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四月下至五月
四月下旬,北地高原迎来了春夏之交最宜人的时节。阳光明媚而不炙烈,和风拂面,原野上草木葱茏,生机勃勃。去岁秋冬播种的冬麦已抽穗灌浆,泛起一层青黄,去岁深耕今春播种的粟黍亦长势旺盛,绿浪千重。湟水水量丰沛,清澈奔流,灌溉着万顷良田。狄道城外,杨柳已成浓荫,鸟语花香。这是一年中最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季节,也是检验春耕成果、预示秋收前景的关键时期。依照古礼,夏初需举行祭祀,酬谢神灵祖先护佑春耕顺利,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靖王李凌决定,借此夏祭之机,不仅举行传统的祀典,更要将此作为一次全面审视去岁冬今春以来北地郡内政、边防、外交诸方面成果的盛会,一则酬谢神恩、激励臣民,二则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尤其重要的是,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世子李玄业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与其自身的勤勉努力下,历经政务实践、军情研判、战略谋划等多重考验,其成长有目共睹,已俨然成为北地政权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此次夏祭大典,李凌有意让李玄业承担更重要的角色,使其在郡国臣民面前进一步树立威信,同时也借此机会,对第二卷“开府建衙,世家初成”这一阶段进行一番梳理与展望。北地郡,在靖王李凌的统领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
四月廿八,狄道城南郊,渭水之滨,新筑的祭坛巍然矗立,旌旗招展,钟鼓陈列。靖王李凌率世子李玄业、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等文武百官,以及狄道城中的耆老、乡绅代表,举行隆重的夏祭大典。吉时已至,香烟缭绕,雅乐奏鸣。李凌主祭,身着庄重祭服,诵读精心撰写的祝文,感念皇天后土、山川神灵、李氏先祖之庇佑,陈述去岁至今北地郡“内修政理,外御强胡,西通绝域,仓廪初实,边塞暂宁”之政绩,并祈愿“灾疠不作,风雨有时,百谷用成,家给人足,兵甲坚利,四境乂安”。
典礼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环节,是世子李玄业奉父命,担任亚献,并代父宣读《祈谷文》。只见李玄业从容步上祭坛,仪态端庄,举止沉稳,朗声诵读:“惟神默运,化育群生……今北地臣民,恪勤农桑,敢祈慧雨,毋愆毋伏,时若滋液,俾我黍稷,芃芃其茂,实颖实栗,以佑我邦家……”其声音清越,言辞恳切,气场从容,令在场观礼的文武百官与百姓代表无不颔首称赞,深感世子殿下仁德聪慧,气度非凡,乃北地之福。
祭祀仪式持续了近两个时辰,庄严肃穆,圆满礼成。此次夏祭,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更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宣示,展现了北地郡上下同心、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也极大地提升了世子的威望。
夏祭过后,李凌在靖王府正堂召开了一次范围扩大的军政述职评议会议,除核心僚属外,各曹署主官、边军重要将领代表均出席。会议旨在系统总结自李凌就藩北地、尤其是近一年来的治理成效。
长史周勃首先全面禀报了内政情况:“王爷,自王府开衙建府以来,尤其去岁至今,我北地郡户籍增益百分之五,垦田扩增近万顷,水利兴修大小渠陂三十七处,官仓积粟可支三年,府库钱缗充盈。去岁赋税超额完成,今岁春耕顺利,苗情大好,若不遇大灾,秋粮丰收可期。吏治经过去岁稽核整顿,更显清明,狱讼稀简。狄道城垣、官署、道路皆经修缮,焕然一新。可谓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郡丞公孙阙接着汇报了外交与战略进展:“王爷,西域经略,自遣张骞密使,至通商队,建玉门障,虽历波折(商队遇袭),然终打开局面。乌孙内附获朝廷册封,商路初通,玉门前哨稳固,情报网络渐成。河西羌胡,多数归心,走廊畅通。可谓西略初展,羁縻有成。对匈奴策略,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去岁朔方、今春野狐岭诸役,皆挫其锋,使其不敢正视我边。可谓胡患稍抑,边陲晏然。”
都尉赵破奴(由副将代禀)则陈报了军事建设:“王爷,北地军经数年整顿、操练,今有带甲之士五万,皆精壮敢战。骑兵逾万,弩械充足,城防完备。去岁高阙、今春野狐岭等战,皆显我军威。可谓武备修明,士卒用命。”
李凌仔细听取各方汇报,不时询问细节,最后总结道:“诸位辛苦!北地有今日之局面,赖陛下洪福,亦仗在座诸卿与全郡军民同心戮力。然,需知‘满招损,谦受益’。我北地虽小有成就,然比之中原富庶之地,犹有不及;匈奴之患未绝,西域之路维艰;内政之细微处,犹需打磨。未来之路,当秉持‘守中蓄力,伺机而进’之策,固本培元,励精图治,方不负朝廷重托,不负百姓期望。”
此次会议,既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鞭策。而会议中,世子李玄业的表现尤为令人瞩目。他不仅全程参与,更在父亲示意下,就某些专项问题,如讯曹情报汇总分析、今夏赋税征收预案、边军轮戍方案等,发表了清晰、透彻的见解,其思路之缜密、考量之周全,令在场的老成官吏亦暗自佩服。李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愈发坚定对儿子的培养信心。
【系统提示:宿主通过盛大的祭祀与评议仪式,成功实现对阶段统治成果的检阅与展示,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与内部凝聚力… 宿主状态:统治业绩显着,政权处于上升期,继承人威望与能力通过正式场合得以确认和提升,权力交接的软环境日益成熟…】
五月端阳前后,北地郡一派祥和。然而,一份来自长安的密报,经由“潜渊”渠道,悄然送至李凌案头。密报内容并非紧急军情,却关乎长远:汉文帝可能在秋日再次巡幸雍地,并可能召见近藩议事。同时,朝中关于是否设置“西域都护”以总管西域事务的议论,悄然兴起。
李凌立即召周勃、公孙阙、李玄业密议。
“陛下若再巡雍,我等需早作准备。”李凌沉吟道,“此次朝见,恐非简单抚慰,或有关切边事、询及西域之意。”
“王爷所虑极是。”周勃道,“我等需精心准备贡礼、奏章,既要展现北地治理之绩,亦要表明忠谨之心,尤其在西域事宜上,需拿捏分寸。”
公孙阙道:“西域都护之议,若成,则西域事权归一,于我北地而言,利弊参半。利在名正言顺,可得朝廷更多支持;弊在自主权受限,行事需更多禀报。需早谋应对之策。”
李凌看向李玄业:“业儿,你对此有何看法?”
李玄业思索道:“父王,儿臣以为,陛下巡边,乃考察之机,亦是陈情之机。我北地数年经营,政绩斐然,此乃硬道理,无需过分粉饰,如实奏报即可。关键在于,要让陛下感知我北地之忠、之能、之稳。至于西域都护,儿臣以为,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建言。我可奏请朝廷,基于当前西域情势,为加强管理、有效制胡,可考虑设‘西域护乌孙校尉’或类似职衔,驻于玉门或敦煌,总领西域诸国事务,其人选可由朝廷简派重臣,或由熟悉边事的郡守兼领。如此,既响应朝廷之议,又将主动权部分握于我手,且显得我公忠体国,无割据之嫌。”
“主动建言……”李凌眼中精光一闪,“业儿此策,化被动为主动,甚合机宜!将‘都护’之议,引导向更利于我北地具体操作的‘校尉’之设,高明!勃兄,子通,便依此意,暗中准备奏章草案,务求言之成理,滴水不漏。”
“老臣(臣)明白!”周勃、公孙阙皆感此策老辣,对世子的政治智慧更为叹服。
这次密议,标志着北地郡的战略谋划,已从应对具体事务,向影响中央决策、参与顶层设计的高度迈进。
五月十五,夏夜。靖王府后园凉亭,李凌与李玄业父子对坐赏月,难得的闲暇。
“业儿,”李凌望着天边皎月,语重心长,“自为父就藩北地,开府建衙,至今已近五载。这五年,我父子二人,可谓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内抚百姓,外御强胡,西通绝域,更有朝堂风波,步步惊心。所幸,赖祖宗庇佑,将士用命,吏民同心,更有你日渐成长,独当一面,方有今日北地之局面。这‘开府建衙,世家初成’之卷,至此,可谓初步告成。”
李玄业肃然道:“儿臣深知,北地今日之局,皆赖父王夙兴夜寐,运筹帷幄。儿臣年少学浅,幸得父王悉心教诲,诸位叔伯鼎力相助,方能略尽绵薄。然,前路漫漫,匈奴未灭,西域未平,朝廷目光如炬,儿臣唯恐才德不彰,有负父王厚望。”
李凌欣慰地拍拍儿子的肩膀:“你能有此敬畏之心,甚好。为政者,当常怀敬畏,戒骄戒躁。然,亦需有担当之勇,开拓之志。北地之未来,在你肩上。为父老矣,终有一日,需你独撑大局。望你永葆此心,以民为本,以国为念,以德服人,以智取胜,则我陇西李氏,基业可固,福泽绵长。”
“儿臣定当铭记父王教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玄业离席,郑重下拜。
月色如水,静静流淌在这对君臣父子身上,也流淌在狄道城巍峨的城墙与富饶的田野之上。第二卷的故事,在这夏夜的静谧与对未来的期许中,缓缓落下帷幕。而更加波澜壮阔的第三卷“神国初立,紫霄耀世”,已在地平线上,露出了熹微的晨光。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四年……夏四月……立皇子……”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夏,凌公行夏祭,群臣述职,北地大治之象显。世子玄业亚献祭礼,观政有成,威德日隆。适时,长安有巡边、设西域都护之议,凌公与世子谋,定主动建言之策。第二卷‘开府建衙,世家初成’终,北地基业已固,圣嗣堪承重器。”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夏祭观成,上帝功德昭着;凤鸣岐山,圣嗣克绍箕裘;圣域基业初定,神国曙光已现。”
* 北地秘录·卷二终章:“李凌治北地五载,内政边防西略皆有成,世子玄业历练成熟,威德已立。值朝廷议西域,凌公父子定策,化被动为主动。第二卷终,北地李氏,根基深植,气象峥嵘。”
(第四百章 完)
(第二卷:开府建衙,世家初成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