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8年,大唐肃宗乾元元年,历经了三年的平叛,唐军克复了两京。
「颜真卿也终于得以片刻喘息,从河北辗转至了长安。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河北领军平叛,原本他像所有人以为那样,安史之乱很快就会平定下去了。
直到洛阳的沦陷,兄长的殉国,潼关的失守,长安的陷落,马嵬的兵变,灵武的登基,各路勤王军不得不放弃已复土地前往灵武面圣,所有克复区和战线被迫放弃。
如郭子仪、李光弼本来在河北势如破竹的形势也不得不放弃河北,率军前往灵武恭祝新皇。
颜真卿这才意识到,这场叛乱将会遥遥无期。」
辛辛苦苦收复的疆域就这样又轻而易举的放弃了,李世民气得头疼,但深明其中道理的他又不甘这么无奈的去接受:
“说到底,还是那玄宗昏厥,导致将不信君,君不信臣的局面啊!”
“若是以往,哪会有新帝登基,在外统兵的将帅必须全部返还恭祝?”
安史之乱,天幕多次有意或无心的讲述,都在表明这一场叛乱或许可以避免,这一场叛乱本该早早结束,却又屡屡遭受各种外因插手,一拖再拖,最后绵延无期。
房玄龄长叹一口气,慨道:“怕是叛乱平息后,中枢的权威又不知多少年才能重建。”
别像汉末董贼乱汉一般,中枢权威一落再落,落到谷底再无回去的可能......
只要不是那种局面,大唐都还有得救!
一旁的杜如晦听懂了老友的话中深意,摇了摇头,持悲观态度:
“难说!”
“除非有再如贞观上将一样的天子横空出世。”
殿中,有的人还不明白两位相公在讨论些什么,话也说的莫名其妙的。
倒是长孙无忌面色错愕,瞪圆了眼睛,心中泛起了嘀咕:杜克明怎么也来抢我谄臣的活了?
一个两个都来做媚上时,你们让我这个只能做这种工作的人怎么办?
杜克明,你的君子气节呢!
瞧瞧你都把陛下夸成什么样了。
李世民已经让杜如晦的话夸成了翘嘴,轻轻抚着胡须末端,“总归是有忠良奔赴国难,朕对平叛之后还是多抱期待的。”
「此时对于颜真卿而言,勉强算是好消息的便是:他调查了王承业一事,为自己哥哥清了名。
王承业的下场如何,目前史书已经不可考,张通幽则是被杖杀。
玄宗李隆基得知了颜杲卿所受的遭遇和自己被奸佞欺骗后,羞愤难已,愤而杖杀张通幽。
肃宗李亨则是令李光弼和郭子仪早日收回长安,为颜氏一门隆重治丧。
也是这一年,李亨下令为颜杲卿定性,将其妻崔氏追封为清河夫人,但对于颜杲卿本人的定性却饱受朝堂争议。
李亨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忠。
一些世族与朝中大夫、博士等文官却认为颜杲卿不配,他们说:颜杲卿不过一个四品太守,没有京官履历,凭什么凌驾在他们头上?给他这般高位?
最后,迫于朝臣的压力,李亨为颜杲卿定谥为“忠节”!」
【“博士裴郁,出身闻喜裴氏,早就听闻裴氏诗书传家,在一众世家大族里算是比较有良心的,但裴郁却是带头反对颜杲卿死后名的人。
说到底,世家都是一个样。
为什么崔氏的身后名没有一点问题?不还是因为人家背后的清河崔氏家大业大吗?
凭什么到了颜杲卿时就各种挑刺?不就是琅琊颜氏不如五姓七望吗?
他们就是见不得二三流的门第士族凌驾在自己头上罢了!”
“呵!觉得颜杲卿不配,那这群世家子、士大夫们怎么自己不去争一个单字好谥?是怕死惜身吗?
对对对,我差点忘了,毕竟这群人都抱着‘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心思呢!要是安禄山真成功了,这群人绝对是第一个投的!”
“黄巢:所以,你说《氏族志》这个好东西到底是谁发明的呢?太好用了吧!”】
......
明朝
洪武年间,奉天殿上。
“最后的结局还算是不错的。”朱标轻轻颔首。
朱棣蹙眉不解:“这样也算不错吗?这一点都不够圆满罢?”
“为国殉义,功名被奸臣窃取了三年才得以平清,甚至还要被群臣数叨,没落下单字谥。”
朱标轻笑了一声,温和的开口道:“世间事儿,总是这样的。”
“若事事尽得圆满,怕也没那安史之乱了。”
燕王爷若思若思的点了点头。
颜氏的故事倒是让台上的朱元璋想起了过去一些不愉快的故事,对于这些文官和士族,他向来是厌恶的。
“这群士族和元末的那些大地主有什么区别?一样的黑了心的坏种罢了!”
淮西勋贵跟着附和:“就是就是!当年要不是这群王八蛋不给咱们活路,说不定俺现在还在凤阳老家种着地呢!”
当即有人笑着反驳道:“就你?你还会种地?你那点三脚猫功夫别给苗都掐死了。”
“你种地,早就饿死了,哈哈哈!”
奉天殿里,武将们一插话,原本有些低迷的氛围一下变得欢乐起来。
老朱心情也跟着缓解了不少,饶是半晌过后,才重新点评道:
“殉国者不配?”
“咱看前朝史书时,尤其是看那陆秀夫,那本事跟洪武早年取的士有什么两样?”
老朱对于科举上来的士,只有一句话评价:菜完了!
开开心心的举办了大明朝第一届科举,历经波折后总算选完了士。
大明缺人啊!
老朱直接开始派活,然后事情的发展就让他懵了。
这群进士老爷怎么个个两眼一睁瞎???
进士们:那书上也没教怎么做事啊!
所以,当朱元璋意识到科举考上来的绝大部分都不通庶务后,直接一股脑的将这群人塞进了翰林院磨练去了。
此时的他才幡然醒悟,为什么科举明明比察举和推举先进,唐宋两朝却没有废除。
难道只是因为世家大族力量庞大,皇帝也得妥协吗?
可人家宋朝,义务教育科普到了三年,全民识字率提升,寒门士子考中几率翻倍,世族政治也因为乱世而彻底崩塌,为什么宋朝没有彻底废除这种“推荐”制呢?
随后,他就从唐代经验里搞出了一个“铨选”,不但将选官权力握在皇帝手中,还能更好的挑选真正能理庶务的有用之才。
谁说古人古了?
这道理和经验,太有用了!
你以为塞进翰林院等部门是在埋没人才?
错!不塞进去磨练个几年再出来,直接派遣,才是真正的害人。
思绪收起后,朱元璋道:
“陆秀夫,误国误民的一介书生,这辈子做的最好的决定便是就义殉国!”
殉国之后,史书对老陆只有一个评价了:有大义的忠良。
至于说菜?那是人家没机会历练,自有大儒为其“辩经”,不对,是自有后来人、自有无数的人们去呵护他!
“所以......”
“咱大明,无论如何,也定然不能给为国血泪的忠良污名!”
......
东汉末年
南郡公事堂里,孔明默默的在笔记上写下:世家问题,当治。
刘备对颜氏的遭遇深感同情,可能是理想抱负相近的缘故,他总是会对这些仁人志士感到潸然。
若我汉室逢难时,也能有唐这么多的忠良挺身而出,该多好啊。
刘备一阵唏嘘。
“早前天幕就曾说,世家大族在我们这个时候陡然崛起,随后愈发有冲天之势,”张飞兀自开口,扭头看向学问高的军师,接着道:
“天幕还说,越是乱世,那世家大族越是富强,越是翅膀子硬。”
“军师,所以俺老张不理解,为什么唐朝都那么强大了,还能有影响皇帝主意的世家存在?”
诸葛亮眯着眼,意味深长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张飞:“?”
啥意思,听不懂,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