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雾里余温 > 第200章 秋分的桂花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分的晨露打湿了院角的桂树,细碎的金桂缀满枝头,风一吹就簌簌落,像撒了把碎金,落在青石板上,香得人发晕。思砚踮着脚够树枝,指尖刚碰到花瓣,就被苏晚拉住:“别折枝,摇着落的花才干净。”她搬来张竹凳,站上去轻轻晃树干,桂花便像雨似的飘下来,落在铺好的布单上,叠起薄薄一层金。

“要晒得干透,拌在米粉里才不发潮。”苏晚把桂花收进竹匾,放在窗台晾晒,阳光透过花瓣,照得屋里都飘着甜,“你外婆总说‘秋分打桂,香透一冬’,这花做的糕,能存到腊月,过年时蒸热了吃,还带着秋阳的暖。”

思砚趴在桌边,看苏晚筛米粉,白花花的粉簌簌落在瓦盆里,像堆雪。她往粉里掺了点红糖,又撒进晒好的桂花,“揉面时得轻,不然桂花碎了,香就跑了。”面团在她手里慢慢变软,泛着淡淡的金,是桂花浸的色。

林砚从镇上回来,手里拎着包新糯米,“杂货铺的陈掌柜说,这米磨的粉最细,蒸出来的糕能弹起来。”他把米倒进缸里,“还给你外婆扯了块红布,做帕子包糕正好,她说红布裹着的食物,香得更久。”

思砚学着苏晚的样子揉面,小手攥着面团,却总揉不匀,桂花粒粘在指缝里,甜得他直舔手。“像只偷糖的小老鼠。”苏晚笑着拍掉他手上的粉,把面团分成小剂子,用模子压出花样,有梅花的,有月牙的,边缘还印着细碎的花纹,“这是你外婆留下的模子,说糕上有花,吃着也带喜。”

来老先生的孙女挎着竹篮过来,里面是她家煮的红豆沙,红得发亮,“我爷爷说,秋分的桂花糕夹点豆沙,甜得有层次,”她帮着把压好的糕摆在蒸笼里,“我们的沙配着你们的桂,一绵一香,能把秋天的甜都锁在里面。”

思砚拿起块没放豆沙的糕坯,偷偷咬了口,米粉的糙混着桂花的甜,在嘴里慢慢化开,“比灶上的糖块耐吃。”他把咬过的糕又放回蒸笼,被苏晚瞪了眼,赶紧说:“我做个记号,等会儿自己吃。”

街坊们来借模子时,手里都带着些吃食。张奶奶端来碗栗子羹,“新剥的栗子,熬得稠,配糕解腻”;王婶拎着串糖葫芦,“酸溜溜的,压得住桂花的甜”;思砚举着他揉的歪扭面团,给每个人看沾着的桂花,惹得大家直笑“思砚把花香揉进肉里了”。

蒸笼冒起白汽时,桂香混着米香漫了满院,连路过的黄狗都趴在门口不肯走。思砚守在灶边,隔会儿就掀次锅盖,被苏晚敲了手背:“得蒸够一炷香,不然糕会粘牙。”

糕蒸好时,掀盖的瞬间,白汽裹着香扑出来,金黄金黄的糕上,梅花纹里还嵌着完整的桂花,像撒了把碎星。思砚夹起块带豆沙的,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放,“外婆收到会先吃哪块?”

“准挑你做的那个歪的。”林砚笑着帮他吹凉,“她说思砚的手艺,带着孩子气的香。”

苏晚把凉透的糕装进红布包,里面垫着油纸,“这样寄给外婆,路上不发霉。”思砚找来张画,上面画着棵桂树,树下摆着蒸笼,一个小人举着糕笑,说是“外婆看到就知道,我们的桂花糕比去年的香”。

夜里,灶间还飘着桂香,思砚躺在被窝里,能闻到枕头边的桂花粒——是他偷偷藏的。他想起外婆吃糕时的样子,总爱眯着眼,说“这香啊,能把梦里都染甜了”。

林砚进来时,手里拿着件新做的夹袄,是用浅黄粗布缝的,里子絮着薄棉,领口绣着小小的桂花,“明天穿这个去拾桂花,布面耐脏,还沾得住香。”

思砚摸着夹袄上的桂花绣,突然觉得这秋分的桂花糕,像个甜甜的约定。那些藏在粉里的花,裹在红布里的念,都会顺着风,往外婆那边飘,等她拆开布包时,秋香会漫出来,像她说的那样,“透一冬的暖”。

而他盼着的,不只是糕的甜,是外婆捧着红布包,笑着说“我们思砚的手艺又长进了”时,眼角的皱纹里,也盛着桂花似的香,把整个冬天都烘得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