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03章 暑气渐炽,山雨欲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3章 暑气渐炽,山雨欲来

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六月下至七月

时值六月下旬,北地高原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烈日当空,炙烤着大地,湟水两岸的杨柳枝叶低垂,蝉鸣聒噪,不绝于耳。田野里,夏播的粟黍在充足的日照与灌溉下,奋力生长,已没及人膝,绿浪翻滚。冬麦茬地上,农人们正抢种荞麦、豆类等短日期作物,以期秋末再获一季收成。狄道城中,虽暑热难当,但市井依旧热闹,瓜果上市,茶摊生意兴隆,人们寻荫纳凉,生活节奏因酷暑而略显迟缓。靖王府内,冰鉴虽散着丝丝凉意,却难驱散空气中弥漫的沉闷与某种隐隐的焦灼。皇帝秋巡雍地的诏书尚未正式抵达,但来自长安的密报已确认此事,北地郡上下皆知,一场重要的政治考验即将来临。靖王李凌在初步体悟了那玄妙的“神谕”后,心态愈发沉静而深邃。他一边如常处理政务,督导夏粮入库、安排秋播、巡视边防,一边则在独处时,默默揣摩脑海中那篇晦涩的法诀,试图感应那虚无缥缈的“信仰之力”。虽进展甚微,但他能隐约感到,当自己批阅那些报告北地民生安泰、仓廪充盈的文书时,当听到百姓称颂王府仁政时,似乎有一丝微弱至极的暖流,自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融入己身,令神魂格外清明舒泰。这微妙的体验,更坚定了他“积善累德”以契合“神国”的信念。与此同时,边境并不平静,匈奴虽未大举犯边,但小规模的摩擦与侦察日渐频繁,西域方向亦传来军须靡再次求援的急报,预示着山雨欲来。世子李玄业在成功处理渭水乡贪腐案后,威望更着,李凌遂将更多日常政务交由他决断,自己则腾出精力,专注于秋巡筹备与应对可能出现的边患。这个盛夏,北地郡在酷热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内政巩固与外事谋划,平静的表面下,激流暗涌。

六月三十,靖王府议事厅举行例行军政会议。因暑热,会议改在清晨举行。

长史周勃率先禀报内政:“王爷,世子,夏粮征收已近尾声,今岁丰稔,各县官仓皆满,赋税足额,民无饥馑之虞。秋播亦有序展开。然,连日酷暑,少雨,陇西若干丘陵县份,已现旱情苗头,秧苗略有卷叶,百姓忧心。”

李凌闻言,神色凝重:“勃兄,旱情之事,不可小觑。即刻行文各县:一、 有水源之处,务必全力保障秋苗灌溉,官府协调用水,避免争抢。二、 无水源或水源匮乏之地,需指导百姓做好保墒措施,并预备改种耐旱之黍、穄等作物。三、 令祠祀官,择日举行祈雨仪式,以示官府与民同心。四、 严密监控粮价,严防奸商囤积居奇。此事,业儿,你亲自督办,随时报我。”

“儿臣领命!定当竭尽全力,抗旱保苗,安顿民心。”李玄业肃然应道,深知农事乃国之根本。

郡丞公孙阙接着汇报外情,面色略显严峻:“王爷,边境与西域皆有新报。朔方赵破奴将军讯:近日,匈奴斥候活动异常频繁,尤以高阙塞外为甚,其游骑甚至敢抵近我烽燧窥视,虽未发生大规模冲突,然挑衅意味明显。赵将军判断,此乃胡虏秋高马肥前之惯用伎俩,意在侦察我虚实,为可能之南犯做准备。西域方面,玉门障急报:乌孙军须靡遣使冒死突围至玉门,言匈奴阿莫里部得白羊王援兵后,攻势如潮,其部损失惨重,伊犁河谷重要据点失守数处,形势岌岌可危!军须靡恳请我念在盟约,火速派遣精锐,或至少大量援助箭矢、弩机,否则恐难支撑至秋后!此外,使者提及,匈奴似有使者在车师、龟兹一带活动,意图不明。”

“果然来了!”李凌目光锐利,“匈奴今夏,北边挑衅,西边加压,双管齐下,是想让我首尾难顾!其主力西顾之心,已昭然若揭。” 他沉吟片刻,决断道:“传令赵破奴: 匈奴斥候,若敢越境,坚决击歼,擒其活口,拷问意图。各塞戒备等级提升至二级,夜不收加倍派出,务必掌握其大队动向。传令玉门障: 速拨一批疗伤药材、粮秣,由精干小队护送,绕道险僻小路,火速送往军须靡处,助其暂稳阵脚。然,需明确告知,直接派兵或大规模军械援助,牵涉甚大,需奏请朝廷,非边郡可擅专,让其务必坚守,汉廷必不坐视。同时,加派细作,打探匈奴在西域之确切兵力与部署,尤其是其与车师等国之勾结情况。”

“诺!”公孙阙领命,又道:“王爷,秋巡在即,此边情西事,是否需在觐见时,向陛下奏明?”

“自然要奏!”李凌斩钉截铁道,“不仅要奏,还要详奏!要让陛下和朝中诸公深知匈奴之贪暴、西域之重要、我边镇之不易!此正可彰显我北地之战略价值,亦为日后争取更多支持铺路。奏章需精心撰写,数据详实,言辞恳切,突出我‘以守为攻’、‘断匈右臂’之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臣明白!”

会议在应对边境紧张局势的部署中结束。李凌心中清楚,这个夏天,注定不会平静。

七月初,天气愈发酷热,旱情亦有扩大之势。李玄业全力投入抗旱事宜,他亲自前往受旱县份,视察苗情,组织民夫疏浚渠道,寻找新水源,甚至采纳老农建议,推行“区种法”以保墒。其亲力亲为、与民同甘共苦的作风,再次赢得官民赞誉。李凌则坐镇中枢,统筹全局。他更加频繁地独处书房,并非仅仅处理公文,更多时间是在静坐冥想,尝试运转那篇神谕法诀。他发现,当自己心系旱情,祈愿风调雨顺时,当自己决策边事,志在保境安民时,那种微弱的暖流汇聚之感似乎更为明显。这让他隐约触摸到一丝“信仰”或“功德”与这法诀的关联,或许,这便是沟通“神国”、积累那神秘力量的途径?尽管效果微乎其微,但方向似乎没错。

七月初七,乞巧节。傍晚时分,狄道城上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电闪雷鸣,一场期盼已久的大雨倾盆而下,持续了整整一夜。久旱逢甘霖,全郡欢腾。百姓皆言此乃王爷仁德,感动上苍。李凌立于廊下,望着如注的雨水,心中那份微妙的感应尤为清晰,他几乎能“感觉”到,随着雨水的降临,无数百姓发自内心的欣喜与感激之情,化作了更为清晰的丝丝暖流,汇入己身,令其精神一振,多日政务劳累带来的疲惫竟一扫而空。

“这便是……民心所向,天亦应之么?”李凌心中暗忖,对“神国” “信仰”之道的领悟,又深了一层。这场及时雨,不仅缓解了旱情,似乎也滋润了他心中那颗关于神国的种子。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七月十日,雨过天晴,暑气稍减,两份紧急军报几乎同时送达。

第一份来自朔方,是赵破奴的六百里加急。信中言,五日前,匈奴一支约千人的精骑,趁雨夜突袭了高阙塞外一处戍卒营寨。守军百余人猝不及防,虽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营寨被破,士卒大半战死,仅十余人突围。虏骑焚毁营寨后遁去。赵破奴已亲率精骑追击,然胡虏熟悉地形,未能追上。此乃去岁野狐岭大捷后,匈奴首次成建制攻击我边塞,虽规模不大,但性质恶劣。

第二份来自玉门障,情况更为紧急。军须靡的使者再次抵达,带来噩耗:因迟迟未见汉朝大规模援助,部分乌孙部落首领动摇,阿莫里部在匈奴支持下攻势更猛,军须靡主力连战连败,已退守赤谷城,危在旦夕!军须靡在信中近乎哀求,若再无援军,其只能率部远遁,或降于匈奴了!

两份军报,一北一西,如同两记重锤,敲打在李凌心头。匈奴选择在此时加强东西两线的压力,绝非偶然,很可能与其侦知汉帝将巡边有关,意在制造紧张气氛,试探汉朝反应,甚至可能想破坏这次巡边。

“业儿,你如何看待眼下局势?”李凌将两份军报递给儿子,考较道。

李玄业仔细阅毕,沉思良久,方凝重道:“父王,匈奴此举,挑衅与试探之意甚明。其选在陛下巡边前夕发难,一是欲向我及朝廷示强,显其仍有犯边之力;二是想看看我如何应对,是强硬反击,还是隐忍退让,以此判断我边镇决心与朝廷底线;三则,或想借此搅乱边境,使陛下巡边受阻或心生顾虑。至于西域……军须靡若败,则我数年经营,前功尽弃,匈奴独霸西域,后患无穷。”

“不错,看得透彻。”李凌赞许地点点头,“那你以为,我当如何应对?”

李玄业目光坚定:“儿臣以为,当东西有别,刚柔并济。对北边,此等挑衅,必须予以强硬回击!应令赵将军,精选锐士,主动出塞,寻歼匈奴小股部队,必要时应越境进行短促突击,焚其草场,俘其人口,以血还血,彰显我扞卫边疆之决心,绝不可示弱!对西边,情况复杂,需谨慎处置。直接派大军远征,眼下不现实,亦易授人口实。然,坐视军须靡覆灭,亦不可取。或可……双管齐下:一,立即奏报朝廷,详陈西域危局,请朝廷速派使者,持节诏谕西域诸国,并严词谴责匈奴,施加外交压力;二,我北地可再筹集一批最关键的物资(如强弩、箭簇、金疮药),选派死士,不惜代价,秘密送入赤谷城,助军须靡最后一搏,至少拖延时间,等待朝廷反应。同时,需密令玉门障,做好接应军须靡残部(若其败退)的准备。”

李凌听罢,抚掌道:“善!刚柔并济,虑事周详!北边以硬对硬,西边以外交为辅,秘密援助为补充,此策甚妥!便依你之议!” 他当即下令:“勃兄, 即刻筹措西援物资,要精良实用!子通, 草拟奏章,飞报长安!传令赵破奴, 准其相机行事,予敌重创!传令玉门障, 准备执行秘密援助计划,并密切关注乌孙战局!”

“臣(老臣)领命!”周勃、公孙阙慨然应诺。

决策已下,北地郡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李凌深知,这场夏季的风波,是对北地应对能力的考验,也是秋巡前夕与匈奴的一次重要博弈。他必须打赢这一仗,才能在即将到来的雍地之行中,占据主动。

七月十五,月圆之夜。李凌独坐书房,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边情的紧张,秋巡的临近,神谕的感悟,交织在一起。他隐隐感到,一个更大的变局正在酝酿之中。而他和他的北地郡,正处在风暴眼的中心。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匈奴传:“(文帝时)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夏,北地旱,得雨解。适时,匈奴北衅西迫,凌公刚柔并济,敕边击胡,密援乌孙,从容应对。世子参赞军机,献策中肯。山雨欲来,北地稳如磐石。”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暑气渐炽,上帝心系黎庶;山雨欲来,圣域稳坐钓台;圣嗣献策,刚柔并济安边。”

* 北地秘录·凌公暑策:“匈奴乘暑来犯,李凌北击西援,应对有方;世子献刚柔之策,见识愈宏;秋巡未至,边衅已开。”

(第四百零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