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 > 第230章 论坛上的“暗度陈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0章 论坛上的“暗度陈仓”

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宴会厅内,嗅着新闻味道的媒体记者济济一堂。

水晶吊灯的光芒倾泻而下,映照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空气里混杂着学术圈的矜持、情报人员的审视,以及刻意营造的金钱与野心交织的气息。

远航国际前沿科技论坛的牌子挂得端正,台下坐着的人却心思各异——有真正来交流学问的科学家,有奉命的FbI探员和五角楼技术观察员,还有几位来自欧洲情报机构的“随行人员”,活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谍战戏码误入了学术殿堂。

陈晓站在主讲台上,西装革履,表情是标准的商业精英式微笑。他今天要作为主角,给这个临时凑成的“国际谍战联谊会”,唱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戏!

先生们,女士们,他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传遍会场,远航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业务现在已经遍及全球,我们的货轮航行在四大洋,我们的车队穿梭于各大洲。但管理信息的瓶颈日益凸显:我们无法实时掌握每一艘船、每一辆车的确切位置。风暴、延误、甚至......不可言说的风险,都在侵蚀着我们货物运转的效率与安全。

台下的FbI探员布朗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笔尖悬在笔记本上。

陈晓话锋一转,抛出了他精心准备的:因此,决定正式立项星轨计划。我们设想,未来能够用我们自己的火箭——发射属于我们自己的商业卫星,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定位与追踪网络。我们的每一艘货轮,每一辆卡车,都将成为这个网络上的一个信息节点,实现真正的、全天候的物流可视化!

场内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更多的是交头接耳的议论。卫星?全球定位追踪?这听起来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范畴,隐隐擦着了某些敏感领域的边。

陈晓内心冷笑:饵撒出去了,就看看鱼儿会不会上钩吧。卫星定位追踪货船?这牛皮吹得我自己都快信了。不过,不擦点国家安全的边,怎么能让台下这些搞情报的老爷们竖起耳朵往这看呢?

他一本正经地继续阐述其商业价值,描绘着高效物流的美好蓝图,仿佛完全没意识到他这个星轨计划在某些人听来,跟我想造个全球监视系统差不多意思。

FbI的布朗探员飞快地记录着,眉头拧成了疙瘩。

旁边五角大楼的空军上校侧过头,用几乎不可闻的声音说:商业卫星?定位全球船只车辆?这个陈晓他真的想上天啊?!

布朗没吭声,但心里已经给和陈晓标上了一个需高度关注的标签。

陈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用这个看似宏大、疯狂擦边美国国家安全的、实则目前纯属画饼的航天项目发布会演出,牢牢吸住现场几乎所有官方监视者、FbI和军方的绝大部分注意力,让他们没空去琢磨分会场角落里那些纯学术交流。

他成功了。

……

就在陈晓在主论坛兴风作浪的同时,分会场的气氛要纯粹得多。这里是空气动力学与推进技术专题研讨的场地,钱雪生教授刚刚做完关于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换的报告,台下来自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的詹姆斯·惠特克博士和法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的皮埃尔·杜兰德教授立刻围了上来,就一个计算模型的细节展开了热烈讨论。

钱教授,您对扰动波发展的数学描述非常精妙!惠特克博士毫不吝啬赞美。

确实,这为我们理解跨音速区的非定常现象提供了新思路。杜兰德教授补充道。

站在一旁协调的林默涵,适时地为众人递上咖啡,微笑着加入对话:几位教授的交流真是令人受益匪浅。科学无国界,思想的碰撞才能孕育突破。她语气自然,仿佛只是一个热心于学术交流的组织者。

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欧洲在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惠特克和杜兰德谈兴更浓,甚至提到了他们所在机构近期的一些非涉密研究计划和学术访问安排。钱雪生听得极为专注,他已经很久没有体验到这种不受干扰、纯粹基于学术的交流了,仿佛回到了被监视之前的自由时光。林默涵在一旁默默听着,记下了几个欧洲研究机构和潜在访问机会的关键词。

……

茶歇时间,人群分散开来。林默涵看似随意地走到独自站在窗边眺望的钱雪生身旁。

钱教授,今天的报告分享非常精彩。她声音温和。

钱雪生回过神,微微颔首:林博士过奖。还要感谢远航基金提供这个机会,让我能重新接触到学界前沿。

这是我们基金会的宗旨所在。林默涵笑了笑,话锋不着痕迹地一转,看着您和欧洲同行的交流,让我想起我父亲。他当年也是在美国留的学,学的是机械工程。

钱雪生露出些许感兴趣的神色。

他常说,那时出国留学,心里就憋着一股劲,想着一定要学最先进的技术,回去建设自己的国家。林默涵的语气带着追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后来他回了国,虽然没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算是在实业领域尽了一份心力,至少......养活了不少工人,做出了一些能帮助家乡更好建设的机器。他总是跟我说,科技报国不一定非要造出原子弹,让国家在工业上能不完全受制外人,就是胜利。

这番话,看似在聊家常,却精准地触动了钱雪生内心最深处的弦。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位在燕京大学任教、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的老教授。当年他决定出国深造时,父亲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雪生啊,出去好好学,学真本事。但别忘了,你的根在这里。学成了回来,用你外面学到的知识,帮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真正地站起来。‘科技报国’,不应是一句空话啊。

父亲的期望,他离乡背井求学的初衷,与眼前这位林博士父亲的故事何其相似!那种跨越时空、共鸣于血脉和理想的情感,瞬间冲垮了钱雪生因长久压抑而筑起的心防。他感到鼻尖微微发酸,一种找到的激动在胸腔里涌动。

令尊......令人敬佩。钱雪生的声音有些沙哑,我父亲......他也曾是这么期望我的,可惜我现在还做不到。他没有多说,但眼神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已说明一切。

林默涵知道,火候到了。她扫了眼远处FbI布朗的背影,没有在这个话题继续深入,只是轻声说:老一辈人的期望,我们这代人,总要想办法去实现,哪怕道路艰难。

这时,怀斯拿着名单走了过来,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附近的人听到:林博士,我们初步拟定的星轨计划欧洲顾问团队名单差不多了,惠特克博士和杜兰德教授都表示了浓厚兴趣,具体待遇还需要您最终敲定一下。

林默涵接过名单,快速浏览了一下,点了点头,随即对钱雪生报以歉然的微笑:钱教授,失陪一下,有些事务需要处理。

钱雪生看着林默涵和怀斯走向那几位欧洲科学家,看着他们热情地交谈,看着林默涵与惠特克、杜兰德等人握手,显然是在落实那个星轨计划的顾问事宜。他站在原地,手里端着已经微凉的咖啡,心里莫名地空了一块。

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悄然蔓延。为什么没有邀请我?是因为我的研究领域不相关?还是因为......我身上那甩不掉的?

他自嘲地笑了笑,或许是自己想多了。毕竟是一家商业公司,选择顾问自然有他们的商业考量。只是,在那位林博士勾起他对科技报国的强烈共鸣之后,却被排除在这样一个看似宏大的计划之外,感觉就像在寒冷的冬夜里看到一簇温暖的篝火,却被告知不能靠近。

他望着窗外纽约冰冷的摩天楼丛林,内心深处对归途的渴望,从未如此清晰而迫切。父亲的话言犹在耳,林博士父亲的故事更添了一把火。可是,回家的路在何方?

钱雪生轻轻叹了口气,将失落压在心底。至少,今天他重新感受到了学术的活力和同行的尊重,也意外地遇到了能理解他内心深处抱负的。这已算是不小的收获。

……

林默涵注意到了钱雪生落寞的神情,但她没有立刻上前。她与陈晓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当然现在不能邀请他。FbI的眼睛正死死盯着。必须让他先,才能为下一步——通过欧洲科学家发出邀请——创造更自然、更安全的条件。

钱雪生默默站起身,收拾好自己的笔记。他与林默涵道别时,努力维持着礼貌的笑容,但眼神中的那丝黯然却无法完全隐藏。

谢谢林小姐今天的安排,交流很有收获。他语气依旧客气。

钱教授太客气了,期待下次能与您有更多交流。林默涵与他握手,语气真诚,仿佛完全没有察觉到他的失落。

看着钱雪生独自离开会场的、略显萧索的背影,林默涵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

论坛还在继续,喧嚣之外,一些无形的线已经悄然串联起来。陈晓的诱饵成功吸引了监视者的目光,林默涵则在学术交流的掩护下,完成了与钱雪生的第一次深入心灵的接触,并埋下了通往欧洲“回家路”的伏笔。

然而,FbI的布朗探员合上笔记本,看着不远处与欧洲科学家言笑晏晏的林默涵,又瞥了一眼独自离场的钱雪生,职业本能让他觉得,这场看似热闹和谐的学术论坛,底下涌动的水流,似乎并不像表面那么平静和简单。

陈晓那个星轨计划是真是假?

这位林博士,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和基金会负责人吗?

钱雪生真的就这么被排除在外?

他拿起笔默默写下:重点监察目标钱雪生与基金会负责人林默涵有过短暂单独交流,内容未知,但建议加强对林默涵的背景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