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42章 钦宗监国之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宣和七年凛冽的深冬,燕山府的关隘在金军铁骑的反复冲击下,如同朽木般轰然崩塌。朔风裹挟着边塞的黄沙,将探马们加急的战报一路送入汴京城。龙德宫内,雕梁画栋间弥漫着龙涎香的氤氲气息,宋徽宗赵佶身着月白道袍,正屏气凝神地用新得的紫毫狼毫笔,在宣和装裱的细绢上勾勒《瑞鹤图》的鹤羽,每一笔都透着他对艺术极致的追求。殿外,教坊司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声悠扬婉转,与艮岳园中工匠雕琢奇石的斧凿声相互交织,宛如奏响着一曲虚幻的盛世华章。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政事堂内,气氛却凝重得令人窒息,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

尚书右丞李纲突然猛地站起身来,素白的笏板重重地砸在雕花木几案上,发出沉闷的巨响,案头砚台里的宿墨都被震得飞溅而出。他满脸通红,怒目圆睁:“如今大敌当前,边关告急,陛下却整日沉溺于书画之中,置祖宗基业、万千黎民于何地?昔日唐玄宗避难蜀地前,便令太子监国,此乃祖宗定下的成例,不可不遵!”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支持监国的大臣们纷纷站起身来,你一言我一语,激昂的议论声如同汹涌的潮水,在大殿内久久回荡。

赵佶原本专注作画的手微微一顿,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他将狼毫笔轻轻搁在笔架上,缓缓拿起一旁新得的汝窑茶盏。指尖摩挲着茶盏上独特的冰裂纹路,他不禁想起这茶盏是童贯费尽心思,从江南花石纲中精挑细选而来。可就在这时,前日奏报中童贯弃守太原的消息突然涌入脑海,他的眼底泛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意。这位自号 “道君皇帝” 的帝王,曾倾尽国力在艮岳堆砌出人间仙境,在宣和殿内挥毫写下瘦金体的绝代书法,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辉煌,此刻却像鸵鸟一般,不愿直面北方那片被战火染红的天空。当太宰王黼小心翼翼地进谏道:“太子仁厚孝顺,定能代陛下分忧解难” 时,赵佶积压已久的怒火瞬间爆发,他猛地将茶盏狠狠掼在金砖地上,清脆的青瓷碎裂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刺耳,惊得满朝文武纷纷伏地。“朕正值壮年,岂能将权力轻易交予他人!” 赵佶怒目圆睁,咆哮声响彻整个朝堂。那散落一地的碎瓷片,在摇曳的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仿佛早已预示着这个王朝即将走向破碎的命运。

朝堂之下,暗流涌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权力斗争正在悄然展开。李纲等人暗中联络太学生,效仿庆历年间的旧事,组织众人伏阙上书。一时间,汴京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在流传着 “太子监国则社稷安” 的传言。瓦肆勾栏之中,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唐肃宗灵武即位,力挽狂澜的故事,将太子监国之事渲染得沸沸扬扬。而以蔡京之子蔡攸为首的亲帝派,则在夜深人静之时,秘密向赵佶进奏:“若贸然放权,恐会重蹈玄武门之变的覆辙。” 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太子可能会趁机夺取皇位。某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钦宗赵桓独自一人坐在东宫之中,四周寂静无声,唯有烛火在寒风中摇曳不定,将他的身影投射在墙上,忽明忽暗。他抬头望着窗外那一轮残月,清冷的月光洒在他疲惫的脸上。思绪不禁回到三日前,在御书房内,父亲将《听琴图》的题跋狠狠地掷在他面前,墨迹未干的 “万几余暇” 四字,此刻仿佛还在嘲讽着他的无奈与渴望。他下意识地握紧案头的《资治通鉴》,书页间夹着的边关战报早已被冷汗浸湿,心中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在靖康元年正月迎来了最惨烈的时刻。当金兵渡过黄河的消息传来时,赵佶正悠然自得地在玉津园赏梅。满园梅花争奇斗艳,散发着阵阵幽香,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恐惧。听闻此讯,他只觉眼前一黑,突然昏厥过去。待他苏醒后,躺在病榻之上,面色苍白如纸。在大臣们焦急的催促下,他颤抖着双手,仓促写下 “传位东宫” 的手诏。执笔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墨迹在黄绢上晕染开来,仿佛他此刻混乱而又不甘的思绪。在加盖玉玺时,他故意将印泥抹花,试图用这种方式拖延权力的交接。而接过诏书的赵桓,望着父亲鬓角新添的白发,心中五味杂陈。他忽然深刻地意识到,这场围绕监国展开的争斗从未真正落下帷幕。它如同附骨之疽,化作北宋朝廷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即便在汴梁城破的那个寒夜,依然在无情地啃噬着这个帝国最后的生机。此后的数月间,父子之间的猜忌与防备如同挥之不去的阴霾,始终笼罩着整个朝堂。当金兵兵临城下,围城之日,赵桓既要殚精竭虑地应对外敌的入侵,又要时刻提防父亲旧势力的暗中掣肘。在这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之下,北宋王朝就在这无休止的内耗中,一步步走向了覆灭的深渊,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