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173章 锻铁铸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水泥之事既定,赵佶并未停歇,将目光投向了另一项工业基石——钢铁。

“宇文卿,苏卿,”赵佶看向工部与将作监的负责人,“钢铁乃百工之基,军国之本。如今我朝钢铁产量几何?将作大营所用之铁,品质可比以往?”

宇文恺对此了然于胸,立刻奏报:“陛下,自推行高炉炼铁法及水力锻锤以来,我朝铁课岁入持续增长。去岁,各路官营铁监及将作大营所出,粗计生铁不下八百万斤,熟铁、钢铁亦超百万斤。大营所用之铁,因高炉温度更高,杂质更少,再经水力反复锻打,其韧性、强度远胜往昔,步人甲、神臂弩等利器之坚锐,皆赖于此。”

赵佶微微颔首,这个数字在他听来依然十分原始,但已是当下时代的巨大进步。他话锋一转,问及关键:“朕曾提及,以煤炭干馏所得之焦炭替代木炭用于炼铁,可获更高炉温,出铁更佳,此法可曾试行?”

苏启明接口道:“陛下圣明,臣等已遵旨试行。确如陛下所言,焦炭燃烧温度远超木炭,用于高炉,可使铁水流动性更佳,含硫等杂质亦有降低。然……焦炭炼制之法尚不完善,产量不稳,且其燃烧时烟尘极大,于工匠健康有损,目前仅在部分高炉中小规模试用。”

“焦炭乃大势所趋,需着力改进炼制工艺,解决烟尘问题。”赵佶肯定了这一方向。

“正是。”宇文恺接口道,“木炭虽纯,然火力不足,且耗费巨木,长此以往,恐山林难以为继。臣等已尝试以煤隔绝空气高温干馏,所得之物,初步试用,炉温却有提升!然其制备工艺复杂,产量极低,工匠操作不易。”

赵佶颔首,知道这是工业升级必然要面对的阵痛。“焦炭乃提升钢铁质量之关键,其制备之法,必须攻克。可设焦炭坊,专司此事,研究改进窑炉结构,另可收集烟气以尝试制取煤焦油,务必做到安全、高效、量产!”

他顿了顿,觉得时机已到,便对梁师成示意。梁师成立刻捧出一个密封的锦盒。赵佶亲手打开,从中取出两本装订好的、绘满复杂图形和标注的册子。

“此二册,一为平炉炼钢法,一为转炉炼钢法。”赵佶将册子郑重地交给宇文恺和苏启明,“此乃朕偶得之奇思,或可解决尔等精炼之困。”

宇文恺双手微颤地接过,与苏启明、陈远及几位负责冶铁的大匠一同围拢,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册子中,以精细的笔触绘制了两种前所未见的炉体结构图。

平炉图示一个巨大的反射炉膛,配有复杂的蓄热室,利用重油为燃料,将生铁和废钢熔炼成钢水,可精确控制成分,适合大规模生产优质钢。

转炉则更加奇特,形似梨状,可侧倾,图示将热空气或氧气吹入铁水,利用铁水中杂质的氧化放热来炼钢,速度极快,但对炉衬材料和鼓风要求极高。

旁边还有详细的原理注释和预期的优势对比:平炉钢质均匀,适合大型铸件;转炉效率惊人,成本低廉。

“这……这……”一位头发花白的冶铁大匠看着图纸,激动得胡须都在抖动,“若……若此二法能成,我大宋之钢,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质量远超当下啊!”

“陛下!此乃神术!”宇文恺亦是心潮澎湃,他仿佛看到了无数优质钢铁涌流而出的景象,“然其中诸多关窍,如这平炉之蓄热室、转炉之炉衬与鼓风,皆需反复试验摸索!”

“朕知道其中艰难。”赵佶平静道,“此二册,便交予尔等,与焦炭制备、高炉改进一并,作为将作大营未来数年之核心攻关项目!不必急于求成,但需步步为营,小心求证。朕还是那句话,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臣等,定不负陛下厚望!”众人齐声应道,声音中充满了激动与使命感。

最后,赵佶抛出了一个更为前沿,也让众人更加摸不着头脑的概念。

“此外,朕再予尔等一项长期探索之任。”他目光扫过格物院陈远等人,“研究制备强酸与强碱。”

“强酸?强碱?”陈远一愣,这两个词汇对他而言十分陌生。

赵佶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解释:“酸者,如醋之性,然其烈百倍千倍,可灼肤蚀骨,亦可溶解金石。碱者,如石灰之性,然其强亦远超想象。此二物,看似凶险,然若能驾驭,其用无穷。”

他列举道:“强酸可用于精炼金属、蚀刻玻璃、乃至未来处理矿石;强碱可用于漂洗布匹、处理皮革……更有甚者,”他语气变得意味深长,“与此二物相关之学问,深入下去,或可解开天地万物变化之更多奥秘,乃至衍生出威力更强、更可控之新式火药亦未可知。此乃格物之大道,尔等可先从绿矾(硫酸亚铁)干馏得‘矾油’(粗硫酸),或以硝石与浓酸作用等方面着手探索,务必谨慎,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