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17章 胜利喜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肃州城外的最后一缕硝烟散去时,戚继光的战袍已被血渍浸透。他拄着长枪站在尸横遍野的戈壁上,看着士兵们用吐鲁番人的旗帜裹尸,忽然听见城头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王辅正站在垛口挥剑直指苍穹,那柄赠予戚继光的佩刀,此刻正插在一名吐鲁番百夫长的胸口。

这场收尾之战打得异常惨烈。满速尔带着残部退守黑泉峡谷时,竟下令焚烧粮草,想与明军同归于尽。是戚继光带着敢死队穿越火海,斩杀了负责点火的吐鲁番祭司,才保住了那批足以支撑三月的粮草。当最后一名吐鲁番士兵放下武器时,明军将士们相拥而泣,有人甚至跪在地上,亲吻着这片浸透鲜血的土地。

打扫战场的士兵们发现,狼窝沟的流沙下埋着无数弯刀与箭簇,谷口的巨石上布满刀痕,最深的一道竟有三寸 —— 那是满速尔突围时用佩刀砍出的。而在肃州城头,王辅亲手清点的战利品堆成了小山:三千匹战马的马蹄上还沾着狼窝沟的流沙,二十门回回炮的炮身上刻着波斯文的祈祷词,最引人注目的是满速尔的鎏金头盔,上面镶嵌的红宝石在阳光下闪着血一样的光。

捷报送往京城的那天,肃州百姓自发在城门口摆起了长案,捧着自家仅有的麦饼和清水,送别传旨的驿卒。有个瞎眼的老妪摸着驿卒的马鞍,颤声嘱咐:“告诉陛下,咱甘肃的兵,没给大明丢人。” 驿卒含泪点头,扬鞭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中,还能看见百姓们跪在地上叩首的身影。

消息抵达紫禁城时,朱厚熜正在紫极宫炼制第八转金丹。当司礼监太监用颤抖的声音念出 “歼敌七千,收复嘉峪关” 时,他手中的丹炉铁钳 “当啷” 落地,通红的药渣撒了一地。少年天子顾不上烫脚的火星,踉跄着冲出丹房,对着太和殿的方向放声大笑:“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三日后的庆功大典上,紫禁城被装点得焕然一新。太和殿前的丹陛上,按品级摆放着赏赐:戚继光的案上是一柄鲨鱼皮鞘的宝剑、一袭蟒袍,还有朱厚熜亲笔题写的 “忠勇可嘉” 匾额;王辅则得到了一枚金镶玉的 “镇国将军” 印;连普通士兵都能领到三匹绸缎、十两白银。当朱厚熜在礼乐声中走上丹陛,亲自为戚继光佩戴玉带时,满朝文武都看清了 —— 这位年轻将领的指关节上,还留着与吐鲁番人搏斗时的伤痕。

“你可知,” 朱厚熜握着戚继光的手腕,声音温和却带着威严,“朕在奏报中看到你‘焚营破敌’的计策时,彻夜未眠?” 戚继光躬身答道:“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朱厚熜却摇头,指着殿外的幡旗:“大明的将士,就该有你这般胆识!朕已下旨,调你入神机营任参将,随朕巡查九边。”

这番任命让朝堂震动。神机营是天子亲军,多少将领熬白了头都进不去,而戚继光年仅二十三岁,竟能一步登天。徐阶在朝会后拦住夏言,低声道:“此子锋芒太露,恐遭人嫉。” 夏言却望着戚继光离去的背影,捋须笑道:“陛下要的,就是这般锋芒。”

庆典的鼓乐声传到民间,京城百姓沿街摆起香案,孩童们提着灯笼追逐打闹,嘴里唱着新编的民谣:“戚将军,善用兵,狼窝沟里显神通;朱天子,爱百姓,河西大捷庆太平。” 顺天府尹趁机上奏,说自捷报传来,京城的米价降了三成,商户们纷纷挂出 “同庆大捷” 的幌子,连最偏僻的胡同里,都能听见说书人讲狼窝沟之战的声浪。

朱厚熜在庆功宴后,独自登上角楼。月光下,九边地图上的甘肃地界已被朱笔圈出,旁边批注着 “戚继光可守”。他想起三年前推行新政时的阻力,想起大礼议之争时的孤立,忽然觉得那些都成了过眼云烟。当他转身下楼时,正好撞见邵元节捧着新炼的金丹等候在楼梯口,少年天子接过丹丸,却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服食,而是笑着说:“仙长你看,这河西的捷报,比你的金丹更让朕心安。”

这场胜利像一剂强心针,让整个大明都振奋起来。西域诸国听闻吐鲁番大败,纷纷遣使入贡,连一直桀骜不驯的蒙古俺答汗,也派人送来骆驼与良马,说要 “永结同好”。朱厚熜在批阅这些国书时,总会想起戚继光奏报中 “兵在精不在多” 的句子,于是下旨:在九边各镇推行 “募兵制”,凡能挽强弓、识文字者,均可入伍,饷银比旧制提高三成。

而在神机营的营房里,戚继光正对着朱厚熜赏赐的宝剑琢磨。剑鞘上的鲨鱼皮在烛光下泛着幽光,他忽然想起肃州百姓送别驿卒的场景,提笔在军册上写下:“兵者,卫民也。若忘此初心,虽胜犹败。” 窗外的月光照在字上,仿佛为这位年轻将领的誓言,镀上了一层清冷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