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豫菜春秋 > 第123章 媒体专访:电视台拍豫菜纪录片,明远当主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3章 媒体专访:电视台拍豫菜纪录片,明远当主角

“镜头里的鲤鱼焙面,要让黄河水在观众心里翻个花儿”。

霜降后的清晨六点,李明远正在北环中央厨房试炸“套四宝”最外层的鸭皮。

手机响起,来电显示“010-#@@@@@”,电视乏总机。

“李师傅,这里是电视台《中州味道》栏目组,我们计划做五集‘豫菜’专题,希望您出任核心受访者,并作为‘传承与创新’篇的唯一主角。”

电话那端的声音像刚出蒸笼的杠子头馍,瓷实、笃定。

李明远用肩膀夹住手机,双手仍不停浇淋170c的葱油,鸭皮收缩出细密的金泡。

他深吸一口带着鸭脂香雾的空气,说:“中!但得答应我三个请求:拍农户、拍厨房、拍餐桌,一样不能少。”

“成交。”

三天后,执行导演王潇、摄影指导老赵、航拍师小冀,一行9人开着两辆“福特全顺”改装的移动录音车抵达郑州。

第一站:周口黄泛区农场——冬小麦刚露头,像给褐色土地刷了一层浅绿乳胶漆。李明远和农场主老窦蹲在田埂,抓起一把垆土,指缝间漏出细细的黑色粉尘。

“豫菜要出味,第一口底气在面粉。”李明远对着镜头捏土、舔土,土腥味在舌尖转甜,“你看,微量元素硒高出全国均值3倍,所以‘高炉烧饼’才有野性的小麦香。”

摄影师老赵把微距镜头怼到0.3厘米,一粒土被放大成月球表面,旁白同步录入:“豫东平原,黄河最后一次改道留下的肥沃伤口,长出最会唱歌的麦子。”

第二站:焦作温县——垆土铁棍山药基地,深沟1.5米,断面呈“黄牛肝”色。

栏目组要求拍出“山药会呼吸”。航拍小冀把无人机降到3米低空,沿着沟壑做“刷墙式”平移;王潇把Gopro塞进山药藤根部,镜头里白色根须像老人胡须,在潮湿空气里微微颤抖。

李明远用随身携带的“怀山药专用铲”顺着沟壁一劈,一根长75厘米、直径4.5厘米的“铁棍”被完整起出。他掰断,乳白色黏液迅速拉出10厘米长的“黏丝”。

“这叫‘甘露聚糖’,老年人肠道最认它。”李明远对镜头说完,直接把生山药递到导演嘴边,“敢不敢生啃?”

王潇一咬牙,咔嚓,一股清甜味在舌尖炸开,像冬储的雪花梨。

第三站:豫西崤山溪流——为了拍“冷水红鳞鲤鱼”的溯河瞬间,摄制组扛着防水壳在零上8c的溪水里泡了4小时。

李明远站在岸边,手里拎一根3米长的白蜡杆,杆头绑着红色三角旗,模仿旧时“鱼师”驱赶鱼群入篓。

水下摄影机捕捉到鲤鱼尾鳍击起的小漩涡,阳光透过,鳞光一闪,像有人往镜头里撒了一把碎镜子。

王潇在监视器旁直呼:“这条鱼如果活着上岸,它就是下一集‘鲤鱼焙面’的主角!”

——厨房拍摄:牡丹燕菜要“一花开五瓣”,鲤鱼焙面得“浪打金鳞”。

牡丹燕菜——

拍摄地:明远楼中央厨房“豫菜非遗厅”。

背景布:3x5米非遗汴绣《清明上河图》,灯光色温3200K,只为衬出燕菜“牡丹”的冷白。

主角:重750克、长35厘米、直径18厘米的大白萝卜。

流程:

1 横刀切薄片,每片厚0.8毫米,误差超过0.1即废;

2 冰水浸泡18分钟,去辛辣;

3 鸡茸(鸡胸+鳜鱼+鲜虾)按1:1:0.5比例,加蛋清、姜葱水,搅打1200下;

4 萝卜片卷牡丹,五层“花瓣”用蟹黄点蕊;

5 上笼蒸4分30秒,出笼瞬间,用150c清油淋顶,让“牡丹”在油雾中“绽放”。

镜头语言:

高速摄影1000帧\/秒,蒸汽顶起花瓣的0.5秒被拉长成20秒,观众在屏幕里能看清每一滴清油从花瓣边缘滚落的“珍珠轨迹”。

鲤鱼焙面——

为了“浪打金鳞”的视觉效果,李明远提前15天训练一条重1.2斤的“红鳞金尾”。

拍摄当天,鱼被放入直径1米的“玻璃鱼池”,池底打蓝光,背部用金箔反光板补光。

镜头分三步:

1 活鱼出水——高速镜头捕捉尾鳍击水,鱼鳞在蓝光里像碎金;

2 油炸定型——180c的花生油,鱼身滑入3秒表皮起泡,摄影机贴着油面“冲浪”,油花像夕阳下的黄河浪尖;

3 浇汁焙面——糖醋汁“蒜爆”声用定向拾音器放大,面丝从2米高空飘落,像给鲤鱼盖上一层“黄金纱被”。

王潇看完回放,直呼:“黄河水在观众心里翻了个花儿!”

——采访:三把椅子,三种时空。

电视采访采用“三段式”结构,三把椅子,三种灯光,象征“传承—当下—未来”。

传承椅——

地点:开封鼓楼夜市旧址,一把民国老榆木太师椅。

灯光:仅有路灯+手持火把,色温2200K,火苗跳动。

李明远穿黑色对襟大褂,胸前别一枚“福”字银锁——他曾外祖父李振甲1923年跑堂时用。

提问:“豫菜被称‘百菜之源’,可外界记住的似乎只有烩面、胡辣汤,您怎么看?”

回答:“黄河年年改道,冲歪了河床,却冲不歪味道。豫菜就像这条河,看似平静,其实下面藏着整个中原的口音、脾气和年轮。记不住,是因为我们没讲好。”

当下椅——

地点:明远楼二楼“玻璃厨房”,椅子是不锈钢高脚凳。

灯光:顶部6000K冷光,刀光、火苗、油烟在玻璃屋顶投下流动影子。

提问:“创新会不会把老味道做没了?”

回答:“老味道不是标本,是种子。种子必须发芽,才能长成新树。我把牡丹燕菜做成‘低糖版’,把鲤鱼焙面做成‘空气炸版’,不是背叛,是让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发芽。”

未来椅——

地点:郑州郑东新区智慧岛,一把3d打印的碳纤维椅,镂空结构里藏着LEd灯带。

灯光:可变RGb,随语速变色。

提问:“如果给100年后的豫菜厨师留一句话,您会说什么?”

李明远望向镜头,停顿三秒,像把呼吸压进面团:

“孩子,不管灶火是柴、是电、还是量子能量,只要能让吃下去的人想起妈妈,你就守住了豫菜。”

——补拍:一场“雪夜封门”的即兴创作。

摄制原计划120分钟夜景收工,郑州突降大雪,气温骤降8c。

王潇临时加戏:“雪夜封门,来一碗‘羊肉糊汤面’如何?”

李明远二话没说,电话让中央厨房送来一口直径70厘米的铁锅、30斤羊骨、10斤手擀红薯面。

夜里11点,雪花像撕碎的棉絮,落在滚烫的羊汤里瞬间融化。

镜头里,李明远穿单衣,拿长柄铁勺顺时针搅汤,肌肉线条在火光下像铜铸。

王潇问:“为什么顺时针?”

答:“中原人讲究‘顺’,逆时针是祭汤,顺时针才是给人喝。”

雪越下越大,羊汤表面浮一层“雪帽”,李明远顺手抄起面,在雪帽上“啪”地一摔,雪花与蒸汽齐飞,像给夜空放了一场无声焰火。

监视器后,老赵一边擦眼镜片上的雾,一边哽咽:“这画面,能记一辈子。”

——杀青:一条“黄河大鲤鱼”的放生。

最后一天,摄制组回到黄河湿地。

栏目组准备了一条3斤重的“黄河大鲤鱼”,鳞片完整、尾鳍无损,作为“杀青仪式”。

李明远双手托鱼,面对镜头:

“千百年来,鲤鱼是黄河的邮差,把中原的味道送往天下。今天,我把它放回去,是让味道继续游,也让故事继续流。”

鱼入水,尾鳍一摆,溅起的水花在夕阳里拉出半弧彩虹。

无人机升至100米,镜头俯瞰:

雪后初晴,黄河像一条被阳光点燃的金色长龙,蜿蜒东去;岸边,三十多人的摄制组排成“一”字,影子被拉得老长,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把人和河紧紧系在一起。

王潇摘下监听耳机,冲李明远喊:“李老师,收工了!”

李明远却朝河面深鞠一躬,嘴里轻轻念叨:“娘,您看见没,咱豫菜上电视了。”

——播出:数字里的“炸裂”与“长尾”。

2026年1月19日,除夕前一周,电视台频道、纪录频道同时播出《中州味道?豫菜篇》。

实时数据——

? 收视率:卫星电视-1平均1.82%,峰值2.45%,同时段第一;

? 网络热搜:#豫菜牡丹燕菜绽放#最高冲至榜二,阅读5.1亿;

? 弹幕:24小时内破30万条,“河南人泪目”“鲤鱼焙面封神”刷屏;

? 股票:次日,河南三家方便食品企业涨停,被戏称“豫菜概念股”;

? 门店:明远楼全国23家分店,除夕前三天翻台率最高7.8轮,创历史纪录;

? 长尾:纪录片上线b站两周,二创剪辑“牡丹燕菜0.5秒绽放”播放680万,被赞“治愈强迫症”。

——余波:从“出圈”到“出海”。

英国利兹大学食品科学系把“牡丹燕菜蒸制4分30秒”写进《precision Steaming》课程案例;

美国Netflix购买海外短映权,英文片名《once Upon A henan taste》;

日本NhK委托东京“中国料理研究会”复刻鲤鱼焙面,用北海道金鳞鲤代替黄河鲤,取名“黄河の舞”。

李明远收到一份从法国卢浮宫寄来的邀请函——

“尊敬的Li mingyuan先生,2026年‘世界味道周’,希望您能携‘牡丹燕菜’在玻璃金字塔下完成一次现场绽放。”

纪录片播出次日清晨,李明远照例在书房拆信。

一封没有邮戳的白信封里,只有一张老照片:

1987年,7岁的他站在开封鼓楼夜市,手里举一碗糊辣汤,背后是他曾外祖父李振甲的“老豫顺”招牌。

照片背面,一行铅笔字——

“远子,味道是时间的回信,你替爷爷寄出去了。——娘”

李明远把照片插进胸前的“福”字银锁夹缝里,抬头望向窗外。

郑州冬日的太阳像刚出锅的杠子头馍,表皮焦黄,内里筋道。

他拿起对讲机,声音不高,却足够让整座楼听见——

“采购部,订100斤崤山红鳞鲤;研发部,把‘牡丹燕菜’做成3分钟即食版;品牌部,起草卢浮宫展演方案。”

“收到!”

“收到!”

“收到!”

……

声音在楼宇间回荡,像黄河水拍岸,一层又一层,把豫菜的故事推向更远的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