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04章 秋巡诏至,砥柱中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4章 秋巡诏至,砥柱中流

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七月下

七月的北地,在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透雨之后,暑气稍退,空气变得清新湿润。田野里的秋苗喝足了水分,绿意愈发葱茏,长势迅猛,预示着秋收的希望。狄道城外,湟水因雨水补充而水量大涨,奔流之声更显雄浑。然而,自然的舒爽并未能完全驱散北地高层心中的凝重。边境的紧张局势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匈奴在北方边境的挑衅和西域对乌孙的猛攻,让靖王府的空气里始终弥漫着一种临战前的压抑。靖王李凌在果断下达了“北边强硬回击、西边秘密援助加外交斡旋”的应对策略后,便密切关注着各方面的反馈。他深知,这些举措既是应对当前危机之必需,也关乎北地郡在即将到来的皇帝巡幸中,将展现出何种姿态与实力。就在这内紧外迫的关头,那封预料之中、却又牵动无数神经的诏书,终于抵达了狄道。

七月十八日,午后。一队风尘仆仆的宫廷使者,手持节仗,抵达靖王府。王府中门大开,靖王李凌率世子李玄业及在狄道的文武属官,依礼出迎。使者当庭宣读了汉文帝的诏书:

“制诏:朕承宗庙,托于王公之上,十有余年,夙夜兢兢,思安兆民。今岁秋高气爽,朕将亲巡雍地,以观风俗,考政绩,劳军士,抚藩服。特诏令北地靖王凌、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诸郡守相,及雍地周边列侯,务于八月初十前,齐聚雍城候驾。咨尔藩辅,宜体朕心,各陈治状,共商安边抚远之策。钦此!”

诏书言辞恳切,恩威并施,明确了巡幸时间、地点及召见人员。这与之前密报内容完全吻合。

“臣凌,谨遵陛下诏令!定当克期前往,恭陈鄙见,以备圣询!”李凌恭敬接旨,安排使者歇息,厚赐从人。

送走使者,李凌立即召集周勃、公孙阙、李玄业等核心人员至书房密议。

“诏书已至,秋巡之事,板上钉钉。距今不足一月,时间紧迫。”李凌神色肃然,“此次雍城觐见,不同于前番长安大朝。雍地乃故秦旧都,关中重镇,陛下选在此地巡边,其意深远。我等需做万全准备。”

长史周勃道:“王爷,贡礼、仪仗、随行人员名单,臣已初步拟定,请王爷过目。贡礼以北地特产为主,良马百匹,皮毛五百张,药材十车,西域美玉、香料若干,力求精而不奢,彰显边地特色与恭顺之心。”

郡丞公孙阙补充道:“奏章乃重中之重。臣已草拟初稿,核心在于陈情、显功、献策。陈北地近年安民御胡之艰辛与成效,显王爷镇守之功,并就匈奴屡犯、西域危局,提出‘固边、通商、联藩以制胡’之策,恳请朝廷加大支持。尤其要突出此次匈奴趁陛下巡边之际挑衅之猖狂,以及乌孙若败之严重后果。”

李凌仔细审阅着清单和奏章草案,颔首道:“勃兄、子通所备,甚为周详。然,需知陛下圣明,随行公卿皆老于政事,寻常文章,难动其心。奏章需数据扎实,言之有物,情真意切,切中要害。尤其关于西域之事,要让陛下感到,支持乌孙,非为一地之私,实乃断匈奴右臂、保汉室安宁之国策。贡礼仪仗,便依此议,务求稳妥。”

这时,李凌将目光转向一直静听沉思的李玄业:“业儿,此次随为父赴雍,你有何想法?”

李玄业沉吟片刻,从容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此次觐见,关键在于‘不卑不亢,务实求真’。陛下巡边,意在察实情,非喜虚文。我北地数年经营,政绩有目共睹,此乃最大底气。故,奏对应以事实为依据,多讲具体事例,如某次御胡战役之得失,某项安民政策之成效,西域商路之利与险。态度上,当谦恭而不失风骨,既要体现对陛下、对朝廷的绝对忠诚,也要展现边镇重臣守土有责的担当。至于匈奴近日挑衅之事,”他目光一凛,“正当其时!可借此向陛下及诸公表明,匈奴桀骜,边患未已,强化边备、经营西域之策,刻不容缓!儿臣随行,当时时谨记父王教诲,多看多听少言,若蒙垂询,必据实以对。”

“善!业儿所言,深得我心!”李凌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不卑不亢,务实求真’,此八字,当为我等此次雍城之行之准则。业儿能见于此,为父甚慰。勃兄,子通,奏章便按此意,再加润色,务求精当。随行人员,业儿自然同往,另选精明干练之属吏十人,护卫五百骑,由赵破奴部下一得力校尉统领即可,不必过分张扬。”

“老臣(臣)遵命!”周勃、公孙阙齐声应道。

会议结束,各项准备工作立刻紧锣密鼓地展开。北地郡这台精密的机器,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重大政治活动,高效运转起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李凌父子全力筹备秋巡之时,边境的警讯再次传来。

七月廿二,朔方都尉赵破奴的军报以六百里加急送至。信使满面风尘,呈上带有血渍的文书。李凌展开一看,眉头顿时紧锁。

军报禀告:遵照王爷“强硬回击”之令,赵破奴亲率两千精锐骑射,于三日前深夜,出高阙塞,深入漠南百余里,突袭了已探明的匈奴呼衍斜残部一重要越冬预备营地。激战至天明,汉军大破胡虏,斩首四百余级,焚其帐落、草场,俘获人畜甚众。然,在撤退途中,遭遇匈奴右贤王本部派出的接应骑兵约三千骑的截击。赵破奴当机立断,率部且战且退,利用地形节节抵抗,虽成功突围返回塞内,但自身亦伤亡三百余人,可谓一场惨胜。赵破奴在报中请罪,言虽予敌重创,然未能全功,反遭损失,有负王爷重托。

几乎同时,玉门障亦有密信送至。公孙阙译读后,面色凝重:“王爷,玉门报,我军死士小队护送援乌物资,冒险穿越匈奴控制区,虽成功将部分弩箭、药材送至赤谷城外围,然途中遭遇匈奴游骑拦截,小队伤亡过半,物资损失三成。军须靡得此微薄援助,士气稍振,然仍难扭转颓势,赤谷城被围日紧。军须靡再次恳求,若十日内再无强援,其部恐有溃散之虞。”

东西两线的军报,一胜一挫,一急一危,清晰地表明了当前局势的严峻性。匈奴的反应如此迅速猛烈,尤其北线竟出动王庭本部精骑接应,显示其对我方的反击高度重视,也印证了其“北守西攻”战略下,对漠南残余势力的维护之心。而西域乌孙的危局,已到了千钧一发之际。

李凌将两份军报递给李玄业,沉声道:“业儿,局势已然明朗。匈奴此番,是铁了心要在我觐见陛下之前,给我来个下马威,同时全力解决乌孙问题。你如何看待?”

李玄业快速阅毕,深吸一口气,冷静分析道:“父王,北线之战,赵将军虽遭损失,然主动出击,焚营斩首,已极大震慑呼衍斜残部,使其短期内难再为患。遭遇右贤王本部精骑,虽出意料,然赵将军能战而胜之,安全返师,亦显我军战力。此战,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损失,它向匈奴、也向即将巡边的陛下表明:我北地有决心、有能力扞卫边疆,绝不屈服于任何挑衅!至于西域……”他语气转为沉重,“军须靡确已危如累卵。然,此时派大军,远水难救近火,且易授匈奴以‘擅启边衅’之口实,于陛下巡边之际,尤为不利。儿臣仍以为,当以外交为主,密援为辅。可立即飞奏朝廷,将乌孙危局及匈奴猖獗之行,以最急迫之语呈报,请朝廷火速遣使干预,或至少明发诏书,谴责匈奴,声援乌孙。同时,令我玉门障,做好接应军须靡残部退入我境的最坏打算。”

李凌听罢,沉吟良久,决断道:“业儿所析,甚为妥当。北线之事,传令嘉奖赵破奴及有功将士,抚恤伤亡,其以少击多,败中求胜,已属难得,何罪之有?令其加紧戒备,防敌报复即可。西域之事……”他目光锐利,“便依你之策,双管齐下!子通,即刻以八百里加急,向长安发出最紧急的军情奏报!奏章中,要突出‘匈奴蔑视天朝,趁陛下巡边之际,猛攻汉之藩属,意在挑战汉室权威’这一点!同时,密令玉门障,若赤谷城破,不惜一切代价,接应军须靡及其核心部众退入玉门障,予以庇护!此事需绝对机密进行!”

“臣明白!这就去办!”公孙阙领命,匆匆而去。

处理完紧急军务,李凌长吁一口气,对李玄业道:“业儿,看到了吗?这就是边镇重臣的责任。内有政务缠身,外有强敌环伺,朝中尚有风波暗涌。唯有处变不惊,砥柱中流,方能稳住大局。此次雍城之行,看似风光,实则步步惊心。你要好好体会。”

“儿臣谨记父王教诲!”李玄业肃然应答,心中对父亲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更为敬佩。

【系统提示:宿主于重大政治活动前夕成功应对边境突发危机,展现出卓越的战略定力与危机处理能力,巩固了边镇权威… 宿主状态:政权在内外压力下运行稳健,继承人通过参与高端决策,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得到关键锤炼,为权力过渡积累重要经验…】

七月末,北地郡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基本完成了秋巡的各项准备工作。贡礼备齐,奏章定稿,随行人员整装待发。边境方面,朔方方向在赵破奴的胜利反击后,暂时恢复了平静,匈奴似在重新评估。西域方向,紧急奏报已发出,玉门障也做好了接应乌孙残部的预案,只待局势发展。

八月初一,李凌决定在出发前,举行一次简单的祭告宗庙仪式,祈求出行顺利,并稳定郡内人心。仪式在靖王府家庙举行,只有核心成员参与。在袅袅香火中,李凌虔诚祷祝,祈求祖先庇佑北地安宁,此行顺利。然而,在他俯身叩拜的瞬间,胸前那枚沉寂的“祖龙魂佩”再次传来一丝微弱得几乎无法察觉的温热,同时,脑海中那篇法诀似乎自行流转了一瞬,一股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力量感涌上心头。

李凌心中一动,但表面不动声色。仪式结束后,他独处静室,尝试再次感应,那感觉却已消失无踪。但他确信,这不是错觉。“或许,这‘神佑’与我的责任、与北地的安危息息相关?”他暗自思忖,“此次雍城之行,关乎北地未来,亦关乎这冥冥中的‘天命’……我绝不能有负所托!”

八月初三,晨曦微露。靖王李凌的车驾仪仗,在五百精锐骑兵的护卫下,离开狄道城,踏上了前往雍城的官道。世子李玄业骑马随行在侧,神情沉稳,目光坚定。身后,是逐渐远去的、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北地山川。前方,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雍城,以及那位即将当面考察他们的年轻帝王。北地李氏家族的命运,将在这场秋巡中,迎来新的篇章。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四年……秋八月……行幸雍。”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秋,帝巡雍诏至。凌公筹备觐见,适逢匈奴北衅西迫,凌公刚柔并济,敕边击胡,急奏朝廷,从容应对。遂携世子玄业赴雍,北地重托,寄于一身。”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秋巡诏至,上帝恪守臣礼;砥柱中流,圣域稳若泰山;圣嗣随驾,历练益深。”

* 北地秘录·凌公赴雍:“李凌接巡边诏,筹觐见,应边衅,显重臣风范;世子参赞,献策安边;父子赴雍,直面天颜。”

(第四百零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