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月底,京城内的空气,已经凝重到仿佛随时都会爆炸。

粮荒,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发酵后,终于达到了临界点。城中百姓家中的存粮早已耗尽,树皮、草根,所有能填肚子的东西,都已经被吃光了。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饿死,整座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人间地狱。

绝望之下,求生的本能压倒了对暴政的恐惧。

一月二十八日清晨,数千名饥肠辘辘的百姓,自发地聚集到了东直门。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手中拿着木棍、菜刀,甚至只是石块。他们没有口号,没有旗帜,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活下去。

“开城!放我们出去!”

“我们要活命!开城!”

人群冲击着紧闭的城门,用血肉之躯撞击着那厚重的门板。守卫东直门的,是胤禔临时强征来的八千青壮。他们自己也饿着肚子,看着城下与自己同样处境的百姓,许多人脸上都露出了不忍和动摇之色。

消息很快传到了紫禁城。胤禔听闻民变,脸上没有丝毫怜悯,只有被冒犯的暴怒。

“一群贱民!竟敢造反!”他拍案而起,对着手下的八旗将领吼道,“给朕派兵镇压!用弓箭,用火枪!给朕射!杀光他们!看谁还敢闹事!”

一队八旗精锐很快赶到了东直门城楼。与那些被强征的青壮不同,这些八旗兵是胤禔的嫡系,他们能领到为数不多的粮食,对胤禔的命令言听计从。

“放箭!”领队的军官面无表情地下达了命令。

“嗖嗖嗖——”

密集的箭雨,从城楼上倾泻而下,射向城下毫无防备的人群。惨叫声顿时响成一片,冲在最前面的一百多名百姓,瞬间倒在了血泊之中。

鲜血,刺激了饥民们的凶性,也彻底浇灭了他们最后一丝幻想。但面对八旗兵的利箭和火枪,他们手中的木棍和菜刀,显得那么可笑。在又付出数十条人命之后,人群终于崩溃了,哭喊着四散奔逃。

民变,被血腥地镇压了下去。但是,城内百姓的心,也彻底死了。他们知道,指望城里的统治者发善心,是绝无可能了。唯一的活路,在城外。

当天夜里,许多住在城墙附近的百姓,偷偷地用床单、被褥拧成绳索,从数十米高的城墙上,冒死向下滑去。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体力不支而摔死,但更多的人,成功地逃出了这座死亡之城,向着城外汉军的大营奔去。

就在京城内上演着这幕人间惨剧的同时,汉军的大军,已经完成了最后的集结。

周大勇率领的龙骧军团主力,抵达了京城外,在正南方的朝阳门和正北方的德胜门外,安下了壁垒分明的大营。无数的汉军旗帜迎风招展,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与此同时,一支偏师,在南镇军团长贺连山的率领下,已经悄然从天津卫登陆。他们没有走陆路,而是乘坐蒸汽运输船,沿海北上,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了京城的东郊。这支奇兵,迅速切断了清军可能从海上逃跑的所有退路。

汉军,对京城,形成了“三面合围”的态m势。唯独留下了西边的西直门,没有派兵围堵。这正是李信的“围三阙一”之计,目的就是给城内的清军留下一条看似能够逃生的路,动摇他们的守城决心,从而在总攻时,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城内,被软禁的马齐,趁着民变和城中卫戍力量被调动的混乱,终于找到了机会。他在忠心家仆的掩护下,逃出了被监视的府邸。他怀里揣着的,正是那本记录了清廷最后疯狂的《清廷覆亡录》。

他没有选择从西直门逃跑,而是冒着更大的风险,来到了东直门附近。他联络上了之前逃出城的亲信,通过汉军斥候的接应,最终在汉军大营里,见到了龙骧军团长周大勇。

“罪臣马齐,叩见周将军!”马齐一见到周大勇,便行了大礼。

周大勇连忙将他扶起,说道:“马大人不必多礼。您冒死送来情报,又心系百姓,乃是有功之人,何罪之有?”

马齐老泪纵横,他将怀中的《清廷覆亡录》双手奉上,说道:“此乃老朽记录的清廷自取灭亡之实录,或可为汉王殿下借鉴。今日前来,是为将军献上京城防的详细部署。”

他铺开一张简易的地图,指着上面说道:“周将军,胤禔认定贵军会主攻朝阳门,因此,他将手中最精锐的六千八旗兵,以及城中威力最大的三十门红衣大炮,几乎全部部署在了朝阳门一线。德胜门的防御也相对严密。”

他手指移向东直门的位置,压低声音道:“而东直门,守城的八千人,皆是临时抓来的壮丁,未经训练,人心惶惶。他们手中最好的武器,不过是些旧式的鸟枪。此处,乃是京城防最薄弱之处!”

这个情报,与周大勇之前的侦查和分析完全吻合,更印证了他心中的作战方案。

“马大人,你立了大功!”周大勇重重地拍了拍马齐的肩膀,“这份情报,至少能让我数千将士免于伤亡!”

他立刻召集所有高级将领,根据马齐的情报,对原有的攻城计划,进行了最后的调整。

“命令!炮兵主力,全部转移至东直门外!铁甲车营,同样集结于东路!我们的主攻方向,就是东直门!”

“同时,命一部兵力,在朝阳门外虚张声势,发动佯攻!要打得热闹,打得像那么回事!把胤禔的注意力,死死地吸引在南边!”

周大勇的眼中,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他知道,攻破京城,就在旦夕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