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咸阳宫中
扶苏向来温文儒雅,见到这种言论都脸冒愠色:“照着这般言论,我等掠夺其民众财富,他们是不是也不该讨还?”
毕竟我等也是凭本事得来的,尔等凭什么说我之罪名?
何罪之有也?
“带英国,当真是一点颜面都不要了!”
“如此国家,怎配称文明!”
群臣个个听得义愤填膺,愤而出声:“哈!真按这带英的道理来,那天下才乱了样了!”
“彼乱世之道也!”
“我等大国若是按照这等强盗理论,待将刀斧横架彼身,他们岂不是要对我等予求予取?”
“对!我等大国之力,压其身也,照带英国之理,难道不该量带英之物力,讨我诸夏之欢心?”
淳于越是始皇帝钦点的博士,虽身出儒家却博览百家经典,此时看到带英不要脸的话,也连连摇头:
“曾经,武王定国以诸侯征四蛮之境,周公定礼教化天下,盖是因蛮夷不通礼仪,粗鄙愚昧也!”
“如今看来,那带英或自诩为文明之国,但也是周公眼中的不通礼仪的国度!”
“有待教化啊!”
难得听到淳于越没有唱反调了。
众人也是听得博士高言,纷纷颔首认同。
冯去疾捻着胡须,若有所思道:“我倒是好奇这带英国怎么能从我诸夏掠夺财富的。”
“后世已经衰落到了这等程度了吗?”
......
开元年间
李隆基也被这等理论气得心塞,开元群臣也跟着纷纷加入了战团里。
“诸位,何急也?”张九龄微微一笑,出声安抚众人后笑着道:
“我曾读贞观年间,玄奘法师所着作的《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言道:西方之国,不通礼仪,惟财重贿,当时只觉稀奇,如今有天幕观之,方觉说得一点都没错!”
李隆基好奇:“在我唐之时,这群国家和他们的百姓,就是这种德行了吗?”
“哼!”
“当真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后,这群人还是不通人性,没有丁点儿长进!”
张九龄对自家陛下的话点了点头,随后舔了舔嘴唇,露出了一个不符合他以往形象的表情,冷声道:
“我诸夏自古以来,爱好文明礼仪,素喜征伐不义之国也!”
大明宫中一时陷入了沉默中,众人这时候才恍然明白刚才右相大人所说不必着急是什么意思了。
难怪你能当大官,这脑回路,绝了!
“右相,高啊!”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岂不妙哉?
李隆基听得大悦,露出了天幕盘点开元以来最高兴的神采。
他面上挂着笑意,捻着须不禁又有一叹:
天幕说了带英国几次了,也没讲那带英究竟处在何地?
可惜可惜!要是玄奘法师还活着就好了,让他跑一趟。
收起思绪后,李隆基冷笑了一声道:
“那带英国,最好祈祷别让朕知道彼祖宗身在何处!”
“否则,定要尔尝尝我大唐宝剑锋利否!”
说罢,便将注意力再次放在了天幕上。
「一千多年前,颜真卿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就连他最后之死,都带着悲剧色彩。
恐怕颜真卿自己也不曾想过,他人所遭受的待遇,竟然在自己的作品上又重现了。」
「《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的自然是无可争议的王羲之作品——《兰亭集序》,不过听说李世民在位时,寻求琅琊王氏要了这部作品,因为二凤颇喜书法一道,因此爱不释手,最后带到了昭陵里。
考虑到天下第一行书在唐昭陵里不见天日,咱也不能去挖李二的坟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
所以,《祭侄文稿》也可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时空
王羲之:“???”
后世子孙怎么能因为皇帝索要就给了呢?家族的气节呢!
咱们琅琊王氏的风骨呢!
咱们可是天下一等一的人家,怕他皇帝?给他看完之后要回来了啊!
王羲之郁闷至极,捶胸顿足,“如此传世之作,就该让世人观阅,怎么就让唐太宗带到地下了!”
“太暴殄天物了吧。”
天幕又好巧不巧的为各朝的观众们展示了后世保存的祭侄文稿模样。
人们清晰的看见原本瞅着也就两尺左右的字帖,硬生生的被各种手段接到了五六米长!
而那些新接上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历朝历代收藏者们的留言。
说是文人墨客们的跋文印鉴云云,倒不如说是“xxx到此一游!”
虽然这种加长版的字帖看起来有些滑稽了许,但也正是历代收藏者们的争相留名,再次让本就价值不菲的《祭侄文稿》又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沉淀气息。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
在各色的纸上,那些个密密麻麻的序言印鉴,远比祭文本来的长度更长更工整的同时,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谦卑的站立在一旁,仿佛在膜拜顶天的大佬。
你不知书法,见我如井中蛙观天上月;
你若知书法,见我如一粒蜉蝣得望青天!
涂抹的潦草的祭文,压得那群工整的序言印鉴跋文不敢喘息!
王羲之看到这一幕,被气的晕乎乎的,这本该是他享有的后来人膜拜啊!
全让颜真卿抢了风头!
“李世民,我与你不共戴天,呜呜呜!”
现存《祭侄文稿》(三分之一)
(原作75厘米,加长至530厘米,太长了放不下,有兴趣的书友可以自己搜一下观摩。)
......
「文物界有个专业的说法,叫做:“纸寿千年,绢寿八百。”
这句话描述了宣纸和绢在保存上的特性。
用在这等国宝级文物身上,便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的纸质祭文《祭侄文稿》,每一次的对外展览都是对文物本质上的伤害,看一次便少一次。」
「可叹可叹!坏人奸贼尚存。」
「如此国宝却被澎湖主动送给倭寇人去观览。」
「说得是很好听,叫什么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六六六,一个唐朝时期,多次让遣唐使来学习华夏文化的小岛国,何来的自有文明文化?
若没有李唐王朝的大方传授,那岛国别说发展起来成为威胁后世明清海疆的倭寇了,就连现在的名字都没有,毕竟小日子国名是武后亲自取得。」
「但是,请诸君记住:
克里姆林宫永远不会将“叶卡捷琳娜二世沙皇大皇冠”外出展览,卢浮宫永远不会将《蒙娜丽莎》外借展览,埃及吉萨大埃及博物馆也不会将“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外借。
而见证了千年前唐代的国仇家恨的华夏的国宝却被别有用心的贼人,主动送到了小日子国去。
可惜可叹,承载着国仇家恨的国宝,被送到了与我们有着国仇家恨的小日子!」
......
无数天幕前的观众们正要怒叹那岛上的别有用心者时,天幕原本黯淡下的画面忽然又亮起了画面,解说声带着意味深长的语气再次道来。
「对了,正如带英永远不会外借“大明永乐宝剑”、“商青铜双羊尊”“《女史箴图》”、“北齐砂岩观音立像”、“西汉櫑具剑”、“南梁六朝金铜佛”、“隋白玉佛像”、“唐敦煌石藏”
“唐三彩”、“西周康侯簋”、“金磁窑家国永安枕”、“宋徽宗《写生翎毛图》”、“宋汝窑”、“元青花”、“辽三彩罗汉像”、“明永乐大典”、“清九龙壁”、“清乾隆金瓯永固杯”......」
各朝时空里,观看天幕的先辈们,看着出现了自家朝代的名字和宝物时,同时扣出了问号:
“???”
这带英诗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