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贞观时期

甘露殿的群臣默默念着这篇长诗,心神也随之荡漾。

为颜常山舌......颜杲卿,即是常山太守,颜常山啊!

李世民亦是站起身来,静静立着聆听孩童们的诵读声,只是难免心中有些疑惑:

这个顺序貌似是按照时间来拍的......张睢阳是谁?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好!”房玄龄忍不住轻声赞叹:

“此文文采得然天成!”

这篇诗歌,本就宛如一个爱国者在掰碎了世间的大道理,轻声的告诉你什么是浩然正气,什么是天下气节所在,此时再配上颜杲卿的故事直接将意境又一次升华了。

到了诗歌的后面,“楚囚缨其冠......鼎镬甘如饴......阴房阒鬼火......”

“妙!”就连贞观天子也忍不住出声为之喝彩,读懂了其中意味,李世民啧啧叹息:

“此作作者也遇到了这样的遭遇吗?”

“可怜一大才啊!”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魏征轻声赞叹:“时穷节乃见这句写的真好啊,当真是有后来人为之作着传名!”

“好男儿,何惜一死?”

颜杲卿的故事淡淡隐去,可这首正气歌却作为结尾久久的在观众们心间停留。

与此同时,许多时空的朝堂上,不少的皇帝们都做出决定:

“如此浩然正气之文,应当摘抄下来,传阅天下人!”

“只是,咱们借了人家的雄文,不着作个作者署名,有点说不过去吧?”

【“相传,湘西的赶尸人走夜路的时候,都会高歌文山公的《正气歌》,以此为自己壮胆!”

“一篇《正气歌》,道尽天下浩然气!”

“文山公文采传世,是个大贤啊!”

“此篇是南宋亡国之际,宰相文天祥感怀先贤们的贞洁故事而作的,写此篇为自强,写完后便从容就义了!可以说十二个先贤的血性和气节,就是在描写文天祥自己要做的事。”

“\/.狗头emj,你猜为什么文天祥写正气歌,里面足足十二个典故,没有借典一个宋朝的呢?”

“观正气歌,亦知宋如何亡!”

“所谓汉唐风骨,即汉唐都有自己的血性和气节,而两宋三百年,能满足者可以一手之数?”

“盛唐的悲歌,由后来人着说!颜常山的功与名,自有后来者传颂!”

“颜常山,张睢阳......李隆基辜负的何止是盛唐?他辜负了天下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他不该死吗?!”】

天幕上现代网友们的评论一一飘过,各朝时空的先辈们这才恍然这首将浩然正气写得淋漓尽致的作者名叫文天祥啊!

正气歌!

也当是个形象的好名字!

汉唐两个朝代的各朝先辈们,观看到网友们赞叹两朝的气节与血性,压抑的情绪得到了不少舒缓。

【宋太祖赵匡胤:文天祥是谁?还有,我大宋是有血性和气节的!莫要定论太早!】

人们欢喜时,冷不丁的在光幕上飘过一条弹幕。

北宋初期

赵匡胤是真的破防了,那唐朝都这样惨了,最后还被夸赞有血性,明明是在讲唐朝事,怎么扯到我大宋身上了?

士可忍,孰不可忍!

赵大扭身就是对着二弟嗙嗙三拳:

“都是你这囚囊害得!”

见到赵大郁闷的弹幕飘过,贞观天子也不知怎的,心情瞬间明了了不少......本来感觉自己挺惨的,但一想起大宋的鸟样,我大唐好像够好了。

尤其是脑海里忍不住浮现了赵大发弹幕时的模样,二凤莞尔:

“比起靖康耻,那李隆基还算有个人样。”

「乱世之中人命犹如草芥,也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传递消息的速度变得更慢。

颜杲卿一家老小受害时,颜真卿刚被推举为盟主,率领着义军去攻打那些被叛军驻扎、围困的城池。

等到他带着义军赶赴到了常山郡时,只看见了自己大侄子颜季明的尸首。

随后被传来的消息是堂兄一家三十余口被叛军擒获至洛阳的消息。

颜季明是怎么就义的呢?

叛军破城时,颜杲卿仍在率兵抵抗,他们抓到了他的儿子,逼迫他投降,然而颜杲卿不从,于是颜季明被当场斩杀。

颜真卿没有时间为侄子悲伤,只是匆匆收敛了尸身后便再次率领义军上路。

天下危亡时刻,他容不得儿女情长。

他必须抢在叛军主力回防前,拿下魏郡,当一颗钉子死死的截断回防路线!

此时,长安已经陷落,唐玄宗带着贵妃跑到成都避难,太子李亨在灵武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众军作战,被群臣拥戴登基。

李隆基彻底失去了天下臣心、民心、军心,直到太子登基大典过去许久,等到大军定下了收复长安的战略,灵武朝堂才慢悠悠的为他送去“请就位太上皇”的诏书!

唐玄宗不服,他想要抗辩,他可是历经政变和兵变的李三郎啊!

然而,这时候的天下人,谁还想要他回来做皇帝呢?

就连随他往成都的近臣们,都不愿意帮他复辟!

先登基,再告诉皇帝你是太上皇这回事,貌似是李唐一向的家风......」

贞观时期

“颜氏一家,两代人皆是忠烈啊!”

“这颜氏兄弟,没有一个孬种!”

李世民眼眸中流光不断,轻声诉道:

“后人所言汉唐之血性气节,当为此风骨!”

至于说潼关失守,长安陷落,早就挨了一遭的李世民再次听到依旧会有些彷徨,但心底的气却是少了。

那李隆基跑到了成都避难,也让他提不起兴趣了。

随后,二凤微微垂眸:“师古,你之子嗣,皆是有风骨的忠良啊!”

颜师古出身书香门第,平日里的养气功夫在这会见了真章,就连看见天幕上颜杲卿一家遭难时候,也只是捂着胸口,强忍着痛楚。

“陛下谬赞了......”颜师古开口时语气干涩,轻轻道:

“食君之禄,自然忠君之事!”

“颜家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罢了。”

魏征缓缓出列,对着颜籀颜师古作揖一礼,敬服道:

“我早就听说过,颜氏大儒颜之推曾作《颜氏家训》传于子孙,今日得见颜氏后人铮铮风骨,方叹颜先生之大才!”

“为君者忠也,为国者英也,为天下者义也!”

颜师古赶忙还礼谦虚,他的官职并不算大,不敢在魏征面前托大。

台上的李世民听着二人谦虚的往来话语,心里有些吃味:

这乡巴佬啥时候能和朕也这般客气说话?

不待李二作更多反应,下一条字迹飘过时,贞观上将眼皮子直跳:

“狗屁的李唐家风!”

李二眼睛瞪得溜圆,不敢想这群无能后人有胆量来碰瓷他这个天可汗。

密码的!说这儿是李唐的家风,都是学太宗的,怎么不学朕礼贤下士,怎么不学朕文治武功?

怎么不学朕视魏征如镜,优待忠良?

你们一个个对待忠臣这般残忍忘义,也配称传我家风?

“呵!一群庸子怂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