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豫菜春秋 > 第122章 养老院合作:每周送养生餐,获社会赞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2章 养老院合作:每周送养生餐,获社会赞誉

“把怀山药炖柴鸡端进夕阳红,让豫菜温度慢炖时光”

——缘起:一封来自“银杏敬老院”的感谢信

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李明远照例在总部三楼“明远书房”拆阅顾客来信。

大部分信件是打印精美的消费点评,唯独一封牛皮纸信封、字迹颤巍巍的手写信让他瞬间放慢动作——

“李老板:俺是银杏敬老院84岁的王桂兰。上个月,市商务局组织‘餐企敬老日’,您家小伙计给俺盛了一碗‘怀山药炖柴鸡’。那口汤一入口,俺就想起了1958年俺娘在焦作矿区熬的‘山药鸡汤’——眼泪鼻涕一块儿下来了。俺院里有18位80岁以上老姐妹,都想再喝一口,可惜牙口不好、肠胃弱,出不了门。要是能再吃到,俺愿拿自己织的千层底布鞋换……”

信纸上有两团被棉签晕开的泪痕。

李明远读完,沉默良久,对助理小赵说:“调一下下个月的研发排期,咱们做‘银发定制’,把豫菜炖进他们的时光里。”

——项目被命名为“夕阳红加餐计划”。第一步是调研。

生理维度——

? 咀嚼力:60%老人戴义齿,纤维粗的肉类易嵌牙;

? 吞咽功能:22%有轻度吞咽障碍,需防范呛咳;

? 肠胃排空:平均延迟38分钟,油脂超过8%易反酸;

? 基础病:糖尿病32%、高血压57%、痛风11%。

心理维度——

? “不想被特殊化”:拒绝“病号饭”标签;

? “想尝旧味”:对50~70年代中原家常味记忆最深;

? “想看热闹”:喜欢被“外面的人”惦记,对志愿者送餐的“问候”比菜本身更期待。

连续两周,李明远带着营养师、研发厨师、服务经理七进七出五家养老院,用“问卷+试吃+聊天”三维法,把“想吃什么”翻译成“能吃什么”。最终梳理出“软、烂、温、淡、香”的五字银发烹饪标准。

——研发:把“怀山药炖柴鸡”去骨、减油、增稠、定量化。

去骨——

柴鸡卸成“四件”后,在90c热水中浸18分钟,手工拆丝,保留鸡腿筋络,每丝长3~4厘米,横截面≤2毫米,既照顾义齿,又保留咀嚼快感。

减油——

传统柴鸡皮下脂肪6.8%,经“低温慢煮—速冷—脱凝”工艺,降至2.1%;原汤用吸油纸吸附后,再添回去皮鸡胸骨架熬的胶质汤,香味不减。

增稠——

用怀山药自身淀粉做天然增稠,0添加淀粉;山药切段后蒸10分钟,捣泥返锅,汤汁挂勺而不糊喉。

定量化——

每份蛋白15g、碳水25g、脂肪8g、钠480mg,误差±5%,符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65~79岁轻体力档。

温度——

出锅后35分钟内急冷至8c,再用真空保温餐盒复热,中心温度恒定在63c,避免养老院二次加热过火。

——配套菜单同步出炉:

周一:去骨柴鸡怀山药羹+红枣小米粥+蒸南瓜

周三:番茄牛肉末炖土豆+燕麦烂面条+紫薯泥

周日:开封小笼包(薄皮去汤版)+银耳麦仁羹+蒸蛋饺

每餐副食另配“10克坚果碎+50克季节水果”,满足微量元素。

送餐:把“物流”做成“亲访”

时间——每周三、周日10:30出餐,11:15前送达,避开老人晨练与午休。

动线——以总部为圆心,半径15公里内设3条“敬老环线”,每车配备2名志愿者+1名司机,车内恒温箱分层,避免交叉味。

仪式——志愿者清一色藏青围裙、胸牌写“明远楼小厨星”,进门三句话:

“爷爷奶奶好,今天我是您的临时孙子\/孙女。”

“这是今天的菜单,您先闻闻香不香?”

“下周末我们还来,您想带啥小曲儿,我学给您听。”

回访——餐后24小时内电话回访,记录“剩了几口”“盐淡不淡”“下次想吃什么”。

——传播:一碗鸡汤登上《大河报》头版

第一次送餐恰逢重阳节。银杏敬老院90岁的刘鸿儒爷爷是退休语文教师,他拉着志愿者的手说:“孩子,我要写首打油诗。”

“垆土山药玉浆香,柴鸡脱骨更慈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碗热汤暖胸膛。”

敬老院院长把这首诗连同老人捧着汤碗笑成菊花的照片,投给《大河报》。第二天,文章《“明远楼”把豫菜炖进夕阳红》登上头版,配发短评:“当商业向善,味道就有了体温。”

微博话题#河南一餐厅给养老院送饭#阅读量3.7亿,@央视新闻转发并点评:“让老年人吃得体面,是城市文明的标尺。”

——扩张:从3家到5家,再到“夕阳红中央厨房”

报道一出,郑州又有2家公办养老院主动联络。李明远召集董事会,提出“三个不”原则:

? 不涨价——政府补贴+企业让利,老人每餐自付不超过8元;

? 不外包——全部自有中央厨房生产,保证品控;

? 不赶工——单日产能上限1000份,达产即停,绝不牺牲品质。

与此同时,明远楼将原本废弃的地下一层冷库改造成“夕阳红中央厨房”,引进真空冷却机、氮气包装线,专设“银发灶”,与门店供应链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志愿者梯队:从员工到顾客,再到大学生。

短短两周,报名人数破百。李明远建立“夕阳红义工学院”,设三门必修课:

老年人膳食与急救常识(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授课);

豫菜敬老文化(李明远亲授);

与老人沟通技巧(播音系退休教授授课)。

通过考核者颁发“小厨星”胸牌,可累计“孝义积分”,兑换自家餐厅消费券。

——数据:两周三送餐,老人指标悄悄变好

合作第60天,养老院提供了一组惊喜数据:

? 平均体重止跌回升+0.8kg;

? 血红蛋白浓度由112g\/L升至119g\/L;

? 便秘发生率从38%降至19%;

? 抑郁量表(GdS-15)评分下降1.7分。

医生解释:“优质蛋白+低GI碳水+可溶性膳食纤维,改善了老人营养状态,志愿者陪伴又缓解孤独感。”

——幕后:那些没被镜头拍下的瞬间。

凌晨3点,中央厨房灯火通明,52岁的粤菜师傅黄伟明正用手术镊一根根挑鸡筋膜,他说:“我老妈也80岁了,我想她吃到这口时,能嚼得动。”

志愿者小韩,河南大学大四学生,连续6次请假来送餐。她负责的张秀兰奶奶每次都要把舍不得吃的苹果塞给她:“闺女,你跑前跑后,嘴要冒泡,苹果甜。”

李明远生日那天,银杏敬老院30多位老人凑钱订了一个6寸山药泥蛋糕,上面用紫薯汁写着“远子,常回家看看”。他当场红了眼眶:“我开了20年餐厅,第一次有人叫我‘远子’。”

——愿景:让“河南样板”走向全国。

2025年春运前,河南省民政厅召开“康养豫菜”座谈会,邀请李明远做经验分享。他提出“”模型:

1个核心——以豫菜文化为根;

2轮驱动——中央厨房+志愿者;

3类标准——软烂度、营养均衡、情感温度;

4方共赢——老人、企业、政府、社会;

5化路径——菜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配送网格化、服务志愿化、品牌Ip化。

会议结束,厅领导握着他的手说:“争取三年内,让‘河南样板’复制到全省2000家养老机构,再走向全国。”

——尾声:一封信的回声。

项目落地整100天,王桂兰奶奶又写来第二封信——

“远子:俺们院现在一到周三周日就热闹得像赶集。你说怪不怪,以前我晚上总梦见俺娘端着黑铁锅喊我喝鸡汤,锅边豁口硌得慌。最近梦变了,锅是白的,豁口没了,你站在锅边笑。俺知道,那是新时代。——王桂兰 2025.11.3”

李明远把信纸折好,放进办公室抽屉,那里已经躺着30多封来自养老院的信。他抬头望向窗外,郑州的初冬阳光像刚出锅的汤面,冒着金色的热气。

“下一步,把‘怀山药炖柴鸡’做成即食软包装,让远方的游子也能带一份给爸妈。”他喃喃道,然后按下对讲机:“研发部,开会。”

故事,还在慢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