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0章 恩义流传,善心永续(全文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恩义流传,善心永续(全文完)

弹指之间,又是数十载光阴悠悠而过。

当年的青年李阿牛,如今已是青溪镇上德高望重的李老翁。他的儿女早已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孙辈们也环绕膝下,可谓儿孙满堂,家族兴旺。他那间“阿牛山货”的铺子,早已交给了踏实肯干的儿子打理,生意依旧红火,成了镇上的一块金字招牌。他与翠儿相濡以沫大半生,如今住在儿子为他们翻新的宽敞明亮的宅院里,安享晚年。

然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家境如何改善,李阿牛心中始终未曾忘却那段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奇缘——那只在云雾山后山救下的断腿红狐狸,以及那个扭转了厄运的灵异梦境。

每年到了他救下红狐狸的那一天,他都会格外郑重。清晨,他会带着早已准备好的、丰盛的祭品——有时是几只肥美的山鸡,有时是满篮时令的鲜果,有时是翠儿亲手蒸制的、松软香甜的糕饼——在家中小辈的搀扶陪同下,亲自前往云雾山前山与后山交界的一处清净开阔之地。那里,被他视为与灵狐初遇、结缘的神圣之地。

他会将祭品整齐地摆放在一块光滑平整的大青石上,然后率领儿孙,对着云雾山深处,那片依旧神秘、却不再令人恐惧的后山林莽,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礼。他会用苍老却依旧清晰的声音,讲述当年救狐、狐仙托梦报恩的往事,告诫子孙后代,务必牢记“善有善报,万物有灵”的古训,要常怀仁爱之心,敬畏自然,善待生命。

说来也奇,这么多年,李阿牛和家人进山,虽再未与那红狐狸有过近距离的接触,却时常能在林间偶遇。有时是在晨曦微露时,看到一抹鲜艳的红色身影,立在不远处的山崖上,静静地沐浴着霞光;有时是在砍柴歇息时,瞥见几只毛色或火红、或棕褐的小狐狸(想必是它的后代),在远处的草丛间嬉戏玩耍,见到人来,也不惊慌,只是好奇地张望片刻,便敏捷地隐入林间。

阿牛知道,它一直在,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守护着他们一家。这种跨越了物种的、默契的守望与感恩,成了李家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也成了支撑李家“积善之家”信念的无声基石。

他将这个故事,连同其中蕴含的道理,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孙子、孙女听。小孩子们听得入了迷,仰着天真烂漫的小脸问:“爷爷,爷爷,那只狐狸神仙现在在哪里?它还会来帮我们吗?”

阿牛便会摸着孙儿的头,慈爱地笑道:“它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心里要记得,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山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要存一份善意。你真心对它们好,它们也会感受到,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用你看不见的方式,对你好。这善良的心啊,就是咱们家最宝贵的传家宝,你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而当年的张屠户,在洗心革面、靠着微薄收入和邻里偶尔的接济度过余生后,已于前几年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他走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但镇上几个念及他晚年确实改过向善的老人,帮忙料理了后事。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最终以平淡甚至清苦,却内心安宁的方式落幕,也为这个关于因果的故事,画上了一个令人唏嘘却又合乎情理的句号。

不知从何时起,云雾山后山那曾经令人谈之色变的诡异哭声,再也无人提起。有人说,是那护山的灵狐,见世人不再轻易冒犯,便也收了神通;也有人说,是李阿牛家的善行福泽,潜移默化中化解了山中的戾气。真相如何,已无人深究。

而“李阿牛救狐得报”的故事,却经过口耳相传,不断润色,成为了青溪县乃至更远地方,流传最广、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之一。老人们用它来教育儿孙,行善积德;大人们用它来警醒自己,莫生贪念;孩子们则在故事里,播种下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好奇。

这个故事,如同山间清澈的泉水,流淌过岁月的河床,洗涤着人们的心灵。它不断地告诫着聆听着: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应当时时拂拭心镜,秉持善念。因为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善举,都可能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影响深远的涟漪;而那看似虚无缥缈的善意种子,只要用心播种,精心呵护,终将在意想不到的时空,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出甘美的果实,福泽自身,亦能绵延后世。善心,是这世间唯一可以穿越时空、永恒不灭的财富与力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