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雾里余温 > 第199章 立秋的莲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立秋的风带着点脆,刮过池塘时,把荷叶吹得翻了个面,露出底下泛白的叶背。思砚蹲在塘边的石阶上,看林砚划着木盆去摘莲蓬,木盆“咯吱”晃悠,惊得水里的蜻蜓飞起来,红的、蓝的,像撒了把会飞的宝石。

“当心脚下滑。”林砚的手刚够到最饱满的那蓬莲,木盆突然歪了下,他赶紧稳住身子,把莲蓬掰下来,绿莹莹的像个小刺猬,“你外婆说‘立秋吃莲,心清目明’,这时候的莲子最瓷实,嚼着带点甜,不像夏天的发涩。”他把莲蓬扔上岸,思砚捡起来,指甲抠开绿壳,露出乳白的莲子,咬开时,莲心的苦混着肉的甜,在舌尖打了个转。

苏晚坐在塘边的老柳树下,手里剥着莲子,竹篮里已经堆了小半篮,“剥好的莲子晾晒干,冬天炖银耳汤,润得很。”她把莲心捡出来,放在另一个小碗里,“这心别扔,泡水喝能败火,你外婆总爱喝这口苦的,说‘苦过才知甜’。”

思砚学着剥莲子,指甲被绿壳染得发绿,却越剥越起劲。他发现有个莲蓬里藏着只小青蛙,碧绿的背,鼓着腮帮子,吓得他手一抖,莲蓬掉进水里,“它在偷莲子吃!”

林砚笑着把青蛙捞起来,放进草丛里,“它是来帮咱们除虫的,莲蓬上的蚜虫,都是它的口粮。”他又摘了个更大的莲蓬扔过来,“这个给你,里面的莲子准是双数。”

来老先生的孙女挎着竹篮过来,里面是她家蒸的荷叶饭,糯米裹着肉香,还带着股荷叶的清,“我爷爷说,立秋的荷叶最嫩,包饭吃带着塘里的凉,”她蹲在苏晚旁边,也帮着剥莲子,“我们的饭配着你们的莲,一香一清,能把夏天的余燥都清掉。”

思砚举着刚剥出的莲子递过去,两人比赛谁剥得快,莲壳在脚边堆成小堆,像撒了把绿珠子。思砚的裤脚沾着泥水,是刚才捞莲蓬时溅的,他却不在意,指着塘中央的荷叶说“像外婆的绿头巾,漂在水上”。

街坊们来串门时,手里都带着些秋物。张奶奶端来碗莲藕排骨汤,“新挖的藕,炖得面,配莲子正好”;王伯拎着串菱角,“刚从河里捞的,煮着吃粉糯”;思砚举着他的小青蛙莲蓬,给每个人看里面的空壳,惹得大家直笑“思砚给青蛙留了顿饱饭”。

莲子剥够了,苏晚往竹篮里铺了层荷叶,把莲子放进去,绿得更鲜亮了。“要给外婆寄些去,”她把晒干的莲子装进布口袋,“让她炖粥喝,说这莲子里有塘水的凉。”思砚找来张画,上面画着个池塘,满是荷叶和莲蓬,一个人坐在木盆里,说是“外婆看到就知道我们摘了好多莲子”。他把画贴在布口袋上,糨糊沾着莲壳的绿汁,却粘得牢牢的。

傍晚,夕阳把池塘染成金红色,荷叶的影子在水里晃悠,像片会动的绿云。苏晚用新剥的莲子煮了粥,里面加了冰糖,思砚舀着吃,莲子的甜混着米香,说“比夏天的绿豆粥多了股清劲”。林砚给他夹了块莲藕,“慢点吃,外婆说‘立秋的莲要多吃,好安度秋燥’”。

夜里,塘边的虫鸣混着蛙声,像支热闹的歌。思砚躺在竹榻上,手里攥着颗没剥壳的莲蓬,说是“给外婆的小玩意儿,让她也尝尝摘莲的趣”。苏晚坐在床边,给他讲莲子的故事,说“这莲在塘里长了一夏天,经了日晒,受了雨打,就等立秋这一摘,把最清的甜献出来,像我们等外婆来,盼了那么久,见面时才更觉亲”。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夹袄,是用母亲寄来的浅绿细布缝的,袖口绣着小小的莲蓬。“明天穿这个去赶集,”他把夹袄放在竹榻边,“早晚凉了,这布软和,像裹着荷叶的凉。”苏晚摸着布面的柔,突然觉得这立秋的莲蓬里,藏着最清润的盼——是孩子剥莲的手,是老人的荷叶饭,是街坊的菱角,把夏天的热都酿成了清。

这个立秋,没有惊天动地的喧嚣,只有塘里的莲蓬、碗里的甜粥和家人的相守,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沁心的滋味,从来都藏在这些清苦的甜里——是思砚沾着绿汁的指尖,是老先生的荷叶,是林砚摘莲的手,是立秋夜里那缕淡远的荷香,藏着岁月的清宁与期盼。

而那些剥在篮里的莲,那些晒在檐下的子,那些藏在袋里的念,终将像这渐起的秋风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让每个等待的日子,都带着莲蓬的绿,带着相聚的暖,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解开布口袋,说声“这莲子甜得清口,比我塘里的还合心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