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0章 归位与启示(全文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归位与启示(全文完)

生死簿既已归还,幽冥重宝无恙,包阎君心中最大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他手持簿册,感受到其中平稳流转的法则之力,再看向眼前气度已然不同的关圣帝君,不禁感慨万千。此番风波,虽起因于一对凡间母子的命运,却牵动了阴阳两界最高层次的存在,最终以这样一种方式平息,实乃不幸中之万幸。

“帝君,”包阎君拱手,语气恢复了往日的敬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亲近,“此间事已了,不知帝君后续有何打算?那对李氏母子的魂魄……”

关帝爷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透了层层空间,看到了那对依旧被勾魂锁链束缚,茫然立于幽冥某处的母子。他眼中闪过一丝悲悯,但这悲悯之中,已不再有之前的愤懑与不甘,而是一种洞悉其因果根源后的澄澈与淡然。

“他们……”关帝爷缓缓道,“便依照地府律法,按其自身业力因果,进入正常的轮回程序吧。前世恶业,需受报偿;今生善行,亦不唐捐。但愿他们来世,能凭借此番善因,得遇善缘,彻底消解前愆,步入正道。”

他这番话,即是表明了他对此事最终的的态度——尊重因果,不再强行干预。这也意味着,他认可了地府对此事的处理方式。

包阎君闻言,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消散了,点头道:“帝君放心,我幽冥地府,必会依律而行,公正裁决。其今生善业,已记录在案,来世福报,自有天定。”

关帝爷微微颔首。此事既毕,他亦无必要再滞留幽冥。他向包阎君及一旁的崔判官等略一致意,道:“此番搅扰,多有不当。本帝这便返回天庭,今日之所悟,亦需静心思量。”

包阎君等连忙还礼:“恭送帝君!”

关帝爷不再多言,周身金光再次亮起,但这一次,不再是那种充满攻击性与质疑的锐芒,而是恢弘、正大、平和的光芒。他一步踏出,便已消失在云端,离开了这长江险峻之地,直向那三十三天之上的天庭宫阙而去。

包阎君望着关帝爷消失的方向,伫立良久,方才带着属下,返回幽冥地府,去处理那堆积如山的公务,以及安排李氏母子魂魄的后续事宜。

关帝大闹阎王殿,强夺生死簿,于长江验证天意之事,虽未大肆宣扬,但其过程中引发的阴阳震荡、气机变化,又如何能瞒得过三界之内那些有神通、有道行的仙佛神圣?此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很快便在特定的圈层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一个极具警示与思辨意味的传说。

而关帝圣君经此一役,其神格似乎更添一份深邃。他依然是那位忠义仁勇、伏魔卫道的武圣帝君,但在其神性之中,更多了一份对因果律的深刻敬畏与对天道宏大的透彻理解。他的慈悲,从此更加符合天道,而非仅仅源于个体的情感;他的刚直,也因懂得了规则的边界而更显智慧。

那对逃难的李氏母子,其魂魄最终按照地府审判,根据其功过结算,进入了六道轮回。他们今生的善行,虽未能完全抵消前世厚重的恶业,避免今世的惨死之报,但这善业的种子已然种下,必将在未来的某一世,遇到合适的缘法,开花结果,引领他们走向更好的归宿。这,亦是因果不虚的体现。

至于那长江之上无辜罹难的数百船客,其命运早被生死簿注定,关帝爷之举,不过是充当了“行刑者”的角色,其自身业力,才是真正的“判官”。此事亦让知晓内情者扼腕叹息,更加敬畏因果。

关帝大闹阎王殿的故事,随着时光流逝,其细节或许在民间流传中有所演变简化,但其核心的精神内核——对因果报应的警示与对天道公正的探讨,却历久弥新。

它成为警示与教化世人的生动教材:

它告诫世人,举头三尺有神明,不仅神明在观照,那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的因果之网,更是笼罩着每一个生灵。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并非不报,时辰未到。这“时辰”,可能在一世,也可能跨越三世,其复杂精密,非凡人所能妄加揣度。

它劝谕众生,行善积德固然重要,但亦需时刻心存敬畏,珍惜福报,尤其是对滋养生命的五谷粮食,更不可轻慢浪费。须知一念不敬,一行不端,都可能在未来感召意想不到的恶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时,这个故事也传递出更深层的意蕴:即便是关圣帝君这等受万民景仰、神通广大的神明,亦有其慈悲的局限与认知的边界。祂的愤怒与质疑,源于对“善有善报”这一朴素价值观的执着扞卫,其情可感。然而,最终维护宇宙秩序的,并非是任何个体神明的情感或意志,而是那至高无上、贯通三世、森严而又莫测的“天道”。

关帝爷最初的慈悲与最终的顿悟,恰恰彰显了神性在洞悉法则后的升华——并非冷酷无情,而是在深刻理解规则之后,以一种更宏大、更符合宇宙韵律的方式去践行慈悲与公正。

这个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对命运无常的深深困惑,以及对那冥冥中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的敬畏与思索。引人深思,警醒后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