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赌石:财色双收 > 第337章 不能糊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明早早地来到工坊,发现门口放着一篮新鲜的桃子,上面压着一张纸条,写着“苏叔,谢谢你教我手艺,这是自家种的桃子,你尝尝”。

苏明一看就知道是那个之前性格孤僻的邻村孩子送的,心里暖暖的。

他把桃子分给工坊里的大伙儿和小课堂的孩子们,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这孩子越来越懂事了,竹编手艺也越来越好了,以后肯定能成大器。”苏明笑着说。

大伙儿都点点头,说这就是苏明的功劳,用手艺温暖了孩子,也改变了孩子。

这天,苏明接到个电话,是小石头打来的,说他要去参加全国青少年手工艺大赛,想让苏明给他指导指导。

苏明连忙说:“好啊,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在工坊等你。”

挂了电话,苏明找出小石头之前雕的作品,仔细琢磨着怎么能让作品更出彩。

小石头回来那天,苏明陪着他在工坊里雕了一整天,从构思到下刀,一点点指导。

“这个耕牛的眼神可以再灵动点,用细刀雕出高光,就能显得更有神。”苏明拿着刻刀示范。

小石头学得认真,一遍遍修改,作品越来越精致。

临走时,小石头抱着作品说:“苏叔,谢谢你,有你指导,我心里踏实多了。”

苏明拍拍他的肩膀:“不用谢,平常心对待,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行,不管结果咋样,你都是咱村的骄傲。”

日子一天天过,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工坊的订单也源源不断,但苏明还是老样子。

每天早上起来,先去工坊转一圈,看看大伙儿的进度,再去小课堂陪孩子们学手艺。

中午跟大伙儿一起吃家常饭,下午要么给游客讲解,要么去田里看看村民们的庄稼。

有人说:“苏叔,你现在是大名人了,应该雇个人帮忙打理,不用自己这么辛苦。”

苏明摇摇头:“我不觉得辛苦,看着工坊里热热闹闹的,看着孩子们认真学手艺的样子,我心里舒坦。”

他知道,自己要守的不是名声,不是财富,而是这份手艺带来的温暖,这份村里人之间的情谊。

晚上,苏明坐在小河边的观景台上,看着天上的月亮,听着村里的虫鸣。

阿杰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苏叔,小石头刚才打电话来,说全国大赛得了银奖,还上了电视呢。”

苏明眼睛一亮:“太好了!这孩子没白努力,真是好样的。”

阿杰说:“小石头说,等他回来,要给你雕一个大大的奖杯,感谢你这么多年的教导。”

苏明笑了:“我不用奖杯,他能把手艺学好,把老手艺传下去,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阿杰说:“苏叔,你这一辈子,都在为村里、为手艺忙活,从来没想过自己。”

苏明说:“我这一辈子,能守着这个村,守着这门手艺,看着大伙儿日子越过越好,就够了。”

月光洒在苏明的身上,照着他满头的白发,也照着他脸上满足的笑容。

他想起了爷爷的嘱托,想起了刚开始搞工坊的艰难,想起了村里人的支持,想起了孩子们的成长。

这一辈子,他没做过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守住了老手艺的根,温暖了整个村庄。

小石头捧着全国大赛银奖的证书回村,刚到村口就被村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石头出息了!咱村娃在全国比赛里拿奖,太给咱长脸了!”马大爷拍着小石头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

苏明挤到跟前,接过证书摸了摸,又看向小石头手里的木雕作品——一头昂首的耕牛,雕得栩栩如生。

“这牛雕得有劲儿,跟你这孩子一样,越来越像样了!”苏明眼里满是欣慰。

小石头红着脸说:“苏叔,要不是你一直教我,我也拿不到这个奖。”

村支书笑着说:“这可是咱村的大喜事,今晚在戏台摆几桌,好好庆祝庆祝!”

苏明点点头:“行,就用村里的土特产,简单热闹就行,别铺张。”

庆祝宴上,大伙儿端着酒杯给苏明和小石头敬酒。

有个年轻手艺人说:“苏叔,石头拿了全国奖,咱村的手艺以后肯定能传到更远的地方。”

苏明喝了口酒说:“这只是个开始,以后还得靠石头他们这些年轻人,把手艺守好、传好。”

张奶奶给小石头夹了块红烧肉:“多吃点,以后还要去更大的舞台,给咱村争光。”

小石头用力点头:“我一定好好学,以后争取拿个金奖回来!”

宴会上,有人唱豫剧,有人讲手艺故事,热热闹闹到半夜才散。

没过几天,县里的文化馆来人了,说想在县里办一个“乡村非遗展”,邀请村里的手艺人带着作品去参展。

“苏叔,这可是让更多人了解咱村手艺的好机会,你可得带头去。”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

苏明笑着答应:“行,我带着老艺人和年轻人一起去,多展示展示咱的看家本事。”

大伙儿开始忙着准备参展作品,马大爷编了个三米长的竹编屏风,上面雕着村里的全景图;陈爷爷的孙子雕了个“匠心传承”的木雕牌匾;张奶奶绣了幅“花开富贵”的刺绣,孩子们也都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参展那天,县里的文化馆挤满了人。

苏明和老艺人们坐在展位前,现场演示手艺,竹丝在马大爷手里翻飞,针线在张奶奶手里穿梭,引来阵阵赞叹。

有个城里的企业家看着竹编屏风,眼睛一亮:“这作品太惊艳了,我想定制一批,放在公司的大堂里。”

苏明说:“定制可以,但得给我们足够的时间,纯手工做,慢工出细活,不能糊弄。”

企业家点点头:“我就喜欢这纯手工的质感,多少钱都愿意等。”

参展结束后,村里接到了好几个定制订单,都是冲着纯手工手艺来的。

阿杰高兴地说:“苏叔,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咱是不是可以扩大工坊规模,再雇点人?”

苏明想了想说:“扩大规模可以,但雇人得选真心喜欢手艺的,还得老艺人亲自教,不能让手艺变了味。”

村里的年轻人听说要招人,都纷纷报名,苏明和老艺人们一起筛选,最终留下了五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