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天幕:帝王破防请各位陛下冷静! > 第242章 我辛弃疾一条命,何足挂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2章 我辛弃疾一条命,何足挂齿!

【光屏里,辛弃疾的独白骤然添了几分火气,似是又看到了那幕违背军纪的乱象:

“我刚立下‘秋毫无犯’的规矩没三日,张安国的手下张定国就敢犯事

他带着三个亲兵,拿着刀闯进村里的药铺,把老郎中的草药抢了个空,还把阻拦的村民推倒在地,磕破了头。”】

“刚立的规矩就敢破?这张定国是活腻了!”

樊哙猛地一拍大腿,眼里满是怒火,“俺当年跟陛下打仗,谁敢抢百姓东西,俺直接军法处置!辛弃疾就该好好治治他!”

刘邦也皱紧眉头,语气凝重:“军纪是军队的根,根断了,队伍就散了。张定国这是在毁义军的名声,比金人还可恨!”

【我赶到村里时,老郎中正坐在门槛上抹眼泪,药柜被翻得乱七八糟,地上还留着血迹。

张定国见了我,不仅不认错,还梗着脖子喊:“将军!俺这是为了义军!

兄弟们有不少人受伤,缺草药,这老郎中不肯给,俺才不得已……”

没等他说完,我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声音冷得像冰:“不得已?用刀威胁百姓、抢人药材,这叫不得已?

要是我们跟金人一样烧杀抢掠,百姓凭什么信我们?凭什么帮我们抗金?”】

【“张定国被我说得哑口无言,可躲在人群后的张安国却突然冲出来,手里的刀‘唰’地捅进了张定国的肚子!

‘将军,这逆徒违背军纪,我已替您清理门户!’

他说着,还踹了张定国一脚,转身就往城外跑

他是怕我追究他纵容手下的罪责,竟不惜杀了自己的小弟灭口!”】

“杀小弟灭口?这张安国也太狠了!”

刘邦瞪大了眼睛,语气里满是鄙夷,“俺这辈子见多了背信弃义的人,可这么心狠手辣的,还是头一回见!辛弃疾就该追上去,把他也办了!”

吕雉皇后也别过脸,声音发颤:“为了脱罪就杀自己人,这种人留在义军里,迟早是个祸害。”

【我看着倒在地上的张定国,心里又怒又痛

他虽犯了错,却罪不至死,张安国这一杀,不仅是灭口,更是在挑衅军纪。

可我没追,因为义军还需要人守着泰安城,我不能因一己之怒,让城池空了防。

“把张定国好好葬了,给老郎中赔罪、赔钱。”

我对着亲兵吩咐,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义军内部的乱,比金人还难对付。】

【“没过几日,我找贾瑞商量围剿金军的大事:‘现在周边几个县城的义军都愿意跟我们联合

只要能再联络上大宋的北伐军,两面夹击,收复山东、进而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贾瑞也点了头,我们分工:四川方向的义军联络,交给做事稳重的他

而最关键的一步,说服皇上同意联合北伐,得我亲自去临安城。”】

“亲自去临安?这可是件险事!”

李世民皱着眉,语气里满是担忧,“朝廷官员多是保守派,未必愿意支持义军北伐,辛弃疾这一去,怕是要受不少委屈。”

房玄龄也补充:“陛下所言极是,临安远离前线,官员们不知金军之害,只知求稳,辛弃疾想说服他们,难啊!”

【我骑上最快的马,日夜兼程往临安赶,一路上看到不少流离失所的中原百姓,

有的拄着拐杖逃荒,有的抱着孩子哭,嘴里喊着“大宋什么时候才来救我们”。

每看到一幕,我就更急一分,我必须让皇上同意,必须让北伐军早点来,不然还会有更多百姓受苦。】

【“到了临安,在好友、时任枢密院编修的范开引荐下,我终于见到了皇上。

我跪在大殿上,把联合义军、夹击金军、收复中原的计划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从兵力部署到粮草筹备,每一个细节都想得清清楚楚。

可我话音刚落,几个穿官服的大臣就跳了出来,指着我骂:‘大胆匹夫!

你不过是个义军将领,空口白牙就想调朝廷百万大军?

要是输了,你担得起责任吗?’”】

“这些官员就是怕事!”“迂腐!”

刘彻猛地拍案,眼里满是怒火,“朕当年要北击匈奴,也有大臣反对,可要是不打,匈奴只会更嚣张!”

“这些人只知守着自己的乌纱帽,哪管中原百姓的死活!”

嬴政也冷哼一声:“我大秦当年一统天下,靠的是敢闯敢拼,若都像这些官员般畏首畏尾,何来天下一统?”

【我猛地站起身,不顾君臣之礼,声音响彻大殿:“担不起责任?

我辛弃疾一条命,何足挂齿!

可你们知不知道,中原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多少人被金人杀得家破人亡?

多少义士为了归宋,抛头颅、洒热血,连名字都没留下!

我求皇上调兵,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让那些百姓能早点回家,是为了让大宋的旗帜,重新插在中原的土地上!”】

【“我越说越激动,眼泪都快掉下来:‘辛某若能看到九州归一、山河一统,纵使死上百次、千次,又有何惧?!’

大殿上静得能听到呼吸声,那些大臣都被我说得哑口无言。

过了许久,皇上终于开口:‘辛弃疾,你的心意,朕知道了。

联合北伐之事,朕准了,朕派枢密院副使王渊,率三万北伐军,与你麾下义军汇合。’”】

“皇上同意了!太好了!”

樊哙忍不住喊出声,眼里满是激动,“这下能好好打一场了!把金人赶出去,让百姓回家!”

刘邦也松了口气,笑着点头:“总算没白费辛弃疾的一番苦心。皇上能听进劝,还算是个明事理的君主。”

【我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头,额头都磕出了血,这不是疼,是激动,是看到了希望。

我终于能带着义军,和朝廷的北伐军一起,跟金人好好打一场了!

我仿佛已经看到,中原的城池插上了大宋的旗帜,百姓们笑着回家,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

“辛弃疾这趟临安没白去!”

刘邦笑着说,“不仅说服了皇上,还争取到了三万北伐军,这下收复中原更有希望了!”

李世民也点头:“他这颗丹心,天地可鉴。能不顾个人安危,为百姓、为家国直言,这般人物,值得朝廷重用。”

有几位南宋臣子脸色微沉,低声议论道:“是啊,朝廷的猜忌和大臣的阻挠,才是辛公最大的难关……”

光屏前的古人们,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

他们知道,对辛弃疾来说,打败金人容易,可应对朝廷的明枪暗箭,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