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二月下至三月
二月下旬,北地高原的春意渐浓。虽然早晚霜寒依旧,但正午的阳光已颇具暖意,持续照射下,田野间的积雪消融殆尽,露出大片湿润肥沃的黑土。湟水解冻,水量渐丰,奔流之声日喧。堤岸杨柳枝条泛出嫩黄,蓄势吐绿。广袤的原野上,春耕播穑已进入最繁忙的时节。农人们驱赶着耕牛,鞭哨声、吆喝声、犁铧破土声此起彼伏,汗水洒落在新翻的泥土上,孕育着秋日的希望。靖王李凌在接连应对了西域商队被围、北境烽燧被袭的紧急军情后,深知越是多事之秋,越需稳住内政根本。他判断匈奴东西两线的骚扰虽烦,但尚属战术层面,意在疲扰试探,短期内不至引发大战。因此,他并未自乱阵脚,在果断下达救援与反击指令后,便将主要精力回归到督导春耕这件头等大事上。此际,播种已近尾声,田间管理、水利保障成为重中之重。李凌决定携世子李玄业,亲赴狄道周边县乡,实地巡视春耕进展,体察民情,现场解决农事难题。这既是彰显王府重农之意,亦是检验政令落实、考核官吏实效的良机,更是对世子深入基层、处理实际政务能力的进一步锤炼。与此同时,朔方与西域方向的军情战报,仍通过驿道源源不断传回,需要他及时审阅决断。这个春天,李凌父子的足迹,踏遍了北地的田畴陇亩,他们的目光,则始终关注着远方的烽火边关。
二月廿五,天气晴好,微风和煦。李凌只带少数贴身侍卫与必要的文书吏员,与世子李玄业一同,轻车简从,出了狄道城,前往城西三十里外的渭水乡巡视。该乡地处湟水支流渭水河畔,土地肥沃,是狄道县重要的产粮区,也是今岁推广代田法的重点乡之一。
车驾行至乡界,早已闻讯的乡啬夫、三老、力田等乡官及当地父老,已在此恭候。见到王爷车驾,众人慌忙跪迎。
“都起来吧。”李凌下车,和颜悦色地扶起为首的多啬夫,“今日寡人与世子前来,非为仪仗,乃是看看春耕实情,听听乡亲们有何难处。不必拘礼,前头带路,去田间看看。”
“是,是!王爷、世子请!”乡啬夫受宠若惊,连忙引路。
一行人步行至广阔的田野间。但见阡陌纵横,无数农人正忙碌其间。有的在已播下种子的田垄间细心耙耱保墒;有的在引水灌溉,清澈的河水汩汩流入田间;更有几处大田,农人正使用崭新的耧车进行播种,效率颇高。
李凌兴致勃勃地走到一架耧车旁,仔细观看其操作,又抓起一把刚播下的种子,检视其成色。他询问农人:“此种可是官仓所贷?发芽率几何?耧车使用可顺手?一亩需种多少?”
农人见王爷如此平易近人,紧张稍解,恭敬答道:“回王爷话,种子是官家贷的,粒粒饱满,泡水试过,十有八九能出芽。这新耧车真好使,下种均匀,省力不少。一亩地约需种一斗二升。”
“好,好!”李凌满意点头,又转向乡啬夫,“今岁推广代田法,乡亲们可还适应?有无难处?”
乡啬夫禀道:“王爷,去岁劝农吏已来教过,大伙儿都觉得这法子好,能保墒抗旱。只是初用,有些老把式嫌费工。今春小人等已反复解说,又选了这几块好田做示范,眼下看,大伙儿都挺上心。”
“嗯,新法推行,需有耐心,更要让百姓见到实效。示范田的收成,秋后要单独核算,若真增产,明年推广便易了。”李凌叮嘱道。
这时,李玄业在一旁发现一处田边水渠似乎有些淤塞,水流不畅,便指给父亲看:“父王,您看此渠,水流甚缓,恐影响下游灌溉。”
李凌近前查看,果然如此。他立即召来负责本地水利的渠官询问。渠官汗颜道,因去岁冬寒,渠底略有冻胀,今春清淤不及,导致不畅,已调派民夫,明日即可疏通。
“春灌如救火,岂能拖延?”李凌面色一肃,“即刻加派人手,今日务必疏通!若因灌溉不及而耽误农时,尔等皆是罪过!”
“小人遵命!马上就去办!”渠官吓得连连叩首,慌忙跑去安排。
李凌又走访了几户农家,询问贷牛、农具的使用情况,家中劳力是否充足,去岁收成如何,今岁可有困难。农人们见王爷问得细致,皆感慨王爷真心系民,纷纷吐露实情,有言贷牛租金略高的,有言某类农具仍显不足的。李凌一一记下,或当场指示乡啬夫协调解决,或命随行书记官记录,回府后交相关曹署核办。
巡视大半日,李凌父子方在乡邑简单用了些饭食。饭间,李凌对李玄业道:“业儿,今日所见,有何感悟?”
李玄业思索片刻,答道:“回父王,儿臣所见,一是政令需落实于细微处。如代田法虽好,然需官吏耐心指导,百姓方肯接受;水渠虽小,淤塞则误大事。二是为政者需常下基层,方能知真实情。今日若只在府中听报,安知水渠不畅、农具仍有缺憾?三是民心可用。父王亲至田间,细问民瘼,百姓感念,劳作更勤。此乃‘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不察。”
“善!”李凌颔首,“能见于此,方知为政之要。日后你理政,当时时以今日为鉴。”
【系统提示:宿主于政务繁忙期坚持深入基层督导春耕,展现出“民为邦本”、“实践出真知”的务实统治风格,将宏观战略与微观管理紧密结合… 宿主状态:统治根基因关注民生而更加巩固,政权亲和力提升,继承人通过亲身体验基层治理,其施政理念更趋成熟与接地气…】
此后数日,李凌父子又巡视了安故、勇士两县的部分乡里,情况大体类似,春耕进展顺利,民心安稳,然亦发现并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如某处官道年久失修影响粮种运输、某地胥吏在分配农具时略有优亲厚友等,皆得以及时处置。李凌的亲民之举与明察秋毫,迅速传遍北地,官吏惕励,百姓称颂。
然而,平静的田园巡视中,来自边境的军报并未间断。三月初一,回到狄道靖王府的当夜,两份最新的紧急军情便呈至案头。
第一份来自西域,是玉门屯所六百里加急。公孙阙连夜入府禀报。
“王爷,世子,玉门急报!我军五百精骑,由屯副都尉王猛率领,已按王命,疾驰至车师国境内被困绿洲外围。王都尉遣死士潜入绿洲,与李敢校尉取得联系。得知商队虽被困月余,然凭险据守,伤亡未再增加,士气尚存。王都尉遂定下‘声东击西’之策,于三日前深夜,以一部兵力佯攻匈奴围军东北角,吸引其主力,自率精锐突入西南,接应商队突围。激战半夜,我军与商队里应外合,成功杀出重围!此战,毙伤匈奴数百,我军亦伤亡近百。现残部已安全退入车师国一重镇,受车师王派兵‘保护’。李敢将军伤势稳定。匈奴白羊王部见我军援至,亦未再强追,似有顾忌。然,商队所携货物,损失近半。”
李凌仔细听取,沉吟道:“人能救出,便是大幸!王猛、李敢,皆有功将士,记下,容后封赏。货物损失,虽可惜,然相较于人员,为次。车师王态度暧昧,既‘保护’,亦有监视之意。子通,传令王猛:一、 妥善安置伤员,就地采购药材,全力救治。二、 以我北地靖王府名义,厚谢车师王,并赠其丝绸、茶叶等物,稳住其心。三、 休整数日后,即护送商队残部,择安全路线,返回玉门。四、 此次商队遇袭详情,尤其是匈奴兵力、战术、以及与车师等国有无勾结之迹象,令李敢详细记录,报我。五、 再次飞奏长安,详陈商队被袭及救援经过,请朝廷向匈奴严正交涉。”
“臣明白!还有一事,”公孙阙补充道,“据王猛报,军须靡闻我商队遇袭,曾遣使至车师表示关切,并送来部分伤药。其亦密告,匈奴阿莫里部因得白羊王支援,攻势更猛,盼我速施援手。”
“军须靡倒是会做人。”李凌冷笑一声,“告诉他,援手之事,待商队返回,查明情况,再行商议。眼下,让其顶住压力便是。”
“诺!”
第二份军情则来自朔方,是赵破奴的报捷文书。赵破奴遣出的“猎狐”精锐,在漠南成功寻到呼衍斜残部一越冬营地,趁夜突袭,焚其帐落数十,斩首百余级,俘获人畜甚多,沉重打击了其气焰。呼衍斜部已向阴山以北更深处逃窜。赵破奴请示,是否继续追剿。
“告诉破奴,见好就收。漠南地域广阔,穷寇莫追。其部遭此重创,今春难有作为。令其将俘获人畜妥善安置,加强边境巡防即可。”李凌批示道。
东西两线的战报,一解围,一告捷,虽未能尽全功,但已成功挫败了匈奴的骚扰企图,稳住了局面。李凌心下稍安。
三月初,春耕基本结束,田野里新绿初绽,一派生机盎然。李凌利用春耕后的相对闲暇,在王府召集了一次军政会议,总结开春以来诸事,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会议上,长史周勃禀报了春耕总体情况,预计今岁又是个丰收年。郡丞公孙阙汇报了西域商队救援后续及边境动态。都尉赵破奴派来的军吏则禀报了朔方防务。
李凌最后总结道:“今春以来,我北地内政,春耕顺利,民心安定;边防,挫败胡扰,局势平稳;西域,虽遇波折,然根基未损。此乃诸位同心协力之功。然,需知‘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来,需着力于以下几事:一、 春耕后田间管理、水利维护不可松懈,勃兄需持续督导。二、 西域之事,待商队返回,需详加总结,重新评估西进策略与风险。玉门屯所需进一步强化。三、 朔方边防,需利用春夏之交,加固城塞,操练兵马,以备胡虏秋高马肥之时来犯。四、 ”他特别看向李玄业,“讯曹需加强对各方情报的梳理研判,尤其要关注匈奴王庭动向、河西羌胡态度、乃至长安朝议风向,每五日呈报一份要情分析。”
“臣等(老臣)(儿臣)领命!”众人轰然应诺。
会议结束后,李凌独留李玄业,将西域商队遇袭事件的全面总结报告、以及今夏边军物资调配核查两件要务,交由他独立负责完成。这既是信任,亦是考验。
“业儿,此事关涉军、政、外交,颇为复杂。你要广阅卷宗,咨询勃兄、子通,甚至可调阅‘潜渊’密档,务求分析透彻,建议中肯。”
“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王重托!”李玄业深知此乃锻炼其综合能力的绝佳机会,郑重接过任务。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房内。靖王李凌坐镇中枢,世子李玄业砥砺成长,北地郡这艘航船,在经历了初春的风浪后,正调整风帆,向着夏日的深远海域,继续稳健前行。田畴间的希望已然播下,边塞的锋刃愈磨愈利,只待时间的酝酿与考验。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食货志:“(文帝时)……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春,凌公携世子玄业亲巡田畴,问民疾苦,春耕得以大治。适时,西域商队解围,朔方胡扰得挫。凌公部署夏务,世子受命总责要务,历练愈深。”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田畴问策,上帝重农恤民;边塞砺锋,圣域武备克彰;圣嗣历事,堪当大任。”
* 北地秘录·凌公春深:“李凌父子巡春耕,察民情;西域险情得解,北境胡患暂平;世子担重任,北地根基益固。”
(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