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48章 戚继光抗倭大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台州城外的稻田间,血水与泥水混在一起,在烈日下泛着暗红的光泽。戚继光手提倭寇首级,站在横七竖八的敌尸中间,汗水顺着甲胄的缝隙滴落,砸在沾满血污的土地上。这场持续了三日的激战,终以 “鸳鸯阵” 的完胜告终 —— 十二人一组的小队如精密的机器般协同作战,狼筅拨开倭寇的长刀,长枪跟进刺杀,短刀手绕后突袭,将号称 “海上最强” 的倭寇打得溃不成军。清点战果时,亲兵来报:“将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虏倭寇首领五人,缴获战船二十艘!”

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京城,马蹄声踏碎了江南的晨雾,也敲开了紫禁城的沉寂。此时的朱厚熜正坐在案前,手中捧着海瑞的《吏治疏》。奏疏里详细罗列了改革半年来的成效:清丈田亩三十万亩,火耗归公八百万两,查处贪官一百七十三人。他捻着胡须,在 “江南百姓始得温饱” 一句旁轻轻画了个圈,眼中露出难得的笑意。

“陛下,戚将军奏捷!” 太监捧着战报进来时,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朱厚熜放下《吏治疏》,接过战报,目光扫过 “鸳鸯阵大败倭寇”“斩首三千余级” 等字样,猛地一拍案几:“好!好一个戚继光!” 他将战报与《吏治疏》并排摆在案头,左边是金戈铁马的疆场捷报,右边是清风拂面的吏治新篇,忽然觉得这两份文书仿佛撑起了大明的半壁江山。

提笔蘸墨时,他的手腕竟有些颤抖。朱笔落在纸上,写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朕之幸也,国之幸也。” 字迹力透纸背,比往日批阅修仙典籍时多了三分英气。写完后,他对太监说:“传朕旨意,赏戚家军白银十万两,升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令其乘胜追击,务必荡平东南倭患!”

旨意传出后,朱厚熜并未起身,反而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空白的舆图,铺开在案上。他想起戚继光战报中提到 “倭寇败逃时,多往近海岛屿藏匿”,便手持狼毫,开始在图上标注。笔尖划过东海的海域,精准地圈出舟山群岛、台州列岛等数十个岛屿,甚至连某些无人小岛的位置都标注得丝毫不差。“此处水深较浅,倭寇战船难以靠岸,可设伏兵。”“此岛多礁石,可纵火船诱敌深入。” 他一边标注,一边喃喃自语,仿佛亲临海战现场。

一旁的徐阶看得暗暗称奇 —— 皇帝从未踏足东南沿海,为何对海岛地理如此熟悉?却见朱厚熜标注到 “钓鱼岛” 时,笔尖微微一顿,忽然自嘲地笑了:“原来当年为寻‘海外仙山’记的杂学,今日倒派上了用场。”

众人这才想起,早年朱厚熜沉迷修仙时,曾命人搜罗天下舆图,对着东海岛屿一遍遍描摹,幻想能找到传说中的蓬莱仙山。那些被视为 “荒诞之举” 的苦记,此刻竟化作了平倭的利器。他在图上用朱笔勾勒出倭寇可能逃窜的路线,又写下 “分兵三路,海路封锁,陆路围剿” 的方略,最后在落款处写下 “御笔亲绘” 四字。

当这份 “平倭方略图” 送到戚继光手中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也不禁惊叹于图中地理标注的精准。他按照朱厚熜的方略部署兵力,果然在几个隐秘海岛中搜出了残余的倭寇,一举荡平了东南倭患。

消息传回京城,朱厚熜站在观星台上,望着东南方向的天际。案头的战报与《吏治疏》依旧并排摆放,海风仿佛顺着舆图的纹路吹来,带着江南稻田的清香与疆场的硝烟。他忽然明白,治国之道从来不是单一的路径 —— 海瑞的笔能写尽民间疾苦,也能写出吏治清明;戚继光的刀能斩尽来犯之敌,也能守护家国安宁;而自己曾经沉迷的修仙杂学,若用之于正道,竟也能成为平倭的助力。

夕阳为紫禁城镀上一层金辉,朱厚熜转身回殿时,脚步比往日轻快了许多。他知道,中兴之路依旧漫长,但此刻,文武相济的曙光已穿透迷雾,照在了大明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