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06章 朝堂暗涌,定策安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6章 朝堂暗涌,定策安西

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八月中

雍城行宫,秋意渐浓。古老的宫殿群在秋日阳光下显得庄严肃穆,庭院中的古柏苍劲,桂子飘香。然而,在这片皇家禁苑的宁静之下,却涌动着帝国最高层的政治暗流。自八月初八靖王李凌单独觐见汉文帝,呈报乌孙败亡、建言西陲方略后,时间已过去数日。皇帝并未立即做出决断,而是依照程序,将靖王所奏之事下发给随行的公卿大臣会议讨论。这看似平常的流程,却给了各种势力运作、角力的空间。李凌父子下榻的诸侯邸,表面平静,实则时刻关注着朝堂风向。他们深知,乌孙的覆灭虽是危机,但如何将这场危机转化为北地乃至汉帝国西进战略的契机,并在此过程中巩固自身地位,避免被朝中政敌攻讦,才是当前真正的考验。与此同时,关于朔方之战“擅启边衅”的暗流,也随着某些人的推波助澜,悄然扩散。李凌在等待中,一面与早先抵达雍城的几位关系尚可的诸侯王及郡守礼节性往来,一面则与世子李玄业、心腹公孙阙日夜分析局势,推演各种可能,制定应对之策。雍城之秋,不仅关乎西域万里之外的得失,更直接关系到北地郡未来的命运。

八月十二,午后。靖王邸书房内,李凌、李玄业、公孙阙三人再次密议。公孙阙刚通过“潜渊”在雍城的隐秘渠道,打探到一些朝议的风声。

“王爷,世子,”公孙阙压低声音,“这两日,公卿会议争论颇为激烈。太尉周勃、丞相灌婴等元老,对王爷所奏匈奴吞并乌孙后的威胁,深表赞同,认为确需加强西陲防务,对授予玉门都尉更大权柄之事,亦持开放态度。然,御史大夫薛欧、以及几位以清流直谏闻名的博士、议郎,则抓住两点不放:其一,质疑乌孙败亡如此之速,是否与我北地支援不力或策略失误有关?其二,便是旧事重提,紧咬月前朔方赵破奴将军主动出塞之事,弹劾其‘擅启边衅’,并暗指王爷……驭下不严,乃至默许边将邀功。”

李凌闻言,神色不变,只是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浮沫,淡淡道:“果然来了。薛大夫门下,总不乏欲以搏直名者。乌孙之败,根在其内忧外患,其势已去,非我支援可逆,此点陛下圣明,自有公断。至于朔方之事……”他冷哼一声,“呼衍斜残部屡屡犯边,杀我军民,毁我烽燧,赵破奴出击,乃是自卫反击,惩凶御辱,何来‘擅启边衅’之说?难道要坐等胡虏烧杀抢掠,方为臣子之道?”

“父王所言极是。”李玄业接口道,目光沉静,“然,朝堂之上,非是边塞,道理虽直,然众口铄金。儿臣以为,对此番非议,当以静制动,以事实应对。对于乌孙之事,我等奏章中已详陈其败因及匈奴之狡悍,事实俱在。待陛下垂询,父王可再细析其中利害,重点强调匈奴得乌孙后,下一步必胁车师、楼兰,断我商路,威胁河西,届时所需应对之代价,将百倍于今日增援玉门。将此预防性举措之必要性说透。至于朔方之事……”他略一沉吟,“或可主动请罪。”

“主动请罪?”公孙阙微微一怔。

“非是真罪,”李玄业解释道,“乃是以退为进。父王可于再次觐见时,向陛下陈情,言赵破奴出击,确为形势所迫,为保境安民,然其未及先行奏报,虽有功,亦有过。父王身为镇守,驭下不严,亦有失察之过,请求陛下训诫。如此,一显父王公忠体国,不袒护下属,二则将‘擅启边衅’之苛责,转化为‘程序瑕疵’之小过,三则更反衬出边将守土之艰难与忠勇。陛下素来明察,必知轻重。”

李凌听罢,眼中露出赞赏之色:“业儿此策,深得韬晦之要。主动请责,化被动为主动,将大事化小。嗯,便依此议。子通,这两日,你需设法与周太尉、灌丞相府上得力之人透个风,言我北地绝无跋扈之心,一切皆以国事为重,朔方之事,王爷愿自请处分,以期朝议平和,共商安西大计。”

“臣明白!这就去安排。”公孙阙领命,深知此举意在争取元老派的理解,至少使其不在朔方一事上过度施压。

“此外,”李凌目光深远,“乌孙虽败,然西域不可弃。我等还需再上一道具体方略,将日前所议,细化成可操作之条陈,譬如:增兵玉门之兵员、粮饷从何而来?授予‘护西域军事’之权,其权限范围如何界定?联络西域诸国,首选何国?以何人为使?让陛下与诸公看到,我非空言,实有定策。业儿,此事由你主笔,子通协助,务求详实可行。”

“儿臣遵命!”李玄业精神一振,深知这是展现北地谋划能力的关键。

就在李凌父子积极谋划应对朝议之时,八月十四日,一场由汉文帝亲自主持的、范围更广的御前会议在行宫便殿举行。与会者除三公九卿外,还包括此次随驾至雍的部分列侯、宗室及关中诸郡守。议题正是“议乌孙既亡,匈奴势张,当如何应对”。

会议伊始,气氛便显凝重。御史大夫薛欧果然率先发难,奏称北地边将赵破奴“妄开边衅”,当予惩戒,并言乌孙之败,边镇情报迟缓,应对失宜,亦有责任。几位博士、议郎随之附和,言辞激烈。

面对指责,太尉周勃勃然出列,声若洪钟:“薛大夫之言,老夫不敢苟同!匈奴豺狼成性,今吞乌孙,其势益炽,下一步必犯我河西,胁我关中!当此之时,不思如何增固边防,反苛责边将自卫之勇,岂非自毁长城?赵破奴出击,斩获颇丰,扬我国威,何罪之有?至于乌孙之事,其国内溃,非战之罪,靖王远在数千里外,岂能事事预知?当务之急,乃是从速决策,增兵西陲,以防不测!”

丞相灌婴亦缓颊道:“陛下,周太尉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言。乌孙既失,玉门、敦煌孤悬在外,亟需加强。靖王所奏‘护西域军事’之议,虽需斟酌,然强化玉门防务,确有必要。至于朔方之事,边情紧急,将在外有所不受,亦情有可原,可令靖王严加约束,下不为例即可。”

双方争论不休。汉文帝刘恒端坐御榻,静听臣工辩论,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直至众人稍歇,他方缓缓开口,目光扫过群臣:“乌孙败亡,匈奴猖獗,此诚国家之忧。然,卿等所议,或拘泥细故,或空言大略。靖王。”他忽然点名在一旁静听的李凌。

“臣在。”李凌立即出班躬身。

“前日王叔所奏,朕已细览。今日诸臣之议,王叔亦已听闻。朕再问王叔,对于安定西陲,除了增兵玉门,尚有何具体谋划?又如何看待朔方之事?”文帝的问题,直接而切中要害。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于李凌身上。

李凌深吸一口气,从容奏对:“陛下垂询,臣敢不竭诚。乌孙之失,教训深刻。然,匈奴虽得乌孙,然其地广人稀,欲消化吸收,非一朝一夕之功。且其暴虐,必招致西域诸国忌惮。此正是我重整旗鼓,经营西域之机。臣与世子及属下连日商议,草拟《安定西陲三策》,恭呈陛下御览。”说罢,示意李玄业将连夜赶工的条陈呈上。

内侍接过条陈,奉于御前。文帝展开细看,只见条陈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一曰固本: 请即调陇西、安定精兵五千,并辅兵一万,增援敦煌、玉门。其粮秣,可由北地、河西诸郡调拨,并开河西军屯以自给。加固玉门、阳关城防,广积粮草器械。

二曰授权: 请升玉门都尉为‘玉门护西域校尉’,假节,赋予其临机联络西域诸国、赐赠物资、协同防御之权,以便其就近应对匈奴,安抚亲汉部落。

三曰纵横: 立即遣使,持重金、丝绸,密访车师、楼兰、龟兹等国,陈说匈奴之害,许以通商之利,结好抗匈。同时,悬赏搜寻军须靡子嗣或乌孙忠臣,若得之,立为乌孙新主,以为号召。

此三策并行,则玉门可固,西域可图,匈奴右臂虽粗,然被我牢牢牵制,不敢全力南顾。假以时日,必可扭转西线局势。”

文帝看罢,微微颔首,不置可否,又问道:“那朔方之事,王叔又有何说?”

李凌立即躬身,语气诚恳:“陛下,朔方都尉赵破奴,为保境安民,主动出击,虽有小功,然未及先行奏报,确属程序有亏。臣身为镇守,驭下不严,难辞其咎。恳请陛下降旨,对赵破奴略施薄惩,以儆效尤。臣亦当自请处分,并严令边将,日后遇事,必先奏闻,不得专擅。” 他态度恭顺,将“擅启边衅”的重罪,轻描淡写地转化为“程序有亏”的小过,并主动承担领导责任。

这番奏对,有具体方略,有认错态度,既展现了为国筹谋的忠心与能力,又表明了恪守臣节的谦卑,可谓滴水不漏。殿中不少大臣暗暗点头。

文帝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周勃、灌婴,又看了看薛欧等人,终于开口:“靖王所陈三策,颇费思量,具体可行。边将勇于任事,其心可嘉,然程序亦不可废。靖王能自省,甚好。” 他顿了顿,朗声道:“传朕旨意:一、 准靖王所奏《安定西陲三策》,着丞相府、太尉府会同大司农,详议增兵、拨款、授权细则,半月内拟出方案奏报。二、 朔方都尉赵破奴,御敌有功,赏金百斤;然,程序有失,罚俸半年。靖王李凌,驭下偶疏,念其镇边辛劳,功大于过,不予追究,日后当更加谨慎。三、 乌孙新立之事,着大行令遣精干使者,秘密寻访军须靡子嗣,相机行事。”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高呼。这一结果,无疑是肯定了北地的战略方向,驳回了针对朔方之事的严厉弹劾,采纳了李凌的核心建议,仅作了象征性的惩戒。李凌父子成功地将朝议导向了对北地有利的方向。

“靖王,”文帝最后看向李凌,语气温和,“西陲之事,关乎重大,具体方略落实,还需王叔多多费心。”

“臣谨遵陛下旨意!定当竭尽全力,安定西陲,以报陛下天恩!”李凌心中一块石头落地,郑重叩拜。

这次御前会议,标志着汉帝国对西域的战略,在乌孙败亡的冲击下,开始向积极干预、主动经营的方向调整。而北地靖王府,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推动者和未来主要执行者的角色。

会议结束后,李凌父子返回诸侯邸,皆有如释重负之感。

“业儿,此次应对,你之功不小。”李凌欣慰地看着儿子,“条陈详实,以退为进之策得宜。”

“全赖父王运筹帷幄,儿臣只是略尽绵薄。”李玄业谦逊道,心中亦充满成就感。这次雍城之行,他深切体会到了庙堂之争的波谲云诡与父亲高超的政治智慧。

当晚,李凌独坐静室,回想连日来的风波,心中对那“神谕”所言“积善累德,神国可期”有了更深感悟。唯有立足现实,扎扎实实做好安邦定国之事,凝聚民心军心,方能契合那冥冥中的“天命”。他隐约感到,胸前的魂佩,似乎又传来一丝微不可察的温热。雍城的秋夜,月色如水,预示着西域方向,一场新的博弈,即将展开。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四年……秋……与匈奴和亲。”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秋,雍城朝议,乌孙败亡事。凌公献《安西三策》,帝嘉纳之。朔方边衅事,凌公以退为进,帝亦优容。西略遂定,北地权重。”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朝堂暗涌,上帝定策安邦;西略砥定,圣域宏图展张;圣嗣参赞,功业初彰。”

* 北地秘录·雍城定策:“李凌雍城廷对,献三策,帝纳之;巧解朔方之劾,朝议遂安;西域经略,进入新阶段。”

(第四百零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