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05章 雍城在望,风云际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5章 雍城在望,风云际会

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八月初

八月初的关中平原,秋意渐起,天高云淡,气候宜人。官道两旁,沃野千里,粟黍渐黄,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靖王李凌的车驾仪仗,在五百精锐骑兵的护卫下,离开北地郡,沿泾水河谷官道,一路向东南而行,目的地正是秦汉旧都——雍城。此行,李凌携世子李玄业及精干属吏十余人,带着精心准备的贡礼与奏章,前往觐见巡幸至此的汉文帝刘恒。队伍行进速度不快,力求稳妥。李凌端坐于驷马安车之中,神色沉静,一路之上,多数时间闭目养神,实则心中不断思忖着觐见时的应对之策、边境的最新动态以及那玄之又玄的“神谕”感应。世子李玄业骑马随行在车旁,英姿勃发,目光敏锐地观察着沿途风物民情,体会着关中的富庶与气象,同时也暗自模拟着可能面对的朝堂问答。然而,就在队伍行至扶风郡地界,距离雍城已不足三日路程时,一骑来自北地的快马,风驰电掣般追上了队伍,带来了一份足以改变既定计划的惊天军情。

八月初五,午时刚过,队伍在官道旁一处驿亭稍作休整。忽闻身后马蹄声急,尘烟起处,一骑背插三根赤羽的北地信使飞驰而至,滚鞍下马,气喘吁吁,直奔靖王车驾,单膝跪地,呈上一封带有三道朱漆封印的紧急军报。

“王爷!玉门障八百里加急军情!”信使声音嘶哑,显是长途疾驰所致。

随行的郡丞公孙阙立即上前接过军报,验看封印无误,脸色凝重地呈给刚走下马车的李凌。李玄业及一众属官也立刻围拢过来,心知必有大事发生。

李凌撕开封印,展开绢书,目光扫过,眉头骤然紧锁,脸色变得异常严峻。军报是玉门障都尉亲笔所书,字迹略显潦草,透着紧迫:

“臣玉门都尉王猛顿首急禀王爷:八月初三夜,乌孙内奸开启赤谷城南门,匈奴阿莫里部联合白羊王精骑趁夜突入!赤谷城陷落!乌孙王军须靡率残部血战突围,不知所踪,疑已战殁!其部众四散,或降或逃。匈奴已完全控制赤谷城,正大肆搜捕军须靡余党,并分兵扫荡伊犁河谷。臣已依王命,派死士潜入接应,然至今未寻得军须靡下落,仅收容零星溃兵数百。西域大局恐顷刻颠覆!匈奴兵锋,直指车师、龟兹,我玉门障亦感巨大压力!如何处置,万请王爷速示!”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得在场众人一时无声。乌孙败亡之速,远超预料!苦心经营数年的西域重要盟友,竟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军须靡……败了?!”公孙阙失声喃喃,面色发白。

李玄业亦是心头巨震,但他迅速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急思对策。

李凌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目光锐利如刀,迅速分析着局势:“赤谷城破,军须靡生死未卜,乌孙抗匈主力覆灭……匈奴下一步,必是趁势整合西域,威逼诸国,甚至可能兵临玉门!我西进战略,遭遇重挫!”

他立刻意识到,此事发生在陛下巡边、自己即将觐见的关键时刻,影响极其深远!这已不仅仅是边境军情,更是一桩重大的政治事件!

“父王,”李玄业率先开口,语气沉稳,“军须姆败亡,西域剧变,此乃噩耗,然亦可能是契机!军须靡若死,其抗匈大旗已倒。然,匈奴吞并乌孙,势力大涨,必引起西域诸国恐慌,亦会令朝廷震动!此刻,正是我向陛下痛陈匈奴威胁,极力主张强化西陲防务,乃至争取朝廷支持,直接介入西域的绝佳时机!坏事或可变好事!”

李凌眼中精光一闪,看向儿子:“业儿,依你之见,眼下最急迫之事为何?”

“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有三!”李玄业思维敏捷,“一、 立即飞鸽传书玉门障,令王猛都尉:坚守待援,加派斥候,全力搜寻军须靡或其子嗣下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尽可能收容乌孙溃散贵族及忠勇之士,此乃未来经营西域的重要资本;严密监控匈奴动向,尤其注意其是否进逼车师、楼兰等国;玉门障立即进入最高战备状态,防备匈奴趁胜来袭。二、 立即调整我觐见陛下之奏对策略!原奏章需大幅修改,重点突出匈奴吞并乌孙后之巨大威胁,强调玉门障乃至河西走廊面临的直接压力,恳请陛下速调精兵强将,增援玉门,并授予玉门都尉‘护西域诸国军事’之权,以便其相机联络西域抗匈势力。三、 此事必须立即奏报陛下!应在觐见前,将此事以最紧急军情直送御前,既显我忠诚不欺,亦让陛下与诸公早有准备,便于我后续陈情。”

“善!业儿所虑,甚合机宜,且深得政略三昧!”李凌击节赞叹,心中对儿子的机智与大局观极为满意。“就依此议!子通,即刻办理!”

“臣遵命!”公孙阙立刻领命,找来随行书记官,当场草拟给玉门障的指令,并用随身携带的信鸽发出。同时,另起草一份紧急军情奏报,准备以靖王府名义,快马直送雍城行在。

“业儿,”李凌又对李玄业道,“奏章修改之事,由你主笔,子通辅之。要突出‘匈奴势大,西陲危殆,请朝廷早定大计’之意,言辞可较前更为急切、恳切,但数据仍需扎实,建议务必具体可行。”

“儿臣领命!”李玄业深感责任重大,立即与公孙阙商讨奏章修改细节。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边患,在靖王父子冷静果断的处置下,迅速转化为觐见时的政治筹码和战略契机。队伍稍作停留后,继续向雍城进发,但气氛已截然不同,多了几分凝重与临战般的紧迫感。

八月初七,李凌车队抵达雍城郊外。此时的雍城,因皇帝驻跸,已是冠盖云集,戒备森严。城外旌旗招展,营垒相连,各地郡守、诸侯王的队伍陆续抵达,入住指定的馆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气息。

李凌一行被引至城西专供藩王居住的“诸侯邸”安顿。刚安置妥当,便有文帝身边的中黄门前来传旨:陛下已知靖王抵达,鉴于北地边务繁忙,特准靖王明日(八月初八)巳时,于行宫便殿单独召见,咨问边事。

单独召见!此乃殊荣,亦意味着皇帝对北地局势的高度关注。

李凌恭敬接旨,厚赏来使。随后,立即闭门,与李玄业、公孙阙进行最后一次觐见前的准备。修改后的奏章已然妥帖,重点阐述了乌孙骤亡后的西域危局、匈奴威胁的升级,以及增兵玉门、授予事权、联络西域抗匈力量的具体建议。

“陛下单独召见,机会难得,然亦需谨言慎行。”李凌叮嘱道,“陛下年轻聪慧,然性喜清净,不尚虚言。奏对应以事实为依据,突出忧患意识,彰显忠君体国之诚,具体策略可详陈,但最终决断,务必归于圣裁。”

“儿臣(臣)明白!”

当晚,李凌静坐室中,再次默默存想那篇神谕法诀,祈愿明日觐见顺利,能为北地、为朝廷争取到最有利的局面。他隐约感到,此次雍城之行,似乎与那冥冥中的“天命”有着某种更深层次的联系。

八月初八,巳时。雍城行宫偏殿。此处虽不及未央宫前殿恢宏,却也别致典雅,气氛相对宽松。汉文帝刘恒身着常服,坐于榻上,两旁仅有尚书令、中书谒者等少数近侍。靖王李凌身着诸侯王朝服,躬身入殿,大礼参拜。

“臣李凌,叩见陛下,陛下万岁!”

“靖王平身,赐座。”文帝声音温和,面带微笑,“王叔镇守北地,劳苦功高。朕此次巡边,正欲听听王叔对边事的见解。尤其近日,闻北地似有边警?”

李凌再拜谢恩,依言坐下,从容奏道:“臣蒙陛下垂询,敢不竭诚以报。托陛下洪福,北地近年,内修政理,外御强胡,暂得粗安。然,”他话锋一转,神色转为凝重,“正如陛下所虑,边塞之事,瞬息万变。臣近日接连收到急报,尤其是西域方向,局势骤变!”

“哦?西域有何变故?”文帝闻言,神色也认真起来。

“陛下,”李凌沉痛道,“臣刚刚确认,八月三日,乌孙国都赤谷城被匈奴攻陷!乌孙王军须靡生死不明,其部众溃散!匈奴已完全吞并乌孙!”

“什么?!”文帝闻言,悚然动容,身体微微前倾,“军须靡败了?如此之快?!” 一旁的近侍们也面面相觑,显是极为震惊。

“是,陛下。”李凌继续道,“匈奴右贤王本部联合其麾下白羊王等部,全力猛攻,又兼乌孙内奸作乱,以致赤谷城一夜陷落。此事意味着,匈奴已斩断其‘右臂’(指汉联乌孙战略),其势力已席卷天山以北,兵锋直指车师、龟兹乃至大宛!我敦煌、玉门,已直接暴露于匈奴兵锋之下!河西走廊,亦面临严重威胁!此乃孝文皇帝以来,西域局势之最大变局!”

文帝眉头紧锁,沉吟道:“匈奴之势,竟猖獗至此……王叔对此,有何看法?”

李凌深吸一口气,将精心准备的奏对策略和盘托出:“陛下,臣以为,匈奴吞并乌孙,其势虽张,然其暴虐,必招致西域诸国恐惧离心。此正是我重整旗鼓,深化西略之机!然,时机紧迫,需朝廷果断决策,大力支持!臣恳请陛下:一、 立即下诏,遣使巡慰西域诸国,严斥匈奴暴行,宣示汉廷必不坐视之决心,稳固亲汉势力之心。二、 速调精兵一万,增援敦煌、玉门,加固城防,提升玉门障为‘玉门关’,赋予其都尉‘护西域诸国军事’之权,以便其联络、支援仍在抵抗匈奴之势力。三、 加大河西走廊经营,屯田积谷,抚慰羌胡,确保通道安全。四、 悬赏搜寻军须靡或其子嗣下落,若得之,可立为乌孙新王,以为号召,继续抗匈。总之,绝不可让匈奴轻易消化乌孙,必须让其陷入西域泥潭,方能保我西陲长久安宁!此乃臣之愚见,伏乞圣裁!”

李凌一番话,有理有据,既有危机感,又充满进取意识,将北地的利益诉求,完美地包装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之上。

文帝听罢,沉思良久,缓缓道:“王叔所奏,深谋远虑,老成谋国。匈奴吞并乌孙,确乃心腹大患。强化西陲,势在必行。然,调兵遣将,授予事权,事关重大,需与公卿会议。王叔之议,朕已深知,必当慎重考虑。王叔且先回邸休息,朕不日将有决断。”

“臣谢陛下!陛下圣明!”李凌知道皇帝需要时间权衡,恭敬行礼告退。

首次单独觐见,李凌成功地将西域的危机与北地的战略诉求,清晰地呈现在了皇帝面前,并且留下了积极进取的印象。开局颇为顺利。

然而,就在李凌返回诸侯邸,与李玄业、公孙阙复盘觐见情形时,一名自称是丞相府属吏的人,悄然来访,递上了一封没有署名的密信。信中只有寥寥数语:“北地擅启边衅,朔方之事,朝议汹汹,王当慎之。”

李凌看罢,心中一凛,与李玄业对视一眼,皆看出对方眼中的凝重。

“朔方之事……果然有人拿赵破奴出击之事做文章了。”李玄业低声道。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李凌冷笑一声,“看来这雍城之行,绝不会一帆风顺。真正的风波,恐怕才刚刚开始。”

雍城,这座古老的都城,此刻已是各方势力云集,暗流涌动。靖王李凌的此次觐见,注定不会平静。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西域传:“乌孙国……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后稍强大……”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秋,凌公赴雍觐见。途中惊闻乌孙败亡,凌公父子临机应变,调整方略。陛见时,凌公痛陈匈奴之患,献固西之策,深合帝心。然,朝中暗流已动。”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雍城在望,上帝直面天颜;风云际会,圣域献策安邦;谗言暗生,圣嗣惕厉同心。”

* 北地秘录·雍城初会:“李凌抵雍,骤闻乌孙噩耗,急调方略;独对献言,帝意嘉许;然朔方旧事引猜疑,风云骤起。”

(第四百零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