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 > 第182章 儿行千里母担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霜染黄了陇东高原的酸枣林,也给平凉城的城墙镀上了一层冷冽的白。红军主力部队抵达近郊的消息,像一阵惊雷滚过黄土坡,让这座刚经历过人心觉醒的古城,彻底沸腾起来。街头巷尾的议论声不再是私下的窃窃私语,而是明目张胆的期盼,百姓们扶老携幼,远远望着红军营地升起的炊烟,眼里满是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刘勇斌这些天几乎没合过眼。他和高剑、王瑞等人忙着把最新的抗日传单贴遍全城的每一个角落,传单上不再只有文字,还画着红军战士冲锋的简笔画,旁边配着“联合抗日,还我河山”的醒目字样。可每当夜深人静,望着远处红军营地飘扬的红旗,他心里总有一股按捺不住的冲动在翻涌——那是渴望投身战场、亲手抗击日寇的热血在燃烧。

“我想去参军。”这天清晨,在学校后面的老槐树下,刘勇斌终于向高剑说出了藏在心底多日的想法。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眼神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

高剑愣了一下,随即眼中也燃起了火焰。他拍了拍刘勇斌的肩膀,激动地说:“我正想跟你说这事!张将军的演讲我天天在脑子里过,红军战士们打仗的样子我也亲眼见过,咱们总不能一直只在背后贴传单,是时候真刀真枪地去干一场了!”

高剑的父亲是平凉城里的铁匠,九一八事变后,老家东北的亲戚尽数失联,他从小就听着父亲讲述日本人的暴行,心里早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这些日子跟着刘勇斌一起做抗日宣传,看着红军为百姓做主、为抗日拼杀,参军的念头早已在他心里扎了根。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已经看到了并肩作战的场景。他们约定,各自回家向家人告别,次日清晨在城门口汇合,一起奔赴红军营地。

回到家时,天刚蒙蒙亮。刘勇斌的家在平凉城西北角的一条老巷里,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院子里种着几棵白菜,墙角堆着父亲刘平贵劈好的柴火。母亲李玲玲正在灶台前忙活,袅袅炊烟从烟囱里升起,弥漫在清晨的薄雾中。

“斌子,这么早去哪了?快过来吃早饭。”李玲玲看到儿子回来,连忙擦了擦手上的面,招呼他坐下。桌上摆着玉米糊糊和几个窝窝头,还有一小碟咸菜,这是这个普通家庭最寻常的早餐。

刘勇斌坐在炕沿上,看着母亲眼角的皱纹和父亲鬓角的白发,心里有些酸涩。他深吸一口气,轻声说:“爹,娘,我有件事想跟你们说。”

刘平贵放下手里的旱烟袋,看了看儿子凝重的神色,缓缓说道:“你说吧,我们听着。”

“我想去参加红军。”刘勇斌抬起头,迎上父母的目光,一字一句地说,“红军主力部队来了,他们是真心抗日的队伍。姐姐和姐夫都在红军里做贡献,姐姐负责医护,姐夫跟着部队打仗,我也长大了,不能总躲在后面,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亲手打跑日本人。”

他的声音越来越激昂,张学良将军在平凉省立二中操场上的演讲,此刻仿佛又在耳边回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些滚烫的话语,早已刻进了他的骨子里,成为他前行的信念。“张将军说过,我们这代人,要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不能让他失望,不能让那些在东北受苦的百姓失望,更不能让咱们中国人一直被日本人欺负!此生,我就要为国家贡献全部力量,打败侵略者,让山河重归完整!”

院子里瞬间陷入了沉默,只有灶台里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李玲玲手里的面杖“啪”地掉在案板上,她转过身,背对着儿子,肩膀微微颤抖。她早就知道儿子跟着同学做抗日宣传,也知道他心里装着家国大义,可真当听到他要去参军打仗时,做母亲的私心还是让她难以接受。

“斌子,你还小,才十七岁啊。”李玲玲的声音带着哽咽,“打仗是要死人的,娘不想让你去受苦,更不想失去你。咱们在家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等日本人被打跑了,你想做什么娘都支持你。”

刘勇斌站起身,走到母亲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娘,正是因为日本人还没被打跑,咱们才过不上安稳日子。你忘了去年日本人轰炸东北的事了?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多少孩子没了爹娘。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咱们身上,更不能让后人骂我们这代人懦弱。”

刘平贵一直沉默着,他拿起旱烟袋,点燃后深深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显得格外深沉。他年轻时也曾想过参军报国,可奈何家境贫寒,只能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如今儿子有这样的志向,他心里既骄傲又不舍。

“孩子,你长大了。”刘平贵放下旱烟袋,语气沉重却坚定,“爹支持你。打跑日本人,才是对我老刘家最好的交代,才是给天下百姓最好的安稳。你姐姐姐夫做得对,你也做得对,咱们中国人,就该有这样的骨气。”

“他爹!”李玲玲转过身,泪眼婆娑地看着丈夫,“你怎么还支持他?战场上刀枪无眼,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咱们可怎么活啊?”

刘平贵握住妻子的手,叹了口气说:“玲玲,我知道你心疼孩子,可国家都快没了,咱们的小家又能安稳多久?没有国,哪有家啊。斌子有这样的觉悟,是咱们的骄傲。咱们做父母的,不能拖他的后腿。”

李玲玲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丈夫决绝的态度,知道自己再怎么反对也没用了。她抹了抹眼泪,转身走进里屋,没过多久,她拿着一个布包走了出来,塞到刘勇斌手里。

“这里面是两双布鞋,我连夜赶做的,你带着。”李玲玲的声音依旧带着哭腔,她仔细打量着儿子,仿佛要把他的模样刻在心里,“在外面打仗,一定要注意安全,别逞强,吃饱穿暖,一定要活着回来。娘在家等你,等你打跑了日本人,回来吃娘做的面。”

刘勇斌打开布包,两双崭新的布鞋整齐地叠放在里面,针脚细密,鞋底厚厚的,还垫了一层晒干的艾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知道,这是母亲一夜未眠赶做出来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牵挂与期盼。

“娘,你放心,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刘勇斌的眼眶也湿润了,他紧紧抱住母亲,“等我打跑了日本人,一定回来好好孝敬你和爹,再也不离开你们了。”

那天晚上,李玲玲几乎哭了一夜。她坐在灯下,又给儿子缝补了一遍衣物,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干粮和几块银元都塞进了他的背包里。刘平贵则坐在院子里,抽了一夜的旱烟,烟头在黑暗中一闪一闪,像他心里难以平复的情绪。刘勇斌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他想着即将到来的征程,想着战场上的烽火,想着姐姐姐夫的身影,想着张学良将军的嘱托,心里既紧张又激动。

次日清晨,天还没亮,刘勇斌就起床了。他穿上母亲缝补好的衣物,背上装满干粮和布鞋的背包,最后看了一眼熟悉的家。李玲玲把他送到门口,又叮嘱了一遍:“路上小心,到了部队要听长官的话,和战友们好好相处,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娘,我知道了。”刘勇斌重重地点了点头,强忍着眼泪,转身向城门口走去。刘平贵跟在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孩子,爹等着你凯旋的消息。”

走到城门口时,高剑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他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脸上带着坚定的笑容,看到刘勇斌过来,连忙迎了上去:“准备好了吗?咱们出发!”

“准备好了!”刘勇斌点点头,两人相视一笑,并肩朝着红军营地的方向走去。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笼罩着陇东高原的沟壑与土坡。两人的身影在薄雾中渐渐拉长,脚下的黄土路崎岖不平,却通向充满希望的远方。他们身后,是渐渐苏醒的平凉城,是父母的牵挂,是百姓的期盼;身前,是红军营地飘扬的红旗,是战友们期盼的目光,是抗日救国的战场。

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前往红军营地的年轻人,有农民,有学生,还有曾经马鸿宾部的士兵。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同一个目标——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结伴而行,互相鼓励,脚步声坚定而有力,回荡在空旷的黄土坡上。

“你说,咱们到了部队,会先训练多久啊?”高剑好奇地问道。

“不知道,但我一定会好好训练,争取早日上战场,亲手打死几个日本人。”刘勇斌望着远方,眼神里充满了憧憬,“我还要找到姐姐姐夫,让他们看看,我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

“我也是!”高剑握紧拳头,“我要为我东北的亲戚报仇,让日本人血债血偿!”

太阳渐渐升起,驱散了薄雾,照亮了陇东高原。红军营地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红旗在阳光下迎风招展,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远处传来了嘹亮的军号声,激昂而有力,仿佛在召唤着有志之士加入抗日的洪流。

刘勇斌和高剑加快了脚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热血与坚定的信念。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注定充满荆棘与危险,战场上的炮火可能会吞噬生命,但他们毫不畏惧。因为他们心中装着家国,装着百姓,装着“一致抗日”的崇高理想。

张学良将军的演讲依旧在耳边回响,姐姐姐夫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父母的嘱托铭记在心。刘勇斌握紧了背包里的布鞋,感受着母亲的牵挂与期盼,脚步愈发坚定。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只懂读书的学生,而是一名肩负着国家与民族希望的红军战士。

陇东的秋风迎面吹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远处红军营地传来的歌声。那歌声激昂而悲壮,“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回荡在黄土高原的上空,也回荡在刘勇斌和高剑的心中。

他们迎着朝阳,朝着红旗飘扬的方向,义无反顾地走去。他们的身影融入了奔赴战场的人流中,成为了“一致抗日”洪流中的一滴水,却也汇聚成了改变时代的力量。平凉城渐渐远去,但这座见证了他们觉醒与出发的古城,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而他们的远征,也将在陇东秋潮的见证下,书写出属于青春与热血的壮丽篇章。

前路漫漫,烽火连天,但刘勇斌和高剑的心中,燃烧着永不熄灭的希望。他们坚信,只要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打跑侵略者,让山河重归完整,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而他们,也将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为这个信念,为这个希望,不懈地奋斗下去。

陇东的秋潮依旧汹涌,而这支年轻的队伍,正踏着秋声,朝着抗日的战场,奋勇前进。他们的征程,是一个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时代的转折,更是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