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115章 仁政安伤 蒙学育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伤兵营内,赵佶看着那些因伤致残、却依旧眼神热切地望着他的士卒,心中触动更深。他深知,对于这些为国流血的将士,一时的抚恤与探望远远不够,必须为他们谋划一条能够安身立命、甚至继续为国效力的长远之路。

他当着众多伤员的面,对侍立一旁的梁师成沉声道:“梁伴伴,记下朕的旨意。”

“老奴在。”梁师成连忙躬身。

“其一,着工部即刻筹划,于汴京及北伐沿途收复之重要州府,优先设立‘官营篾器制造厂’。”赵佶声音清晰,确保周围的伤员都能听到,“招募熟练工匠传授技艺,凡北伐军中因伤退役、手足尚能活动者,皆可优先入厂!按技艺等级给予俸禄,使其能凭双手劳作,养家糊口,不失尊严!”

此言一出,伤兵营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哽咽和低呼声。许多失去了手臂或腿部,本以为已成废人、余生无着的伤员,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篾器编织虽非重活,却是一门正经手艺,由朝廷组织,更是保障!

“其二,”赵佶继续道,“军器监、将作大营下属各军工、后勤作坊,凡涉及文书记录、仓库管理、质量检验、乃至部分可坐姿操作的精细装配等岗位,必须优先录用识文断字、或因伤无法再上阵冲杀之退役官兵!他们熟悉军旅,忠诚可靠,正是这些岗位所需之人!”

这第二条,更是让一些识字的军官或因伤致残但头脑清醒的老兵激动不已。这意味着他们即便离开了战场,依然能留在熟悉的体系内,为强军事业继续贡献一份力量!

“陛下……陛下天恩!吾等……吾等必结草衔环以报!” 一名断了腿的老哨长挣扎着在床上叩首,泣不成声。

赵佶温言安抚道:“尔等为国流血,朝廷岂能忘怀?此乃尔等应得之安置,安心养伤便是。”

离开伤兵营后,赵佶的思路并未停止。涿州城内百姓那复杂的眼神,让他更加坚定了另一个想法。

行营之内,他召见了新任涿州知州以及随行的礼部、吏部官员。

“涿州已复,然欲使此地永为汉土,非仅靠武力,更在于收服人心,尤其是……下一代的人心。”赵佶目光深远,“城中耄老,思想多已定格,难改其念。然孩童之心,如同白纸,可描摹最新最美的图画。”

他决然道:“朕命你,即刻于涿州城内,选址兴建‘官立蒙学堂’!不止涿州,凡我军收复之州县城池,首要之事,便是建立蒙学堂!”

“陛下,这蒙学堂……”知州有些疑惑,蒙学多为私塾,由朝廷大规模兴办,前所未有。

“此蒙学,非彼私塾。”赵佶解释道,“其旨在‘启智’、‘育德’、‘认同’!教材,就用朕之前颁行的《新编数算启蒙》、《格物浅说》为基础,再令礼部、翰林院速编《华夏源流》、《忠义故事集》等浅显读本,讲述三皇五帝至本朝之历史,宣扬忠君爱国、华夷之辨!要让这些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根在哪里,他们应该效忠的是谁!”

他特别强调:“蒙学堂面向所有适龄孩童,无论其父祖曾为何人,皆可免费入学!初期或有人疑虑、抗拒,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爱国之心自可养成。此乃百年大计,关乎国本,绝不可轻视!”

“臣……臣明白了!” 涿州知州恍然大悟,心中震撼于皇帝思虑之深远。这不仅仅是在办教育,更是在进行一场文化的收复和思想的奠基!

“所需银钱、师资,由户部、礼部协同解决。师资可先从随军文吏、当地愿意归化的读书人中选拔培训。”赵佶最后吩咐道,“尽快办起来,朕要看到成效。”

一系列旨意下达,迅速通过行政体系开始落实。安置伤兵的举措,稳定了军心,凝聚了士气;而大力兴办蒙学堂的决策,则如同在刚刚收复的土地上播下了一颗颗名为“认同”与“忠诚”的种子。

赵佶深知,武力可以夺回土地,但唯有文化与人心,才能真正守住江山。北伐之路,不仅是军事上的征伐,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思想重塑的开始。他站在涿州城头,望着北方,目光仿佛已穿越时空,看到了未来无数蒙学堂中,那些朗朗读书的孩童,以及一个真正根深叶茂、固若金汤的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