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43章 文人谏言风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宣和三年的深冬,汴河的冰层下,黄河决堤的呜咽声仿佛千年未绝。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吞噬了千里沃野,无数村庄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流民们衣衫褴褛,裹着破旧的草席,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蜷缩在汴京城墙根下。他们空洞的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不时传来几声孩童饥饿的啼哭,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凉。

而在巍峨的宣德门外,却是另一番景象。满载太湖石的船队正浩浩荡荡驶入汴京,船只吃水极深,船工们喊着号子,吃力地划动船桨。这些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是为修筑艮岳而运来的 “生辰纲”。每一块石头都价值连城,从江南千里迢迢运来,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朱门绣户里,歌舞升平的乐声不绝于耳,歌姬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翩翩起舞;达官贵人们推杯换盏,醉生梦死。奢华的场景与贫民窟里饥民的哀号相互交织,绘就了一幅荒诞又残酷的末世图景。

太学斋舍中,寒风从窗棂的缝隙里钻进来,陈东将冻僵的手指贴在火盆上取暖,火星不时溅起,落在他破旧的衣袖上。他与李纲、欧阳澈等人围坐在一张斑驳的木桌前,桌上堆满了《流民图》摹本与州县灾情奏报。那些画作上,流民骨瘦如柴的模样、被洪水冲毁的房屋,都在无声地控诉着朝廷的不作为。油灯昏黄的光晕里,他们蘸着冷墨挥毫,笔尖在宣纸上沙沙作响。每一笔都似要穿透宣纸,将社稷危局刻进奏章里。他们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眼神中满是坚定与忧虑。

这些文人以笔为剑,在谏章中层层剖开朝廷的脓疮。他们详细地痛陈蔡京集团如何操纵 “花石纲”,打着为皇家搜罗奇珍异宝的旗号,实则行敛财之实。无数江南百姓为了运送这些石头,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更有甚者,为了开辟运输通道,强行拆毁民房,致使无数人流离失所。他们还揭露童贯统领的西军在与西夏战事中虚报战功的恶行,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却成了童贯等人升迁的垫脚石,用士兵的血肉堆砌起自己的荣华富贵。此外,他们引用详实的户籍数据,道出百姓在 “方田均税法” 苛政下的悲惨遭遇。沉重的赋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许多人不得不卖儿鬻女,即便如此,仍无法缴清赋税,最终家破人亡。李纲在谏言中悲愤写道:“京师斗米千钱,而艮岳一日之费可活万人!” 字字泣血,饱含着文人对家国的赤子之心。

当驿卒顶着风雪,快马加鞭将谏章送入大内时,赵佶正身着素绢便服,在保和殿中为新得的《清明上河图》临摹本钤印。鎏金香炉升起袅袅青烟,弥漫在整个宫殿中,案头摆放着刚从江南进贡的建窑兔毫盏,氤氲的茶香与墨香交织在一起。赵佶随意翻了翻奏章,见 “兵疲民困”“社稷将倾” 等字眼,不禁蹙眉。在他看来,这些不过是文人的危言耸听,这些陈词滥调,怎比得上眼前这幅市井长卷中的烟火气生动?他随手将谏章压在《宣和画谱》之下,又专注地勾勒起汴河上的虹桥来,仿佛外面的一切灾祸都与他无关。

蔡京在政事堂听闻此事,三角眼里闪过阴鸷的光。他深知这些谏言一旦被重视,自己的权势将受到威胁。于是,他立即在皇帝面前进谗言,歪曲文人的谏言意图。当夜,开封府的衙役便举着火把闯入太学。斋舍里一片慌乱,欧阳澈被拖出时,仍攥着未写完的谏稿,指缝间渗出的血将 “清君侧” 三字染得通红。他奋力挣扎,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冤屈,但衙役们充耳不闻。菜市口刑场上,刽子手的鬼头刀落下瞬间,陈东在人群中悲呼:“杀谏臣者,自毁长城!” 围观百姓无不落泪,他们为这位忠良之士感到惋惜,也对朝廷的昏庸感到愤怒。而远处的艮岳山上,新筑的 “介亭” 正闪烁着琉璃瓦的冷光,仿佛在嘲笑这一切。

这场震动朝野的谏言风波,终究如投石入海。赵佶依旧醉心于书画金石,对国家的危局视而不见。蔡京集团继续把持朝政,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北宋王朝在奢靡与腐朽中加速沉沦,再也无法挽回颓势。但文人笔下的血泪文字,却如暗夜中的星火,照亮了那个时代的真相。它不仅是知识分子对无道昏君的抗争,更是一个王朝即将覆灭的血色预言,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镜鉴,时刻警醒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