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32章 货币改革风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政和年间,汴梁城的暮春细雨裹挟着柳絮,顺着飞檐滴落在青石长街,将雕梁画栋浸成一幅水墨。街边茶肆的说书人正讲着《水浒传》里生辰纲的故事,听客们却无心喝彩 —— 漕运码头传来消息,今年运往辽国的岁币又增了五万缗。御书房内,宋徽宗赵佶将羊毫笔狠狠掷在宣纸上,未写完的 “天下太平” 四字墨迹晕染,洇湿了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报。边关二十万缗岁币的催讨文书下压着艮岳园林扩建的预算表,黄金琉璃瓦的设计图旁,朱砂批注的赤字刺得人眼疼。这位醉心书画的帝王,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新铸的 “崇宁通宝” 样钱,瘦金体 “崇宁重宝” 四字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忽然想起《周礼》中 “以泉府同货而敛赊” 的记载,仿佛抓到救命稻草:若以自己独创的书法艺术为货币注入灵魂,定能扭转这入不敷出的困局。

崇宁元年春,开封府铸钱监前的朱雀大街被挤得水泄不通。随着三声炮响,红绸包裹的钱箱从监门鱼贯而出,围观百姓惊呼四起 —— 新币外郭周正若满月,内穿光洁如明镜,钱文铁画银钩、骨秀格清,每一笔转折都带着帝王御笔的凌厉。翰林书画院的待诏们争相题诗,汴梁城的文人雅士更是以收藏新币为风尚,琉璃厂的珍玩铺里,品相上乘的 “崇宁通宝” 竟炒到十倍市价。次年推出的 “大观通宝” 更是惊世骇俗,九叠篆文如蛟龙盘绕钱体,每道纹路都需百名工匠用放大镜雕琢三日,其母钱在黑市拍出千贯天价。宣德楼前的夜市上,商贾们将新币供于神龛,焚香叩拜,以为祥瑞将至,却不知这精美的货币正成为撬动王朝根基的支点。

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改革,终究沦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悲剧。开封府铸钱监深处,七十二座熔炉日夜喷吐着赤红火焰,监工手持皮鞭来回巡视,要求工匠们必须将铜液淬炼七次,直至 “色泽温润如羊脂,声若磬鸣传百步”。《汴京钱录》记载,单枚 “大观通宝” 耗费的铜料、人力折算下来,成本竟超过其面值三倍有余。更致命的是,铸币权如决堤洪水般下放,江南水网间,私铸作坊的烟囱刺破晨雾,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桐油味与劣质铜锈。临安富商王百万勾结漕运千户,把持浙东八成铜料,十万贯新币锁入地窖时,还不忘在箱底垫上丝绸,仿佛收藏的不是货币,而是能生金的法宝。当汴京米价从每石五百文疯涨至三千文的那夜,米行前的长队蜿蜒十里,手持破碗的饥民中,有人抱着饿死的婴儿无声哭泣,孩童的啼哭声与商贾的哄抬声,在潮湿的夜色里凝成一曲人间悲歌。

新旧货币兑换处成了最惨烈的修罗场。汴京宣德门前,老银匠李阿公颤巍巍铺开蓝布包袱,祖传的五贯旧钱泛着温润的包浆,每一枚铜钱的纹路里,都嵌着祖辈挑着银匠担子走街串巷的岁月。衙役们却如狼似虎扑上来,将铜钱粗暴扫入竹筐,只丢回三贯斑驳的新币。李阿公蹲在墙角数了又数,浑浊的泪水滴在 “大观通宝” 的瘦金体上,晕开片片锈迹,恍惚间想起年轻时,父亲教他辨认开元通宝真伪的那个清晨。夜幕下的汴河码头,商船的桅杆如黑色森林,满载铜钱的货舱压得船舷几乎贴近水面。王丞相府的家丁举着灯笼,将新币成箱搬入马车,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惊醒了熟睡的百姓,有人趴在门缝窥视,只见灯笼上的 “王” 字在钱箱间明明灭灭,像极了王朝飘摇的国运。这场改革,最终沦为一场残酷的财富掠夺,充盈的国库在短暂回光返照后迅速枯竭,而民间积攒的不满情绪,如同开封城外暴涨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与腐木,正蓄势冲破北宋王朝脆弱的堤坝,将这个表面繁华的帝国卷入历史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