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九月下至十月
九月下旬的北地,秋意已深,凉意渐浓。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湛蓝如洗,偶有南飞的雁阵掠过,留下声声清唳。原野上,大规模的秋收已近尾声,仓廪俱满,农人正忙于翻耕土地,准备冬小麦的播种,田间地头弥漫着新翻泥土的气息。狄道城中,因连年丰收和边境的相对安宁,市面愈发繁荣,百姓生活安定。然而,靖王府内的气氛,却因西域方向的重大转机而显得格外紧张且充满期待。乌孙王嗣泥靡与大将猎骄靡的到来,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彻底改变了西域的战略态势,也将北地郡推向了帝国经略西域的最前沿。朝廷的最终决策,将直接决定北地未来数年的战略重心乃至命运。在发出紧急奏报后,李凌父子与北地核心僚属便在焦虑与期盼中,等待着来自长安的最终旨意。这期间,北地郡并未停滞,而是按照既定预案,加速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增援玉门的先头部队已出发;粮草军械的调配紧锣密鼓;公孙阙在玉门与猎骄靡的接触不断传来新的情报;对西域诸国的渗透计划也在悄然推进。所有人都明白,朝廷的诏书一旦下达,北地这台强大的机器就必须以最高效率运转起来。终于,在九月的最后几天,那封期盼已久的、决定着数千里外无数人命运的诏书,连同一位身份特殊的钦差,抵达了狄道。
九月二十八日,午后。一队规模不大但仪仗鲜明的队伍,簇拥着一名手持节仗、身着朝服的天使,抵达狄道靖王府。来的并非普通传诏宦官,而是位列九卿的大行令王恢!以其身份亲自前来宣诏,足见朝廷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靖王李凌率世子李玄业及郡府主要官员,大开中门,焚香设案,恭迎天使。
“制诏:咨尔北地靖王凌,并北地郡上下臣工……”王恢展开诏书,声音清朗,在寂静的庭院中回荡。诏书内容,果如之前密信所透露的倾向,但更为具体和权威:
皇帝首先深切肯定了靖王李凌镇守北疆、洞察边情的功绩,对其及时奏报乌孙王嗣来投之事表示嘉许。随即,针对西域局势,做出如下决断:
“一、 准乌孙故王军须靡之子泥靡,承袭乌孙王号,着大行令王恢持节,赴玉门障行册封礼。赐泥靡汉印绶、车服,赏金帛若干。其年幼,暂居玉门障,由汉官教习礼仪。
二、 授乌孙左大将猎骄靡为‘汉乌孙都督’,领乌孙故地军事,赐爵关内侯,令其统辖现有乌孙部众,招抚流亡,徐图恢复。
三、 升玉门障为‘玉门关’,置‘护西域校尉’,秩比二千石,以原玉门都尉王猛升任,假节,总辖玉门关防务,并授其‘抚慰西域诸国,相机处置边事’之权。其所请增兵五千、辅兵一万,准。所需粮饷器械,由北地、陇西、安定诸郡及大司农协同调拨。
四、 令北地靖王凌,总责西陲一应军务后勤,协调诸郡,保障玉门关及乌孙都督所需。西域诸国事宜,护西域校尉可临机决断,然须及时禀报北地靖王及朝廷。
五、 遣使持玺书,告谕车师、龟兹、楼兰等西域诸国,宣示汉室立乌孙新王、助其复国之决心,令其各自安守,勿助匈奴。”
最后,诏书严词谴责匈奴吞并乌孙、为害西域的暴行,申明汉廷“扶弱抑强,存亡继绝”之王道,并勉励北地将士用心王事。
“臣凌,谨遵陛下诏令!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凌率领众人,恭敬叩拜接旨。心中一块巨石落地,朝廷不仅全盘采纳了北地的建议,更赋予了北地郡总揽西陲后勤、协调诸郡的重任,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北地郡在帝国西线战略中的地位和权力。
宣诏完毕,李凌将大行令王恢请入正堂,设宴款待。席间,王恢私下对李凌道:“王爷,陛下对此事极为看重,临行前特意召见下官,言道‘西事悉以委靖王,卿其勉之’。周太尉、灌丞相亦嘱托下官,望王爷放手施为,朝廷必为后盾。然,薛大夫等人……仍有非议,王爷还需谨慎行事,尤其需速见成效,以塞悠悠之口。”
李凌举杯谢道:“有劳王大人亲临宣示天恩。凌必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亦不负太尉、丞相期许。西陲之事,关乎国运,凌定当如履薄冰,务求实效。王大人远来辛苦,且在狄道歇息两日,凌已备好向导护卫,护送大人前往玉门。”
“王爷安排周详,下官感激。”
送走王恢后,李凌立即召集李玄业、周勃、赵破奴(已从朔方赶回)及主要曹署主官,举行紧急军政会议。大行令王恢亦受邀旁听,以示尊重与透明。
会议在靖王府议事厅举行,气氛庄重而热烈。
李凌首先传达了诏书精神,随后开门见山:“陛下圣明,决断果毅,我北地深受国恩,重任在肩!西陲成败,在此一举!诸位,需即刻行动,不得有误!”
“勃兄,”李凌看向长史周勃,“后勤保障乃重中之重!五千正兵、一万辅兵之粮秣、被服、饷银,以及玉门关、乌孙部所需之巨额物资,需立即详细核算,制定输送计划。与陇西、安定等郡的协调文书,由你亲自草拟,以本王名义发出,务求顺畅。府库钱粮,可动用几成?缺口几何?如何筹措?需立即明确!”
周勃成竹在胸,禀道:“王爷,臣已初步核算。今岁北地丰收,府库充盈,支撑首批三个月粮草及部分军械绰绰有余。然,长期维持,需朝廷拨付及诸郡协济。臣已草拟协济方案及请款奏章,请王爷过目。输送路线,拟分两路:主力沿湟水谷地,经金城(兰州),入河西走廊至玉门;偏师走北路,经休屠王境,以为策应。沿途设立补给点,已着手准备。”
“好!勃兄虑事周详!便依此议,立即执行!所需民夫、车马,由你统一调配,各县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李凌决断道。
“末将遵命!”周勃领命。
“破奴,”李凌目光转向都尉赵破奴,“兵贵神速!增援玉门的五千精锐,由你亲自从各营中遴选,必要百战劲卒,尤善骑射、耐苦战者!十日内,必须完成集结、装备配发、临战训示!由其部将统领,先行开赴玉门!你本人,需统筹朔方、北地两处防务,严防匈奴趁我西顾,偷袭北线!朔方方向,尤其要加意戒备!”
赵破奴慨然应诺:“王爷放心!末将已有人选,皆是我北地儿郎中的翘楚!十日内必集结完毕,誓师西进!朔方有末将在,胡虏休想越雷池一步!”
“子通仍在玉门,”李凌对众人道,“西域事务,千头万绪。‘护西域校尉’王猛,权责加重,然其地处前沿,需我等大力支持。业儿,”他看向李玄业,“联络、协调之责,由你总负。与玉门关的一切文书往来,情报分析,物资需求核实,乃至与乌孙都督猎骄靡的初步交涉(除正式册封礼仪外),均由你先行处理,提出意见,报我定夺。西域事务曹需全力运转,细作派遣、情报汇总,需更加精细。尤其要密切关注车师、龟兹等国之动向,匈奴之反应。”
李玄业肃然起身:“儿臣领命!定当悉心办理,确保玉门关与狄道信息畅通,协助王校尉稳定西域局势。”
李凌又对众人道:“大行令王大人不日将赴玉门册封,此乃宣示汉威、稳定乌孙人心之关键。所需仪仗、赏赐之物,需精益求精,务必彰显天朝气度!此事,由勃兄协同典客曹办理。”
“老臣明白!”周勃应道。
会议持续了近两个时辰,各项任务均明确到人,时间节点清晰。大行令王恢在旁聆听,见北地郡上下号令严明,应对迅捷,井井有条,不禁暗自点头,心道:“靖王治军理政,果然名不虚传。世子年轻有为,诸臣尽心用命,朝廷西顾,可谓得人。”
十月初,北地郡全面进入了战时状态下的高效运转。狄道城外,新设立的西征大营内,人喊马嘶,一队队精锐士卒开入,领取崭新的衣甲、锋利的兵刃、强弓硬弩,士气高昂。通往西方的官道上,运送粮草辎重的车队络绎不绝,首尾相接。郡府各曹署,灯火常明,吏员们忙碌地核算账目、起草文书、调拨物资。世子李玄业的书房,成了事实上的西域事务协调中心,各地讯息如雪片般飞来,经他梳理分析后,或直接处理,或呈报父亲,其决断之明快,考虑之周详,令周勃等老臣也暗自赞叹。李凌则坐镇王府,总揽全局,批阅如山公文,接见各方官吏,决策军国要务,常常忙碌至深夜。
在此百忙之中,李凌并未忘记那玄妙的“神谕”。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独处一室,默运那篇法诀,尝试感应那冥冥中的“信仰之力”。他隐约感到,随着北地郡这台机器为了一个宏大的国家目标而全力开动,随着无数军民为此目标而奋斗,似乎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微弱但确实存在的力量,正在缓缓汇聚。这种感应虽仍极其模糊,却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
十月初五,大行令王恢在五百北地精骑的护卫下,携带着丰厚的赏赐与庄严的仪仗,离开狄道,浩浩荡荡前往玉门关,准备举行册封大典。同日,由赵破奴精心挑选的五千西征先锋,在北地军民的热烈欢送下,誓师出征,踏上了通往玉门的征程。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西方苍茫的地平线上,带去了北地的决心与力量,也带去了帝国经略西域的新希望。
李凌与李玄业站在狄道城头,目送着远去的队伍。
“业儿,看见了吗?这便是大势所趋。”李凌缓缓道,“朝廷决断,军民用命,万众一心,方能成此大事。我辈身处其中,唯有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方能不负君恩,不负民心。”
“儿臣明白。”李玄业目光坚定地望着西方,“此去玉门,道阻且长,然功在千秋。我北地子弟,必将在西域写下壮丽篇章。”
秋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袍,远方天地辽阔。金城(狄道)的决策,已然化为坚定的行动,西陲的格局,正在悄然改变。而更大的风浪,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百官公卿表:“大行令,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冬,朝廷诏至,册乌孙王嗣,设玉门关,授凌公总西陲后勤。凌公部署,遣精兵,输粮秣,西略遂入实行。世子玄业协理西域事,愈见干练。”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金城决策,上帝承命安边;砥定西陲,圣域宏图展布;圣嗣理繁剧,砥柱之才已成。”
* 北地秘录·西略始行:“朝廷定策,北地为主;李凌总责后勤,遣兵输粮;世子协理西域事,西进战略进入实质阶段。”
(第四百零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