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122章 午门问斩慑朝野,算科开考聚贤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2章 午门问斩慑朝野,算科开考聚贤才

帝都的午门前,晨光尚未完全驱散晨雾,已挤满了围观的百姓。高台之上,监斩官手持圣旨,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台下——王渊、张敬之、李嵩等七人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脖子上的枷锁泛着冷光,往日的官威早已荡然无存。

“奉旨问斩!”监斩官高声宣读圣旨,“吏部尚书王渊,勾结豪强、阻挠新政、策划纵火劫狱,罪无可赦;礼部侍郎张敬之、户部尚书李嵩等,附逆助恶,败坏朝纲,同属死罪!午时三刻,斩首示众!”

百姓们哗然一片,有人指着王渊怒骂,有人感叹“新政动真格了”。王渊抬起头,看着远处的皇宫,眼中满是不甘,却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他苦心经营的势力,终究还是败在了叶尘和新政派的手中。

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掷下令牌:“斩!”

刽子手大刀落下,鲜血溅洒在青石地上。百姓们屏息凝神,看着七颗头颅落地,心中既震撼又解气——以前的官员就算犯了错,也多是革职流放,像这样在午门斩首示众的,还是新政以来头一遭。

“陛下圣明!”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百姓们纷纷高呼,声音响彻午门。监斩官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明白——这一场问斩,不仅是为了惩治罪犯,更是为了向朝野宣告,新政绝不会容忍任何阻挠,陛下的决心,无人能撼。

与此同时,帝都外郭的科举报名点,正排着长长的队伍。算科的报名处前,更是挤满了人——有穿着粗布长衫的寒门子弟,有背着工具箱的老匠人,甚至还有几个头发花白的账房先生,手里攥着算盘,眼神里满是期待。

“大人,我懂算术,能报算科吗?”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少年,怯生生地问吏治司的小吏。

小吏笑着点头:“当然能!不管你是匠人还是账房,只要懂算术,都能报名。科举选的是有真本事的人,不是看出身的。”

少年喜出望外,连忙递上身份证明。不远处,一个老匠人正拿着自己改良的算筹,对身边的人说:“我活了六十岁,以前连科举的门都不敢靠近,现在新政设了算科,我也能试试,就算考不上,也算是圆了个梦。”

柳若璃带着林婉儿走过来,看着队伍里的报名者,眼中满是欣慰。“以前的科举,只考经史子集,把多少懂实务的人才挡在了门外。”林婉儿低声道,“现在算科一开,这些人终于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了。”

“这就是科举改革的意义。”柳若璃道,“新政需要的不是只会背书的官员,是能管赋税、算粮草、改良工具的实干家。让小吏们仔细核对,别漏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另外,在考场附近设个茶水棚,给来报名的人提供热水——他们大多是从外地来的,不容易。”

小吏们立刻照办,很快,茶水棚前就排起了短队。老匠人捧着热茶,看着不远处的考场,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中,用自己的算术本事,帮着朝廷推行新政。

此时,民生司内,苏瑶正对着桌上的粮储账本发愁。粮仓失火损失了十万石粮食,虽然从各地调来了补充,但帝都的粮价还是微微上涨了一些。“必须尽快把烧毁的粮仓重建起来,还要扩大粮储规模。”苏瑶对下属道,“让江南、徐州等地,把今年的新粮提前调运一部分到帝都,确保粮食供应充足。”

下属领命而去。苏瑶刚要坐下,叶晚晴从黄河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水利报告:“大嫂,黄河的水渠已经全部修好,今年的灌溉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三成,兖州、徐州等地的农户,都来申请引水灌溉——百姓们都说,新政修的是‘福渠’。”

“太好了!”苏瑶笑道,“让民生司的农官,去指导百姓们合理灌溉,别浪费水资源。另外,在水渠旁立些石碑,刻上灌溉的注意事项,让百姓们都能看懂。”

叶晚晴点头,又道:“对了,郑蓉姐姐从江南发来消息,惠民药局已经在江南各州府都建起来了,医科的新官们也都到任了,现在百姓们看病再也不用愁了。她还说,要在药局里教百姓们种药材,让大家既能治病,又能靠药材赚钱。”

“这个主意好。”苏瑶道,“让郑蓉拟个计划,民生司会全力支持。药材种植不仅能丰富药局的药材供应,还能增加百姓的收入,一举两得。”

与此同时,兵备司的冶铁工坊内,陈武正在查看新铸的长刀。秦峰从徐州回来,带来了铁矿的消息:“陈将军,徐州的铁矿又发现了新的矿脉,现在每月能炼出五万斤铁,足够铸造一千副铠甲、五千把长刀!另外,军器监的匠人改良了弓箭,射程比以前远了五十步,穿透力也更强了。”

“好!”陈武忍不住赞叹,“让军器监加快铸造,争取在入冬前,给边疆的五万士兵都换上新装备。另外,派几个匠人去边疆,教士兵们保养兵器,让新装备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秦峰领命而去。陈武走到工坊外,看着远处的练兵场,心中明白——只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守住边疆,让新政有一个安稳的推行环境。

傍晚时分,柳若璃从科举报名点回到吏治司,正好遇到前来送供词的张恒。“张御史,守旧派余党的后续清查怎么样了?”柳若璃问道。

“已经差不多了。”张恒道,“王渊的门生故吏,只要没有参与阴谋,只是政见不合的,我们没有追究;但那些包庇贪腐、阻挠新政的,都已经革职查办了。现在朝堂上的官员,大多都支持新政,再也没人敢公开反对了。”

“做得好。”柳若璃道,“新政推行,需要的是同心协力,不是党同伐异。只要官员们肯为百姓做事,肯支持新政,不管以前是哪一派,我们都欢迎。”

张恒点头,又道:“对了,刘全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他说想留在吏治司,做个文书,帮着查案——他说,以前帮王承业伪造回执,是被逼的,现在想为朝廷做点事,弥补过错。”

“准了。”柳若璃道,“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他真心为朝廷效力,我们就信任他。”

夜色渐深,帝都的各处都安静了下来。午门前的血迹已被清洗干净,只留下青石地上淡淡的印记,提醒着人们这场朝堂暗斗的残酷;科举报名点前的队伍渐渐散去,报名者们带着希望,回到客栈准备考试;民生司、兵备司、吏治司的衙署依旧灯火通明,官员们还在为新政的推行忙碌着。

太和殿内,叶尘看着各地传来的奏折,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午门问斩震慑了朝野,算科开考聚集了贤才,水利、冶铁、药局等各项事务都在稳步推进——新政的根基,终于在这场暗斗后,变得更加稳固了。

他走到殿外,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明白——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有苏瑶、柳若璃、陈武这些核心重臣的支持,有百姓们的拥护,有这些懂实务的新人才加入,他就有信心,将新政推行下去,一步步实现三十年盛世的目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