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1975,别卖我女儿 > 第200章 历史拼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在高度专注和紧张的工作中飞逝,转眼间,李满仓配合“未来小组”的专家们,在这处与世隔绝的保密基地里,已经连续忙碌了整整两个多月。

这两个月,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而言,都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和认知的重塑。

那间由会客室改造而成的“未来档案库”早已不能满足需求,所有资料被转移到了基地深处一个更加庞大、安全措施更为严密的分析中心。

海量的报纸、书籍、报告被小心翼翼地扫描、数字化,建立起了庞大的数据库。

专家们根据不同的领域,分成了若干个核心课题组,夜以继日地对这些来自未来的信息进行着深度挖掘和交叉验证。

李满仓的角色,也从一个单纯的信息提供者,逐渐转变为关键的咨询顾问。

专家组拥有未来几十年的报纸,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个时间节点上公开报道的事件、数据和社会现象,这为他们勾勒宏观图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报纸记载的往往是结果,是表象。

许多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决策内幕、未公开的技术细节、以及社会情绪微妙的变迁,则需要李满仓这个亲历者的记忆来补充和印证。

“李满仓同志,请看一下这份1985年《Rm日报》关于价格闯关的社论和后续报道,”经济组的负责人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资料找到他,

“根据后续的经济数据曲线显示,此次改革引发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和社会波动。

资料库中有一份内部评估报告提到了承受了阵痛,但语焉不详。

以你未来的视角看,当时的决策是否存在更优解?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应该在哪里?”

李满仓凝神回想,结合前世在底层挣扎的感受和后来看到的解密资料,缓缓道:

“初衷是好的,希望理顺价格体系。

但当时对民众心理承受能力和市场调节功能的预估可能过于乐观。

配套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措施没有完全跟上。

如果当时能更渐进,或者在关键民生领域设置更长的过渡期和更坚固的防火墙,阵痛或许会减轻很多。”

他的话语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带着来自民间的切身体验和历史的后见之明,让经济组的专家们频频点头,迅速在分析报告上添加了关键的备注和风险推演。

科技组遇到的难题更为具体。

“满仓同志,这份2010年的《自然》期刊摘要提到了石墨烯材料的突破性进展,认为其是未来材料。

资料库显示我们国家在相关领域起步不算晚,但为何在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时期,似乎落后了?

是技术路线选择问题,还是受到了外部制约?”一位材料学泰斗虚心地请教。

李满仓沉吟片刻,回答道:“两方面原因都有。初期我们跟踪很紧,也投入了不少。

但当时国际上有几条技术路径在竞争,我们可能在判断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资源分散了。

更重要的是,在试图引进关键制备设备时,受到了严格的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

等我们下定决心自主研发突破时,已经失去了一些先机。”他顿了顿,补充道,

“不过后来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还是追上来了,但在那个时间点,确实走了弯路。”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各个课题组上演。

国际关系组的专家指着1999年关于“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的报纸,询问当时民间情绪的烈度和后续影响的深度。

指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报道,探讨中国应对策略中哪些是神来之笔,哪些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

意识形态组的专家则对网络上兴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某些公知大V的言论轨迹、以及西方基金会渗透的具体案例细节追问不休。

李满仓根据记忆,点出了几个在未来被证实有问题的文化项目和媒体人,提醒要提前警惕。

甚至连一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也可能隐藏着重要情报。

一次,文史组的一位老教授拿着一份2015年的地方晚报,指着上面一则关于“某南方城市老城区改造,发现大量日军遗留化学武器”的短讯,询问李满仓是否了解更详细的情况。

李满仓看到这则消息,瞳孔微微一缩。

他回忆起前世确实有过相关报道,但当时并未引起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

他沉声道:“这件事是真的。处理过程很艰难,也造成了一些人员伤亡。这提醒我们,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分布可能比已知的更广,危害持续存在。

相关的排查和应对机制,需要尽早建立和完善。”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信息,立刻被提升为重要警示,标注后转给了相关的安全和国防部门进行预研。

李满仓就像一块拥有庞大存储量的“活硬盘”,又像一位高明的拼图师,用他来自未来的记忆碎片,

不断地为专家组手中那幅由报纸和书籍构成的宏大历史画卷,填补上缺失的关键色彩和细节,使其变得更加清晰、立体和富有预警价值。

他坦诚自己并非全知全能,很多高层决策内幕和技术细节并不清楚,他的视角更多是基于一个普通民众的所见所闻和后来公开的信息。

但这种基于真实经历的、带着烟火气的补充,恰恰是冷冰冰的文字资料所缺乏的,也让所有的分析推演更加贴近现实,更具参考意义。

两个多月的高强度工作,李满仓同样收获巨大。

他不再是那个仅凭一腔热血和前世记忆行事的孤独守护者。

通过与这些共和国顶尖头脑的交流,他系统地了解了国家运行的复杂逻辑、战略决策的艰难权衡,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博弈。

他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思维也更加缜密和具有前瞻性。

他亲眼看到,自己带来的那些来自未来的物品和记忆,如何被这些忠诚而智慧的专家们,如同淘金一般,提炼出宝贵的战略金属。

有的被融入正在制定的“七五”计划纲要的调整建议中。

有的催生了数个绝密的、瞄准未来科技前沿的“专项”攻关计划;

有的则化为了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抵御文化渗透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希望的星火,正在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方式,悄然改变着这个古老国度巨轮的航向。

当初步的分析梳理告一段落,各课题组开始撰写厚厚的综合报告时,老人再次亲临基地。

他翻阅着那些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报告摘要,脸上露出了两个月来罕见的、带着欣慰和决断的笑容。

“很好!同志们辛苦了!”他环视着在场所有面容憔悴却眼神熠熠的生辉的专家和李满仓,“你们这两个月的成果,胜过千军万马!为我们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李满仓身上,充满了赞赏与信任。

“满仓同志,你也辛苦了。现在,是时候让你暂时离开这个档案库了。”老人话锋一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