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是一面镜子,照见土地、手指与火焰的指纹”
郑州东站亚朵酒店十九楼小会议室,空调嗡嗡作响。
长条桌一侧是央视《中国味道》导演组:总导演王潇、摄影指导老赵、声音指导阿杰、dIt(数据管理)小冀;另一侧是明远楼团队:李明远、行政总厨王建业、青年厨师张晓萌、文化顾问陈静雅、供应链总监窦国庆。
墙上投影着一张“七日拍摄甘特图”,精确到小时。
王潇用激光笔敲了敲表格:“我们这次不是‘跟拍’,是‘沉浸式共生’——镜头要像一片保鲜膜,紧紧裹住气味、蒸汽、声音和情绪。”
李明远把棒球帽檐往下压:“我只有一个要求:别为了好看而‘导演’。豫菜的魂在‘真’,谁要是让我摆拍‘假颠锅’,我就真翻脸。”
空气安静三秒,双方同时点头。
凌晨一点,会议结束,所有人到走廊排成一排,做“静音”开机仪式——没有人说话,只用食指轻触鼻尖,寓意“闻味”。这是王潇从法国国家地理学来的“嗅觉开机礼”:纪录片的第一观众,是空气。
第一天:土地篇——把“根须”拍成“心电图”
05:20,天色像兑了水的蓝黑墨水。
两辆改装全顺驶出北三环,目的地:周口黄泛区农场。
航拍高度120米,麦苗刚探头,像给褐色土地刷了一层浅绿乳胶漆。王潇要求“镜头贴地”,航拍小冀把无人机降到30厘米,麦芒几乎刮擦镜头。
李明远和农场主老窦蹲在田埂,掐一节麦苗放嘴里嚼,汁液溅到镜头UV镜上,留下一个翡翠色的小点。老赵把焦距调到最近,麦苗叶脉里的水分像高速列车,在日光下“奔跑”。
09:30,转场焦作温县。
垆土铁棍山药基地,深沟1.5米,断面呈“黄牛肝”色。
为了拍“山药呼吸”,录音师阿杰把8通道麦克风塞进沟底,记录根须挤压土壤的“沙沙”声——放大后像潮汐。
李明远亲手起出一根75厘米“铁棍”,掰断,乳白色黏液拉出10厘米黏丝。高速镜头1000帧\/秒,黏丝断裂瞬间被拉长成40秒,像一场微型流星雨。
12:40,崤山溪谷。
冷水红鳞鲤鱼溯河,水温8c。水下摄影师扛着Nauticam防水壳,在流速1.2米\/秒的溪水里“定机位”——膝盖绑铅块,腰系安全绳,镜头与鲤鱼同高。
一条1.2斤鲤鱼尾鳍击水,高速镜头捕捉到0.01秒的水壁破裂,像有人用银针挑破丝绸。王潇在监视器旁轻喊:“这条鱼,活着是诗,死了是菜。”
第二天:刀工篇——“每根丝,都是时间的断面”
拍摄地:明远楼中央厨房“非遗厅”。
背景:3x5米非遗汴绣《清明上河图》,灯光3200K,只为衬出燕菜“牡丹”冷白。
主角:王建业,59岁,工龄43年,左手虎口三道疤。
镜头A:顶部垂直俯拍,4K 60p,记录“落刀—收刀”全程。
流程:
1 重750克、直径18厘米的大白萝卜,去皮后剩650克;
2 横刀切薄片,每片厚0.8毫米,误差>0.1即废;
3 片→丝,每18片为一摞,左手五指“鹰爪扣”,右手刀背几乎贴指甲行走;
4 成品:1080根丝,长8厘米、宽0.3毫米,可穿针。
王建业屏息118秒,刀与砧板发出“嗒——嗒——”微响,像细雨落在瓦檐。
镜头b:微距侧拍,50微距镜,光圈F2.8,景深0.5厘米。
刀锋划过,萝卜片断面渗出半球形液珠,表面张力把光线拉成“小透镜”,映出王建业瞳孔的倒影——像给每一根丝盖了一枚“私人印章”。
拍摄结束,王建业用毛巾擦手,对镜头说:“别叫我‘大师’,我就是一把刀,刀不能老在鞘里,得切、得疼、得变钝、得再磨。”
第三天:火候篇——“炒三不沾”的第三十一次失败
主角:张晓萌,24岁,入职1年,此前是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年级第一。
场景:明远楼“玻璃厨房”,四周游客围观。
“炒三不沾”——不沾锅、不沾铲、不沾盘,用鸡蛋、绿豆淀粉、白糖、猪油,单手翻炒400次以上。
摄制组要求“一镜到底”,从打蛋到装盘连续10分钟。
第1条:第180秒,火大0.5c,锅底出现浅褐色斑点,NG;
第2条:第255秒,手腕角度偏差15°,蛋糊“爬”上铲面,NG;
……
第31条:凌晨00:47,游客散尽,只留摄像老赵。
张晓萌关掉头顶主灯,只保留灶口一圈蓝色火焰,像给锅子戴了副天使光环。
400次、410次、420次……蛋糊由流体变凝胶,再变弹性体,表面泛起“丝绸光”。
起锅前,她单手举锅,手腕一抖,整块“三不沾”在空中翻转180°,落回锅内,“啪”一声脆响,像湿毛巾摔在青石板上。
老赵的稳拍器终于发出“滴滴”过热报警,但他咧嘴笑:“这条过了,再拍我就得换胳膊。”
张晓萌把成功的“三不沾”扣在白瓷盘里,用食指轻轻戳,回弹3毫米,像婴儿脸蛋。
她对着镜头说:“我以前以为火候是温度,现在明白,火候是心跳——你得让锅听见你的心跳,它也回你一种呼吸。”
第四天:博物馆篇——“让纸上的菜,回到烟火里”
地点:国家饮食博物馆(北京昌平),恒温20c、湿度45%。
陈静雅捐赠的18册豫菜古菜谱,年代从清乾隆到民国,被平放在无酸纸展台。
镜头:索尼Fx6+微距环,侧逆光,显色指数98,只为拍出宣纸纤维里隐藏的“油烟味”。
重点页:
1 乾隆五十四年《中原宴享录》“牡丹燕菜”手绘图,花瓣用胭脂红勾线,花蕊点金粉;
2 光绪二十二年《豫膳札记》“糖醋鲤鱼焙面”批注:“火需文武双跳,汁必橘黄透亮,面如金线”;
3 民国三十五年《开封餐馆价目表》鲤鱼焙面价码:法币三万六,旁注“今日涨一成”。
陈静雅戴上棉质手套,用竹起子翻开脆弱页,动作比拆炸弹还轻。
她对镜头说:“古菜谱不是死的,是沉睡。我要让它们在现代厨房里醒来,闻一次今天的油烟,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睡。”
博物馆允许拍摄“复刻”环节:
李明远现场依乾隆配方,用毛笔誊写“牡丹燕菜”配料,随后回酒店厨房复刻。
老宣纸+新油烟,跨越270年,镜头完成一次“时间叠化”——
同一道菜,左侧是发黄宣纸,右侧是刚出笼的牡丹燕菜,蒸汽升腾,像给古籍做了一场“桑拿”。
第五天:声音篇——“把蒸汽录成鲸鱼的歌”
录音指导阿杰,此行带来“秘密武器”:
? 8通道球形Ambisonic麦克风;
? 接触式骨传导录音棒;
? 超声波水质拾音器(记录水沸腾前的微气泡)。
目标:建立“豫菜声纹库”。
收录清单:
1 怀山药折断:高频“咔哒”+低频“咕啾”;
2 鲤鱼刮鳞:鳞片与刀背摩擦,发出“嚓——”像踩碎干树叶;
3 炒三不沾:第400下时,蛋糊与锅壁“嘶嘶”摩擦,像远雷声;
4 蒸汽顶笼:100c蒸汽与0c室外空气碰撞,产生“噗——”低频,像鲸鱼换气。
夜晚回到酒店,阿杰把耳机扣在李明远头上:“听,这是你厨房的‘鲸鱼’。”
李明远闭眼,嘴角慢慢上扬:“原来蒸汽也会唱歌,而且唱的是黄河小调。”
第六天:人物篇——“把手指的疤拍成年轮”
摄制组给每位厨师拍“手写真”:
王建业:左手虎口三道疤,最早一道是1982年切“蓑衣黄瓜”留的;最浅一道是上周修“牡丹花瓣”划的。
张晓萌:右手中指外侧一块椭圆烫痕,是第一次做“三不沾”被溅出的猪油吻过。
李明远:右手食指关节一个圆形小坑,是9岁偷吃刚出锅的“高炉烧饼”,被母亲用铁铲敲的“纪念”。
镜头用F1.4大光圈,景深薄如蒜皮,只保留疤痕清晰,其余全部虚化。
王潇说:“观众记不住脸,但记得住疤——疤是厨师的年轮。”
第七天:杀青篇——“把镜头放进蒸锅里”
最后一镜:凌晨4点,中央厨房所有灶眼全开,蒸汽弥漫到看不见人。
老赵把镜头用保鲜膜包三层,留3厘米缝隙,伸进蒸屉正上方——
画面里,蒸汽像白色潮水淹没镜头,水珠迅速凝结,形成“雨幕”,观众仿佛被“蒸”了一次桑拿。
王潇喊:“cut!杀青!”
所有人停手,却没人离开。
李明远把蒸锅盖子掀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他大声说:“从今天起,这片蒸汽不只是厨房的,也是胶片的。”
众人鼓掌,声音在雾气里变得柔软,像隔了层棉被。
尾声:一封写给“未来观众”的信
纪录片进入后期,王潇让每位被拍者录一封“给未来观众”的音频信,时长30秒。
李明远版:
“如果你在看这部片子时,突然饿了,别去找泡面,去厨房切一根萝卜,哪怕只撒一点盐,你也会闻到三百年前的中原。那时,我们就在一口锅里。”
张晓萌版:
“我炒坏的三不沾比成功的多十倍,但失败的那一锅,也是我的青春。别怕失败,去炒你的人生,记得单手翻锅,动作要帅。”
王建业版:
“别羡慕我的刀工,我只不过把43年光阴切成丝,再把自己也切成了丝。时间,是最锋利的刀。”
这些音频,将被做成5.1环绕声,藏在纪录片最后一幕——
黑场20秒后,观众耳机里突然响起“嗒——嗒——”切菜声,像心跳,像雨点,像中原大地在轻轻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