广阔,寻敌如大海捞针。劳师远征,若中埋伏,或粮草不继,反为不美。秋收在即,大军不宜轻动。”
他沉思片刻,决断道:“然,血债必须血偿! 破奴,你即刻返回朔方,依此行事:一、 边境各塞,提高戒备至最高等级,严防敌卷土重来。二、 精选三千熟悉漠南地形的精锐骑射,组成数支‘追风营’,每营配双马,携半月干粮,由你最得力的校尉率领,不必寻求与敌主力决战,专司猎杀! 深入漠南,搜寻匈奴小股部落、游牧点、乃至落单斥候,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焚其草场,掠其牲畜,杀其壮丁,务使其后方不宁,付出十倍代价!三、 悬赏重金,鼓励归义胡人、边民提供呼衍斜部动向,尤其是其越冬营地之位置。待寒冬将至,其部族聚集,再寻良机,予其致命一击!四、 将此次战事及我之反击,晓谕全军及边民,既哀悼烈士,亦彰显我复仇之志,激励士气!”
“末将得令!”赵破奴眼中燃起复仇的火焰,“定叫胡虏血债血偿!”
“此外,”李凌补充道,“此次失利,亦暴露我边防仍有漏洞。秋收后,需进一步加强边境烽燧体系建设,增派游动哨探,完善预警机制。此事,由你与工曹会同办理。”
“诺!”
处理完朔方军情,秋收亦近尾声。八月下,北地郡秋收圆满结束,仓廪充盈,赋税征收顺利,民心安稳。李玄业主持的督察工作也圆满完成,其表现沉稳干练,深得周勃等老臣赞许。李凌对儿子在此番秋收中的表现颇为满意,特予嘉许。
丰收的喜悦,稍稍冲淡了边境带来的凝重。但李凌深知,北地的安宁,建立在强大的武备和持续的 vigilance之上。他更加抓紧了对军队的操练和边防的巩固。同时,西域商队的筹备、玉门屯所的扩建、与河西羌胡的联络,均在公孙阙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进行。北地郡这台强大的机器,在靖王李凌的统领下,内修文德,外备武事,西展宏图,正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行。秋天的北地,在丰收的底色上,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画卷。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食货志:“(文帝时)……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三年秋,北地大熟,凌公督收储,仓廪实。适时,朔方胡扰,凌公挫其锋,西略益进。世子玄业主秋政,民安其业。”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秋实盈畴,上帝厚生固本;胡尘偶惊,圣域武备修明;圣嗣理繁剧,政通人和。”
* 北地秘录·凌公秋务:“李凌重秋收,世子显能;朔方小挫,凌公应对果决;西事推进,北地根基愈厚。”
(第三百九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