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催更的“秋补”号角。
立秋一过,郑州的天空像被谁调低了饱和度,风里卷着杞柳与黄土的干燥味。明远楼行政主厨李明远把日历翻到“处暑”那一页,用铅笔在空白处写了四个字——“秋补菜单”。
他深知,中原人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风一起,脾胃最易受燥邪所伤,若此时端上一碗汤清味厚、养阴润燥的炖品,不仅是味觉的犒赏,更是顺应天时的“药方”。
于是,一场关于“秋季养生菜”的内部头脑风暴,在明远楼三楼“豫味研创室”悄然展开。
长桌上摆着麦黄纸、色卡、温度计、ph试纸,还有从焦作、开封、周口等地连夜运来的20多种食材样品。
李明远给团队定下三条硬规矩:
1. 必须选用《本草纲目》有明确“润燥、健脾”记载的豫产道地食材;
2. 烹调过程“零添加、少油盐”,让老人、孩子都能放心喝;
3. 出品要“快”——门店现炖控制在150分钟内完成,预制菜复热不超过10分钟,且风味损失≤5%。
规矩一出,研创室瞬间安静,只听见电子计时器“滴——”的一声,倒计时开始。
----从“垆土怀山药”到“一年柴鸡”的千里挑一。
1. 怀山药:怀山药古为“四大怀药”之首,但市面上充斥“沙土山药”“菜山药”,粉性不足、久煮易烂。
李明远带着采购经理李婧,驱车直奔焦作温县赵堡镇。正午的垆土地被太阳烤得发白,脚踩上去“噗嗤”作响,像踩进一块巨大的茯苓饼。
老农赵三爷抡起铁锹,顺着垄沟一铲,一根根笔直的垆土铁棍山药带着湿泥蹦出来,断面雪白,黏液拉出10厘米长的丝。
赵三爷眯眼笑:“别看它丑,弯弯曲曲像人参,粉足,煮20分钟汤就稠。”
李婧把山药样品塞进便携式质构仪,数据显示:折断强度≥0.75N,黏液蛋白含量3.8%,远超药典标准。她冲李明远比了个“oK”。
2. 柴鸡:鸡种选定豫东“固始鸡”,散养周期必须≥365天。李明远蹲进鸡舍,随机抓起一只黑脚红羽的公鸡,摸龙骨、压鸡胸、看脚距,再掂重量——2.7斤,刚好。他转头对供应商说:“我不要‘速成鸡’,只要‘练过功夫’的鸡,皮下脂肪要薄,肌间脂肪要丰富,炖出来才汤清味浓。”为了验证,他当场用便携式超声测脂仪检测,皮下脂肪厚度3.2毫米,低于行业均值30%。
3. 水:炖汤用水取自新郑始祖山天然裂隙水,总硬度128mg\/L,呈弱碱性,煮沸后水垢少,汤色更亮。
----实验室里“拆”出的2小时30分钟。
回到研创室,李明远把团队分成三组:
A组负责“去腥方程”——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柴鸡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释放曲线;
b组负责“美拉德反应”——寻找鸡肉与山药在炖煮过程中还原糖与氨基酸的最佳配比;
c组负责“质构重建”——保证预制菜复热后,山药不碎、鸡肉不柴。
连续72小时,实验室灯火通明。A组发现:柴鸡在92c时,tVb-N释放出现第一个峰值,此时必须“焯水+冲净”,可把腥味降低68%;b组在124c、ph 6.8的条件下,鸡肉中谷氨酸与山药中甘露聚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坚果+奶香”风味物质2-乙酰基-1-吡咯啉,浓度可达1.8μg\/kg,正是“汤鲜”的关键;c组用1%海藻糖+0.3%k-卡拉胶对山药进行真空渗透,冷冻-解冻后,断裂力仅下降7%,而对照组下降41%。
----数据锁定,工艺路径清晰:
焯水(92c,3分钟)→砂锅炖(98c,120分钟)→加山药焖(95c,30分钟)→速冷(4c,45分钟)→真空灌装→巴氏杀菌(85c,25分钟)。
整个过程零味精、零鸡粉,仅用3克盐、5克小黄姜、2克大枣提味。
----厨房里的“老砂锅交响曲”
9月15日清晨5:30,明远楼中央厨房蒸汽缭绕。
一口口直径30厘米的荥阳紫砂砂锅排成矩阵,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厨师长王啸天(王建业的大儿子),把焯好的柴鸡码进锅底,加山泉水至八分满,投姜枣,盖上瓦盖,沿锅沿淋入一圈花生油——“封盖气”,这是老豫菜的土办法,可减少水分蒸发10%。
计时器设定120分钟,温度探头精准控在98c。汤面保持“虾眼水”状态,偶尔冒出一声“咕嘟”,像远处稻田的蛙鸣。
两个小时后,李明远亲自试汤。他用白瓷勺轻轻一撇,汤面浮起一层“金线油”,厚度不足1毫米,却凝而不散;舀一勺入口,舌尖先触到清冽甘润,紧接着一股“奶香”从舌根涌上——那是山药多糖与鸡肉脂肪乳化的结果。
“加山药!”他一声令下。切好的垆土山药段呈“滚刀块”,每块长约4厘米,截面能看到晶莹的“黏液珠”。山药入锅后,火候调至95c,焖30分钟。最后5分钟,厨房所有人屏住呼吸,只听砂锅里“噗噗”细响,像秋雨拍窗——那是山药淀粉粒吸水膨胀、表面糊化的声音。
停火、揭盖,一股带着垆土腥甜、鸡肉脂香、大枣醇蜜的复合气味扑面而来。李明远深吸一口,在笔记本上写下:“汤色琥珀,山药粉糯,鸡肉弹牙,回味有坚果奶香,可以上线。”
----从“明远楼”到“预制菜工厂”
门店现炖版定价128元\/份,日供80份,砂锅上桌,服务员先给客人盛一碗“原汤”,再剪入一缕现磨白胡椒,暖胃、醒脾。
预制菜版则走“科技+乡愁”路线:
1. 速冷:炖好的鸡汤在45分钟内从85c降到4c,避免“风味窗口”关闭;
2. 分段灌装:鸡肉、山药、原汤分别真空包装,消费者复热时“三段式”——先热汤,再热鸡,最后热山药,保证口感;
3. 智能标签:外贴NFc芯片,手机碰一碰,跳出“最佳复热曲线”动画,傻瓜式操作。
9月20日,预制菜版在“明远楼小厨”天猫旗舰店首发,5000份库存43分钟售罄。评论区最高赞留言:“人在深圳,喝到老家垆土山药的粉糯,眼泪比汤先热。”
上线第七天,门店日均销量80份,周末峰值110份,占整店桌均20%;
预制菜版首月销4.2万份,复购率38%,高于店铺均值15个百分点;
美团“郑州养生菜”热搜榜,关键词“怀山药炖柴鸡”跃居第一,搜索量环比涨320%;
后台用户画像:35-55岁女性占61%,标签“养生妈妈”“精致银发”;
最意外的一条反馈来自郑州人民医院消化科:“建议把汤打包做成200ml小包装,术后流质患者急需。”李明远看完,默默在ppt上加了一页“医疗渠道拓展”。
----消费者故事:一碗汤的温度。
1. “豫菜母女”
周六中午,明远楼靠窗桌。67岁的刘爱莲用调羹舀起一块山药,轻轻吹气,喂给94岁的母亲。老人牙齿掉光,山药入口即化,她含糊不清地说:“像小时候你姥姥在垆土地里给我掰的‘山药娃娃’。”刘爱莲瞬间红了眼。
2. “加班狗”的深夜救赎
程序员张弛连续加班三天,凌晨一点回到出租屋,把预制菜包扔进恒温壶,10分钟后,整个合租屋飘满“坚果奶香”。他拍视频发抖音:“如果生活太苦,那就给自己加点垆土山药的粉糯。”播放量破百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