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的《万字谏言书》如同一枚精心制造的思想炸弹,在国家体育总局及相关篮球管理部门内部引爆了。
报告被迅速复印,分发给局领导、篮管中心班子成员、各相关司处负责人以及被邀请参与论证的资深专家和教练。一时间,这本厚厚的方案成了体育总局大楼里许多人议论和研究的焦点。
几天后,一场由总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的高级别专题论证会召开,专门审议陈昊的这份改革方案。陈昊作为方案的提出者,受邀列席会议。
会议室内的气氛,比之前的座谈会更加凝重。在座的都是能够影响中国篮球走向的关键人物。
会议开始,主持的领导首先肯定了陈昊的“热情、远见和为国献策的责任感”,然后便进入自由讨论环节。
率先发言的是一位以开明着称的少壮派司长,他显然仔细研读了方案,语气中带着难掩的兴奋:“我认为陈昊顾问的这份方案,振聋发聩!”他用了这样一个词。
“它系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长期以来存在的积弊,并且提供了一条清晰、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路径。”他指着报告中的几个章节,“特别是数据化选材和训练,以及教练员体系的改革,这确实是我们的短板,也是未来的方向。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个蓝图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相信,中国篮球的面貌将在十年内焕然一新!”
他的发言代表了一部分渴望变革、具备国际视野的中青年干部的心声。他们厌倦了按部就班和论资排辈,渴望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来打破僵局。
然而,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同样强烈,且更加根深蒂固。
一位资历极老、已退居二线但影响力仍在的篮坛名宿缓缓开口,他戴着老花镜,翻动着报告,语气平和却分量十足:“陈顾问的方案,眼光是很超前的,想法也很好。但是啊,”他话锋一转,这个“但是”让所有人的心都提了一下,“是不是有点过于理想化,脱离我们的国情了?”
他列举了几点:
“比如这个数据化选材,又要测基因,又要搞认知测试,还要建庞大的数据库。这得花多少钱?我们很多地方的体校,连个像样的健身房都没有,你让他们去哪里搞这些高科技?我们的教练,很多是运动员出身,你让他们一下子去学这些复杂的数据分析,现实吗?改革要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啊。”
另一位负责财务预算的官员立刻跟进,他的担忧非常实际:“这份方案初步估算的投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现在各级梯队的经费都捉襟见肘,还要投入巨资去搞这套新体系,钱从哪里来?总局的预算是有规划的,不可能全部倾斜到篮球一个项目上。而且,投入这么大,万一短期内见不到效果,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一位来自地方体育局的代表,语气则更加直接,甚至带着一丝抵触情绪:“陈顾问建议将U系列梯队从地方剥离,成立独立的青训中心。这……会不会动摇我们举国体制的优势?地方培养一个苗子不容易,投入了大量资源,如果都被集中到国家级梯队,地方的积极性和利益如何保障?我们地方的全运会成绩还要不要了?”
还有人对竞赛体系改革提出质疑:“让青少年过早打主客场联赛,频繁奔波,会不会影响文化学习?引入NbA规则,会不会让我们的孩子丢了快速、灵活、强调配合的传统特点?”
质疑声如同连珠炮,集中在“脱离国情”、“投入巨大”、“动摇体制”、“忽视传统”这几个核心点上。这些声音背后,是复杂的利益纠葛、固有的思维定式以及对未知变革的本能恐惧。
陈昊静静地听着,没有急于反驳。他注意到,主持会议的领导始终面色平静,偶尔在关键处记录几笔,不轻易表态。
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争论异常激烈。会议室仿佛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陈昊那份精心准备的方案,成了双方攻防的焦点。他清晰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新观念与旧体系之间,那道深深的鸿沟。
方案审议的结果,并未当场宣布。但陈昊已经预感到,前路绝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