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九月
九月的北地,秋意已浓。天高云淡,长风送爽,原野上一派丰收景象。金黄的粟黍在阳光下泛着波浪,农人们正忙于最后的秋收扫尾工作,田间地头洋溢着喜悦与忙碌。狄道城中,因夏粮和初秋作物接连丰收,市面愈发繁荣,仓廪充实,民心安稳。靖王李凌自雍城返回后,并未有丝毫懈怠,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朝廷关于“安西三策”的细则虽尚未正式下达,但北地郡上下已然闻风而动,按照李凌的部署,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先期准备。选拔精锐士卒、调配粮草军械、组建西域事务曹、派遣细作潜入西域、加强与玉门障的联系……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整个北地郡,如同一张逐渐拉开的强弓,蓄势待发。然而,西域局势波谲云诡,远在数千里外的玉门障,才是这场大博弈的最前沿。那里传来的任何消息,都牵动着狄道靖王府的神经。李凌深知,再完善的策略,也需要前线的将士去执行,需要准确的情报来支撑,更需要那么一丝不可或缺的运气。就在这看似平稳推进的筹备期,一份来自玉门障的加密急报,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北地高层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九月十五,深夜。靖王府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李凌正与世子李玄业、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一同审核着西域事务曹草拟的第一批潜入西域的细作名单与行动计划。这些细作人选,皆是从军中、市井乃至归义胡人中精心挑选的通晓胡语、熟悉西域风土、胆大心细之辈,任务风险极高。
“王爷,”公孙阙指着名单道,“首批十人,分作五组,目标分别是车师、龟兹、姑墨、疏勒,乃至更西的大宛。携带之物,除黄金、丝绸外,还有我北地特产的精致铁器、茶叶,以为结交权贵之用。其使命,首要在于摸清各国对匈奴的真实态度,其次探寻乌孙残部下落,再次,若有可能,建立隐秘的联系渠道。”
李凌仔细审视着每个人的履历与伪装身份,沉吟道:“此去凶险万分,需再三叮嘱,安全第一,情报次之。非万不得已,不可暴露身份。所携礼物,需精巧不俗,方能显我汉家气象,又不过分招摇。尤其是前往车师、龟兹的两组,此二国地处要冲,态度关键,人选需尤为精干。”
“父王,”李玄业补充道,“儿臣以为,或可让这些细作,额外留意西域各地有无特异的物产、矿产,乃至山川地形、水源道路等信息,详加记录。未来若大军西进,这些地理民情,至关重要。”
“业儿所虑极是。”李凌赞许道,“子通,将此条加入指令。勃兄,这批细作的安家费用,务必从优,即刻发放,让其无后顾之忧。”
“老臣明白。”周勃颔首。
就在众人议定细节,准备签发命令之时,书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即是侍卫压低声音的禀报:“王爷,玉门障八百里加急密报!信使称,有要事需面呈王爷!”
书房内气氛顿时一凝。玉门障深夜急报,必有大事!
“快传!”李凌沉声道。
一名风尘仆仆、面带疲惫却眼神锐利的信使被引入,他单膝跪地,呈上一支细小的铜管,上有玉门都尉王猛的独特火漆印记。
公孙阙接过铜管,验看无误后,小心开启,取出一卷薄薄的绢书,就着灯光迅速阅读起来。只见他初时眉头紧锁,随即渐渐舒展,最后甚至露出一丝难以置信的惊喜之色。
“王爷!世子!大喜!玉门障急报!乌孙有消息了!”公孙阙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哦?快讲!”李凌霍然起身,李玄业和周勃也立刻围拢过来。
“王猛都尉禀报:十日前,一队约百余人的残兵,护送着几名贵族打扮之人,突破匈奴游骑的层层拦截,九死一生,抵达我玉门障西南五十里外的一处烽燧!经辨认,其为首者,竟是乌孙王军须靡的堂弟、素有勇名的左大将猎骄靡!军须靡在赤谷城破时,率亲卫血战突围,途中重伤不治,临终前,将代表乌孙王权的‘金狼头’令牌交给了猎骄靡,嘱其务必寻得汉朝援助,光复故国!猎骄靡收拢残部千余人,辗转荒漠,历经艰辛,仅剩这百余骑抵达玉门!此外,军须靡的幼子,年仅六岁的泥靡,亦在队伍之中,安然无恙!”
消息如同惊雷,在书房中炸响!军须靡虽死,但其继承人泥靡和代表着乌孙王统的猎骄靡还活着,并且成功抵达了汉朝边境!这无疑是乌孙败亡后,所能得到的最好消息!
“天佑大汉!天佑乌孙!”周勃抚掌惊叹。
李玄业眼中精光闪烁:“父王!此乃天赐良机!军须靡之子泥靡在手,乌孙王统便在!猎骄靡乃乌孙名将,颇有威望。此二人来投,我汉朝扶持乌孙复国,便有了大义名分和实力基础!远比凭空另立新王或直接介入要名正言顺得多!”
李凌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深吸一口气,问道:“王猛可曾提及猎骄靡等人现状及态度?”
公孙阙继续念道:“猎骄靡身负多处创伤,但意志坚定。抵达烽燧后,即表明身份,请求面见汉朝将军,呈递军须靡遗言与金狼令牌,愿率部归附汉朝,乞求天子发兵,助其复国雪恨。王猛已将其一行秘密接入玉门障内,妥善安置医治,严密封锁消息。猎骄靡情绪尚稳,但对匈奴恨之入骨,复仇心切。其麾下百余人,皆百战余生之勇士,可堪一用。”
“好!王猛处置得宜!”李凌赞道,随即在书房内踱步,迅速思索。这突如其来的变局,完全打乱了原有的节奏,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原先“寻访军须靡子嗣”的被动策略,瞬间变成了“乌孙王统与大将主动来投”的主动局面。
“业儿,勃兄,子通,你等如何看待此事?我等当如何应对?”李凌考较道。
李玄业率先开口,思路清晰:“父王,此事关系重大,需谨慎稳妥,步步为营。儿臣以为,当分三步走:其一,稳住来人,秘而不宣。立即密令王猛,务必保障猎骄靡、泥靡等人的绝对安全,给予最优厚的待遇,医治伤患,安抚其心。同时,消息必须严格封锁,绝不可让匈奴侦知。其二,火速奏报朝廷,请旨定夺。此非边郡可擅专之事,需立即以八百里加急,将此事详奏陛下,陈述利害,建议朝廷尽快派遣重臣,持节前往玉门,正式接见猎骄靡,确认泥靡身份,商议扶立之事。其三,我北地积极准备,争取主动。在朝廷旨意到达前,我可派遣得力干员(或公孙先生亲自前往),携医药物资,速赴玉门,一则示好安抚,二则详细了解乌孙内部情况、匈奴虚实,三则评估猎骄靡其人之才具心性,以便朝廷决策。同时,答应拨付给玉门的援军、物资,应加速筹备,一旦朝廷决意扶持,便可立即西运,抢占先机。”
周勃补充道:“世子所言极是。此外,此事亦需防范匈奴离间。匈奴若知泥靡、猎骄靡在我手中,必视若眼中钉,可能加大对我玉门的压力,或遣使威胁西域诸国不得相助。我需加强玉门防务,并令王猛,可借猎骄靡之口,向西域散布消息,言乌孙王统犹在,已得汉廷庇护,以坚定仍在抵抗的乌孙部众之心,动摇依附匈奴者。”
公孙阙道:“臣愿亲赴玉门,处理此事!”
李凌听罢,心中已有决断,目光锐利:“善!业儿三步之策,老成谋国!便依此议!子通, 你即刻草拟两份文书:一、 以最紧急军情,六百里加急飞奏长安,禀明乌孙王嗣、大将来投之事,并附上我北地‘迎立王嗣,助其复国,以制匈奴’之策,请陛下圣裁。奏章需突出此乃‘宣威德于绝域,断匈奴之右臂’的良机。二、 密令王猛:一、 优遇猎骄靡、泥靡,绝对保障其安全,密不外泄。二、 玉门障进入特级战备,严防匈奴偷袭。三、 可允猎骄靡,以其名义,遣死士潜回乌孙故地,联络旧部,告知王嗣安在,汉朝将助其复国,积聚力量。子通, 你本人,待奏章发出后,即日启程,秘密前往玉门,全权处理与猎骄靡之交涉事宜,务必要摸清虚实,稳住其心。勃兄, 增援玉门的五千精锐及一应物资,加速调配,随时待命西运。业儿, 你总责此事与各方的协调,所有关于玉门、乌孙的文书情报,均由你先行阅览,提出意见。”
“臣等(老臣)(儿臣)领命!”三人轰然应诺,精神振奋。乌孙王统的到来,如同一颗火种,为陷入僵局的西域局势,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系统提示:重大历史转折事件触发!乌孙王统来投,西域战略出现关键性转机… 宿主决策将直接影响汉帝国西域经略的走向… 宿主状态:成功把握战略机遇,应对果断,继承人参与核心决策,战略谋划能力得到实战检验…】
接下来的日子,北地郡这台机器以更高的效率运转起来。奏章以最快的速度发往长安。公孙阙轻车简从,带着精心挑选的礼物和护卫,星夜兼程赶往玉门。周勃坐镇狄道,统筹粮草军械的调集。李玄业则忙碌地协调着各方信息,将玉门障陆续发来的关于猎骄靡一行更详细的情况、西域最新动向等情报,及时整理分析,呈报父亲。李凌则坐镇中枢,掌控全局,同时更加关注长安方向的反应。
九月二十,来自玉门障的后续密报到达,带来了更多细节:猎骄靡伤势稳定,对汉朝的援助感激涕零,多次表示愿效忠汉室,只求复仇。他提供了大量关于匈奴在乌孙故地兵力部署、各部族态度、以及西域诸国(尤其是车师、龟兹)在乌孙灭亡后惶惶不安的情报,极具价值。年幼的泥靡受到惊吓,但身体状况尚好。王猛依据指令,已尝试派遣小股部队,护送乌孙使者,携带猎骄靡的信物,秘密西行,联络抵抗力量。
九月二十五,长安方面终于有了回音。不是正式的诏书,而是一封通过“潜渊”渠道传来的密信,来自宫中一位交好的宦官。信中提到,陛下接到北地急奏后,极为重视,连夜召见周勃、灌婴、薛欧等重臣密议。朝中意见分为两派:周勃、灌婴等力主抓住机会,立即扶立泥靡,授予猎骄靡官职,全力支持其复国,以牵制匈奴;薛欧等则顾虑此举会彻底激怒匈奴,引发大规模战争,且劳师远征,耗费巨大,主张谨慎,可暂时庇护,但不宜公开支持。陛下尚未最终决断,但已倾向支持前者,并已命大行令草拟诏书,派遣使者前往玉门勘验实情。密信建议靖王可先行准备,但勿轻举妄动,等待正式旨意。
收到此信,李凌心中大定。皇帝的倾向已明,大事可成!他立即下令,增援玉门的先头部队一千人,由一名得力校尉率领,携部分粮草箭矢,先行出发,以示支持,并增强玉门障的防御力量。
九月三十,公孙阙的密信从玉门障传来。信中详细汇报了他与猎骄靡数次深谈的情况,对猎骄靡的评价是:勇猛善战,复仇心切,对汉朝依赖深,目前看忠心可嘉,然其性刚烈,日后需善加引导。泥靡确系军须靡幼子,身份无误。公孙阙已与王猛、猎骄靡初步议定,待朝廷使者一到,便行正式册封、授官之礼。同时,玉门障派出的使者已成功联系上数股仍在抵抗的乌孙部落,皆闻讯振奋。
秋日的北地,因这“玉门星火”而充满了昂扬的斗志。李凌站在王府院中,望着西北方天空的星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这缕来自西极的曙光,或许将照亮一条全新的、通往远方的道路。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西域传:“乌孙国……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后稍强大……”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秋,乌孙王嗣泥靡、大将猎骄靡来投玉门。凌公果断应对,奏报朝廷,遣使安抚,西略现转机。世子玄业参赞机要,献策得宜。”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玉门星火,上帝应机而动;西极曙光,圣域运筹帷幄;圣嗣献策,渐显宰辅之才。”
* 北地秘录·乌孙来投:“乌孙王统至玉门,李凌稳控局势,奏请朝廷,西进战略获关键支点。”
(第四百零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