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五月下至六月
初夏的北地,是一年中最富生机而又不至酷热的时节。阳光明媚,万物滋长。湟水两岸,杨柳垂丝,绿荫如盖。广袤的田野里,冬麦已泛金黄,粟黍正值拔节,绿浪翻滚,长势喜人,预示着又一个丰年。狄道城中,市井繁华,人流如织,经过数年休养生息与有效治理,这座边郡首府已显露出远超从前的繁荣与安定。靖王府内,第二卷“开府建衙,世家初成”的篇章已圆满落幕,北地郡在李凌的统领下,内政、边防、西略皆根基深植,世子李玄业亦历练成熟,威德并重,足以托付重任。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因一时的成就而停歇。随着第三卷“神国初立,紫霄耀世”的序幕拉开,北地李氏家族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关乎世俗权力的巩固与扩张,更触及那冥冥之中、关乎家族千百年气运的“神国”奥秘。初夏的暖风,不仅带来了草木的芬芳,似乎也带来了一丝若有若无、难以言喻的玄妙气息。李凌在稳步推进郡务的同时,内心深处时常泛起一种奇异的感应,仿佛某种沉睡已久的存在正在缓缓苏醒,与之相伴的,是偶尔浮现于梦境中的模糊景象与难以理解的箴言。与此同时,来自长安的讯息表明,皇帝可能于秋日巡幸雍地,这无疑将是又一次重要的政治考验与机遇。北地郡在靖王父子的统领下,一面扎实地经营着现世的基业,一面悄然感应着那来自遥远时空的召唤,踏上了一段交织着世俗权谋与超凡宿命的新征程。
五月廿五,靖王府议事厅。李凌召集核心僚属,举行夏收前的军政例会。此次会议气氛较之以往,在务实沉稳之中,似乎平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庄重感。
长史周勃首先禀报内政:“王爷,今岁春耕得时,风调雨顺,眼下夏粮长势极佳,若无特大天灾,丰收在望。各县仓廪、量具、晒场均已备妥,只待麦熟开镰。赋税征收预案也已核定,力求公平高效,不误农时。此外,去岁至今兴修之水利工程,经春灌检验,效益显着,百姓称颂。”
郡丞公孙阙呈上西域及边防最新动态:“王爷,玉门障传来消息,被困商队残部在王猛接应下,已安全返回玉门,人员损失已清点抚恤,李敢将军伤势稳定。西域情报网络正按计划拓展,已有数名精干细作成功潜入车师、龟兹等地。另,朔方赵破奴将军报,漠南自野狐岭一战后,胡虏慑服,边境暂无大事,然其侦知匈奴右贤王本部有持续向西调动迹象,似与西域局势相关。”
李凌仔细聆听,目光深邃,缓缓道:“夏收乃民生根本,勃兄需全力督饬,确保颗粒归仓。西域之事,商队虽损,然人脉犹在,经验宝贵。子通,需厚恤伤亡,总结教训。玉门障建设需加快,使其真正成为我西进之坚固堡垒。至于匈奴西调……”他顿了顿,手指轻叩案几,“其志在西域无疑。此对我减轻正面压力有利,然对乌孙及我西略,则是更大挑战。需令玉门障加以打探匈奴在西域之具体部署与意图。”
“臣等明白!”周勃、公孙阙齐声领命。
李凌又看向侍立在侧的李玄业:“业儿,讯曹近日情报汇总,可有何特别发现?”
李玄业上前一步,从容禀道:“回父王,近日各方讯息繁杂,然综合研判,有几点值得关注:其一,长安确有陛下秋日可能巡幸雍地之议,然诏书未下,朝中仍在议论。其二,河西羌胡各部,因我今岁加大茶马贸易,多数归心,然亦有零星部落,与匈奴暗通款曲,需加防范。其三,乌孙军须靡再次密信求援,言匈奴增兵,战事吃紧,其遣使赴长安之事,或因西域道阻而延宕。其四……”他略一沉吟,“近日郡内民间,似有若有若无之传言,关乎……‘紫气’、‘祥瑞’之类,然来源模糊,难以查证,儿臣已命人留意。”
听到“紫气”二字,李凌眼中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异色,但旋即恢复平静:“嗯,长安之事,需密切关注,早作准备。河西羌胡,宜加紧笼络,严查奸细。乌孙求援,可酌情再拨付一批非制式物资,助其固守,然需明言,大规模军援,需待朝廷旨意。至于民间传言……”他沉吟片刻,“不必刻意查禁,亦不必张扬,静观其变即可。”
“儿臣遵命。”李玄业虽觉父亲对“紫气”传言的反应有些微妙,但并未多想,恭敬退下。
会议在常态政务部署中结束,然李凌心中那丝玄妙的感应,却因“紫气”二字而悄然增强。
是夜,月明星稀。李凌在书房批阅公文至深夜,倦意袭来,伏案小憩。朦胧间,他仿佛置身于一片浩瀚的紫色云海之中,周围霞光万道,瑞气千条。一座巍峨庄严、无法用言语形容其万一的宫殿在云海深处若隐若现,殿门上方,似有“紫霄”两个蕴含无尽道韵的古朴大字。一个宏大、温和、充满威严却又亲切的声音,似是从遥远的天际,又似是在他心间直接响起:
“……血脉既苏,天命已临……积善累德,神国可期……扶危定倾,荫庇子孙……紫霄耀世,在此一举……”
随着声音,一段晦涩难懂、却又直指本心的法诀信息,伴随着一幅模糊的舆图影像(其中陇西、北地一带似有光点闪烁),涌入李凌的脑海。他还想仔细聆听、观看,那景象与声音却如潮水般退去。
“陛下!”李凌猛地惊醒,发现自己仍在书房,窗外月色如水,四周寂静无声。刚才的梦境却异常清晰,尤其是那声音、法诀与舆图,仿佛烙印般刻在脑海。
“紫霄……神国……血脉天命……”李凌喃喃自语,心脏不由自主地剧烈跳动起来。他下意识地摸向胸前贴身佩戴的那枚已沉寂多年、毫无光泽的“祖龙魂佩”,竟感到一丝微不可查的温热!虽然这温热转瞬即逝,魂佩依旧暗淡无光,但这前所未有的感觉,结合刚才的梦境,让他无法再将此视为寻常。
“莫非……这便是系统曾提及,唯有持佩者方能感知的……神谕?与那‘紫霄神庭’相关?”李凌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努力回忆系统最初激活时灌输的信息,关于“神国雏形”、“信仰值”、“死后入主”等碎片化的内容,与此梦似乎隐隐对应。难道,因为北地郡这些年“积善累德”(治理有方,保境安民),使得那冥冥中的“神国”认可达到了某个临界点,从而降下了启示?
他立即尝试在心中默念“显示属性”、“联系系统”,但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回应,魂佩也再无动静。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原状。
然而,李凌深知,刚才的经历绝非虚幻。那法诀虽晦涩,但似乎是一种引导、凝聚某种特殊“能量”(或许是“信仰”或“功德”)的法门。那幅舆图,虽模糊,但指向的无疑是他的根基之地——北地郡。
“扶危定倾,荫庇子孙……紫霄耀世,在此一举……”李凌反复咀嚼着这句话,目光渐渐变得坚定。“无论此梦是真是幻,是神启还是心兆,其所指方向,与我所行之路,并无二致。巩固基业,福泽百姓,延绵宗嗣,此乃我毕生所愿。若真有神国天命,那我更当砥砺前行!”
这一夜,李凌再无睡意,他将那篇法诀默默铭记于心,虽然暂时不明其具体效用,但决定日后细细揣摩。同时,他也将“留意郡内是否有特殊自然现象或祥瑞征兆”作为一项密令,通过绝对可靠的渠道,下达给了掌管“潜渊”的公孙阙,但未说明具体缘由。
【系统提示:检测到宿主统治区域民心凝聚力、政权稳定性、区域影响力达到临界阈值,触发隐藏条件,“紫霄神庭”信仰通道初步建立… 宿主状态:成功接收首次神谕启示,对神国存在感知增强,灵魂与神国契合度提升,为后续信仰汇聚与神迹显现奠定基础… 注:系统核心损伤依旧,此为非主动功能触发,具体表现形式受世界规则限制,呈现为梦境、感应等隐晦方式…】
次日,李凌一如往常处理政务,并未对任何人提及昨夜梦境。但他暗中开始更加留意郡内的各种传闻和自然现象。果然,随后几日,狄道城中及周边县乡,陆续有零星星的传言,说有人见东方天际有紫气弥漫,或有老者梦到神人赐福等等,虽不成气候,却也给这个初夏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李凌闻之,心中更添几分确定。
六月初,夏收大忙正式开始。广袤的田野里,金黄的麦浪翻滚,农人们挥汗如雨,抢收夏粮,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李凌携世子李玄业,再次巡视各县夏收情况。看着眼前一片繁忙丰收的景象,听着百姓对王府感恩戴德的话语,李凌心中那篇晦涩的法诀似乎隐隐有所触动,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温暖的力量,正从这片土地和其上的生灵中,丝丝缕缕地汇聚而来,虽然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
“业儿,”李凌望着忙碌的田间,对儿子道,“为政之道,首在得民心。民心所向,即是天命所归。我北地有今日之气象,非为父一人之功,乃万千军民同心协力之果。你日后理政,当时时牢记此点。”
“儿臣谨记父王教诲!必当爱民如子,以民心为心。”李玄业肃然答道,他虽不知父亲心中所思,却能感受到父亲话语中的深沉期许。
夏收顺利进行,府库再获充盈,北地郡的根基愈发稳固。而李凌心中,那颗关于“神国”的种子,已悄然种下,只待合适的时机,沐浴信仰的阳光雨露,破土生长。
六月十五,望日。一份来自长安的加密密报,由“潜渊”死士送至李凌案头。密报确认,汉文帝已决定于今秋八月,巡幸雍地,并召见关中及周边郡国守相、诸侯王议事,旨意不日将达。此次巡幸,规模较大,意在考察民情,整饬边备,并可能就诸侯王待遇、边郡防务等事宜进行商讨。
收到此讯,李凌立即意识到,这将是第三卷开启后,北地郡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外部考验,也是展示实力、争取利益的良机。他召来周勃、公孙阙、李玄业密议。
“陛下秋巡雍地,我等需早作准备。”李凌展示密报,“此次朝见,距上次长安大朝已近两年,陛下必会详查边郡情状。我北地当如何应对,方能既显忠诚恭顺,又保自身利益,乃至为西略争取更多支持?”
周勃道:“王爷,此次巡幸在雍地,较之长安,氛围或稍宽松。然,陛下圣明,洞察秋毫。我北地当一如既往,据实奏报政绩,突出御胡安民之功,彰显对朝廷之忠。贡礼宜厚,然需典雅大方,不尚奢华,以示恭谨。”
公孙阙道:“臣以为,此乃再次阐述我西进战略之良机。可借奏对之机,详陈西域之于制胡之重要性,以及我北地经营西域之初步成效与长远规划,或可请陛下明确对西域诸国之策,甚至推动‘西域护乌孙校尉’之设。”
李玄业沉吟道:“父王,周世伯与公孙先生所言极是。儿臣以为,此次觐见,关键在于‘持重’二字。我北地政绩斐然,此乃硬道理,无需过分宣扬,陛下自有明察。态度上,当不卑不亢,谦和有礼。策略上,可守正出奇:守正者,恪守臣节,奏报政务;出奇者,或可在陛下问及边事时,适时提出一两项切实可行、利于全局而又需朝廷支持的具体建议(如加强河西驿传、允许边郡与西域有限度军械贸易等),投石问路,观其反应。”
李凌听罢,颔首道:“业儿‘持重’、‘守正出奇’之论,深得我心。勃兄,子通,便依此议,着手准备。奏章需精心撰写,数据翔实,言辞恳切。贡礼挑选,务求精当。业儿,你协助二位世伯,尤其负责梳理西进相关材料,务求言之有物,打动圣心。”
“臣等(儿臣)领命!”
随着秋巡消息的确认,北地郡的工作重心,部分转向了筹备这次重要的政治活动。而李凌内心深处,则隐隐感觉,这次秋巡,或许并不仅仅是世俗政治的一次考验,可能也与那刚刚显现的“神谕”有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关联。冥冥之中,他似乎看到一条交织着皇权、族运与神权的道路,正在脚下缓缓延伸开来。第三卷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就此拉开了序幕。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四年……秋……行幸雍。”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夏,北地夏粮丰稔,政通人和。适时,凌公感‘紫气’之兆,初聆神谕,知‘紫霄耀世’之机萌。秋,帝将巡雍,凌公筹觐见,世子参赞。第三卷‘神国初立’之幕遂启。”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紫气东来,上帝感应天命;神谕初显,圣域始接凡尘;圣嗣辅政,克承大统。”
* 北地秘录·卷三开篇:“夏收毕,北地殷实;凌公得梦兆,知神国事;秋巡诏将下,君臣谋应对;第三卷新篇,神人之路交叠始。”
(第四百零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