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 第384章 定都长安万世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关于国号和称帝的议论,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汉军高层激起阵阵涟漪后,被李信以召开“全国民生会议”的决定暂时压了下去。但另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却被迅速提上了日程——定都。

自古以来,定都便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的都城,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其精神与气运的象征。

随着汉军光复的疆域日益辽阔,中枢设在偏于西北的西安,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南京的官员主张定都金陵,以彰显占据江南鱼米之乡的正统;北平的降臣则建议还都燕京,以示天下归一,威慑关外。

一时间,各种奏疏雪片般飞往西安,引经据典,各执一词。

汉王行辕的议事厅内,气氛有些微妙。几位核心部门的主官齐聚一堂,面前的桌案上,摊开着一幅巨大的大华疆域图。

交通部长沈明首先发言,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几条粗重的线条:“汉王,从交通和后勤的角度来看,南京和北平,确实有其优势。南京扼长江之利,漕运发达,便于转运江南钱粮。北平(将京城已更名为北平)则靠近几条重要的陆路商道,便于掌控北方和关外。西安……说实话,虽然我们修了到潼关的铁路,但渭河水运不济,物资转运的成本,始终要高一些。”

沈明是个务实的人,他只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摆出最实际的问题。

民政部副部长张济也点了点头:“沈部长说的是实情。而且,江南人口稠密,物产丰饶。定都南京,朝廷的赋税收入能很快充盈起来。西安周边虽是八百里秦川,但连年战乱,人口和生产力的恢复,还需要时间。”

他们的意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技术官僚的想法:哪里富庶,哪里交通便利,就该把都城设在哪里。

李信静静地听着,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地图。等他们说完,他才缓缓开口:“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富庶,便利,这些都是定都的重要考量。但你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拿起一支朱笔,在西安的位置上,画了一个重重的圆圈。

“都城,首先是国家的‘心脏’和‘大脑’。它必须在一个足够安全,且能有效辐射全国的位置。”

他的笔尖从西安向四周划去:“看这里。从西安出发,向东,越过潼关,便是中原腹地;向南,沿汉水或翻越秦岭,可直达四川和湖广;向西,是河西走廊,通往西域;向北,则是广袤的漠南草原。这里是天下的十字路口!定都于此,我大军可以一日千里,迅速驰援四方。反之,若有强敌来犯,四面关隘重重,易守难攻。此乃‘关中四塞,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李信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历史厚重感。

“再看南京,”他的笔锋一转,指向金陵,“偏安东南一隅,一旦中原有失,长江天险便形同虚设。历朝历得,定都金陵者,多为短命王朝,为何?因为其格局太小,只有守成之心,无进取之意!一旦安于江南的温柔富贵,便会迅速腐化,忘记天下的艰难。”

“至于北平,”他的笔尖又移到北平,“太靠前了!几乎是顶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刀口上。天子守国门,听着是豪气,实则是将整个国家的安危,都赌在了一座城池的得失上。土木堡之变,殷鉴不远!我们好不容易才把鞑虏赶出去,难道还要把自己的脖子,再送到人家的刀下吗?”

一番话,说得沈明和张济哑口无言。他们只看到了经济和交通的便利,却忽略了军事和战略上的深层考量。

王砚此时抚须一笑,补充道:“汉王高瞻远瞩。而且,西安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这里是强汉、盛唐的故都。我们定都于此,就是要向天下宣告,我们建立的‘大华’,是要重现汉唐的雄风,甚至超越汉唐!我们要的,是一个开拓进取,胸怀天下的时代,而不是一个偏安自守,固步自封的时代!”

李信赞许地看了王砚一眼,继续说道:“没错。北平,是满清的都城,那里充满了奴役和压迫的记忆。南京,是晚明的都城,那里弥漫着党争和腐朽的气息。我们不需要这些。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干净的起点。西安,就是这个起点。”

他放下朱笔,环视众人,语气变得庄重而肃穆。

“我决定,自即日起,定都西安。同时,恢复其旧名——长安!”

“长安!”

这个名字一出,在场所有人的心头都是一震。

长安,长安!多么熟悉又遥远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代表着一个辉煌灿至顶点的时代,代表着万国来朝的荣耀,代表着丝绸之路的驼铃,代表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气象。

李信的声音再次响起:“取名‘长安’,寓意有二。其一,是为‘长治久安’。我希望我们建立的大华,能够带给这片土地和人民长久的和平与安定,再无战乱和流离之苦。其二,是为‘长风破浪,安邦定国’。我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都不要忘记开拓进取的精神,要有走向世界,拥抱海洋的勇气!”

“长治久安……长风破浪……”王砚喃喃自语,眼中异彩连连,“好!好一个长安!汉王之志,我等万万不及!”

沈明和张济也彻底被说服了,他们站起身,躬身行礼:“汉王英明!”

“好了,既然定了都,就得有都城的样子。”李信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议题立刻转入实际操作层面。

“沈明,我给你交通部一个任务。未来五年,我要看到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铁路网规划。第一步,先打通长安到成都,以及长安到武汉的线路。蜀道难,长江险,我要让它们都变成坦途!”

“是!”沈明激动地站了起来,修建通往蜀地和楚地的铁路,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工程,但从汉王口中说出来,却仿佛明天就能实现。

“张济,你和王砚配合。长安城的扩建和规划,要立刻开始。政务院、国防部、格物院、各部衙门,都要有新的办公地点。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要明确划分。排水系统、公共卫生设施,必须一步到位。我不要一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都城,我要一座真正干净、整洁、便利的现代化城市!”

“遵命!”

“还有,”李信的目光投向了格物院总院正王希,“王希,电力系统的研究要加快。我希望在三年之内,长安城的主干道上,能亮起电灯。”

王希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汉王,发电机我们已经有了雏形,但要实现大规模供电,恐怕……”

“我知道有困难。”李信打断了他,“但正因为有困难,才需要你们格物院去克服。钱不够,我给。人不够,我从全天下给你们找。我只要结果。我要让长安的夜晚,亮如白昼!”

一番部署下来,整个议事厅的空气都变得灼热起来。每个人都感到一股热血在胸中沸腾。他们正在参与的,是一项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亲手建设一座伟大国度的首都!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李信独自一人留在议事厅。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巍峨的古城墙,夕阳的余晖洒在上面,泛着金色的光芒。

长安,长安。

他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他的家,也是亿万大华子民的希望所在。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快步走了进来,神色有些古怪:“启禀汉王,外面……外面出事了。”

李信眉头一皱:“何事惊慌?”

“城南,新编入辅兵营的一队降兵,因为……因为辫子的问题,和本地的百姓起了冲突,双方动了手,还见了血!”