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202章 精兵简政定鼎新军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2章 精兵简政定鼎新军制

小朝会定下了军改的基调,接下来的几日,垂拱殿偏殿便成了整个大宋最核心的军事决策中心。赵佶与种师中、韩世忠、吴敏、宇文虚中等核心文武,开始就具体的整编方案进行深入推演和激烈讨论。巨大的舆图铺满了地面,上面标注着目前已知的各方兵力部署。

赵佶首先抛出了最现实的问题:“吴敏,宇文虚中,你二人一个掌过枢密院,一个管着兵部,且都参与了北征行营的组建。依你们看,如今我朝在册兵员,剔除空额、老弱,实际堪战者,约有几何?各地驻防情况又如何?”

吴敏与宇文虚中对视一眼,由宇文虚中率先开口,他对此数据最为熟悉:“回陛下,经北伐前后数次核查,尤其是皇城司介入后,全国在册一百二十万兵员,实际员额约在八十万上下。其中,西北永兴军路、秦风路等西军边兵,最为精锐,约二十五万;河北、河东等原北疆防线边军及新整编的燕云驻军,约二十万;京畿禁军及各路驻泊禁军,约十五万;其余则为各地厢军及分散驻防之兵,约二十万。”

赵佶点了点头,这个数字与他预估的相差不多。“八十万……听起来不少,然分布不均,良莠不齐,指挥体系更是错综复杂。譬如厢军,几无战力,空耗粮饷。此番整编,首要便是汰弱留强,重塑筋骨!”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江山:“朕意,取消过去禁军、厢军、乡兵等杂乱划分,亦取消厢军编制!全部打散,按地域与战略需求,重新整编,组建若干常设‘行营’!”

种师中目光炯炯,接口道:“陛下此议,正合兵家‘集中优势,重点布防’之理。依老臣之见,可设:燕云行营,总揽燕云十六州及北疆防务,直面金国、蒙古诸部;西夏行营,专司对西夏战事及西北边防;京畿行营,卫戍汴京及周边腹地;广南行营,镇守岭南,威慑交趾,控扼海疆;成都行营,坐镇巴蜀,屏护西南。”

韩世忠补充道:“还得加上水师!如今海上贸易日盛,且金国亦有从海上南侵之可能。当设伏波行营,统合沿海各水军,建造新式舰船,巡弋海疆!”(伏波,汉代将军名号,常用于指代水师)

赵佶赞许地看了韩世忠一眼:“世忠所言极是!伏波行营,不可或缺。未来,甚至可探索远洋。此外,格物院正在研制那‘热气球’,若能成功,或可组建一支‘羽林空骑’,用于侦察、通讯,乃至空中打击,此为后话,可先预留编制。”(羽林,禁军名称,用于空中部队亦显尊贵)

他定了调子:“便暂定五大行营:燕云、西夏、京畿、广南、成都,外加伏波行营。各营主官称行营都总管,副武称行营副总管以及监军赞画。”

接下来是具体的部队编制。赵佶道:“行营之下,设军,每军额定一万人,为基本战略单位。军下设营(2500人)、都(五百人)、队(五十人)、火(十人)。各军可根据驻防任务不同,配置不同比例的步兵、骑兵、神机营、工兵营等。”

宇文虚中迅速心算:“若按八十万兵员计,汰弱留强,精选五十万战兵,则可编成五十军。如何分配至各行营,需根据防区压力而定。如燕云、西夏两行营,直面强敌,至少需各配置十二至十五军;京畿行营八至十军;广南、成都行营各五至六军;伏波行营初建,可先编三至五军,侧重于水手及陆战士卒。”

“可。”赵佶认可了这个大致框架,“具体员额,由总参谋司细致勘定。”

讨论到最棘手的厢军处置问题,赵佶早有腹案:“厢军裁撤,涉及数十万人,关乎稳定。不可简单遣散了事。朕意:第一,严格考核,凡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体强健,自愿继续从军且通过考核者,可补入新编之行营,待遇与新兵同等。”

“第二,凡不愿或不符合条件者,一律给予出路。可参照燕云均田令,按其从军年限,补发相应田亩!服役五年以下者,授田二十亩;五至十年,授田三十亩;十年以上,授田四十亩!并一次性发放相当于其五至十年俸禄的银钱作为安家费!所需田亩,可从各地官田、抄没之田,乃至未来新垦荒地中划拨!”

一直旁听的李纲闻言,不禁动容:“陛下仁德!如此厚待裁撤之兵,可免其生计无着,沦为流民,实乃安邦定国之举!只是……这钱粮耗费,恐非小数目。”

赵佶断然道:“钱粮之事,由内帑与国库共同承担!即便一时艰难,亦需办成!此非靡费,而是投资于稳定,投资于民心!要让天下人看到,为国效力者,无论进退,朝廷皆不负之!”

他环视众人,总结道:“整编之事,由总参谋司牵头,兵部、户部、皇城司协同,务必在一年内初步完成!首要确保燕云、西夏两行营战力无损,并得以加强,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西征及北疆防务。此乃强筋健骨之举,纵有万难,亦需推行到底!”

“臣等遵旨!”殿内众臣齐声领命。一场涉及近百万军队、关乎帝国未来武运的深刻变革,就此拉开了序幕。旧的体系将被打破,一支更加精锐、高效、忠诚的新军,正在蓝图之上缓缓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